李萍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76-01
美術教學是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它以形象、直觀、色調等獨特形式向學生傳授造型藝術的基礎和知識基礎技能,以培養廣大學生對生活中自然美、社會美、創造美和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和高尚情趣,使學生以逐步掌握表達美、創造美的多種技能技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活潑健康成長。
繪畫能相應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無論在觀察方面,以及想象力,記憶力等多方面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在繪畫教學,教師首先要發揮主導促進作用,同時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了解其特點,研究學生在繪畫活動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變化,以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低年級對美術教育特別是繪畫活動感到興趣,小學生是在美術教學繪畫活動過程以完成一幅繪畫作品而滿意,在活動中也感到快樂,他們是通過借助畫筆在進入小學以后,由于他們的學習活動性質發生了變化,學習繪畫的動機也隨之改變,那么學生對美術繪畫有時當作學習任務來完成。
在小學繪畫過程中,大多數是在自己完成繪畫作業的同時,看是注意畫得快,能完成一幅或兩幅作業、畫得像、畫得好看就可以了。這是說明了由于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和評價已發生了某些改變,學生對繪畫學習結果也是逐漸發生興趣。盡管這樣,低年級小學生仍然保持了其學習美術活動中的某些心理特點,如繪畫中往往喜歡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作畫,用自己對事物的認識代替視覺。例如,畫一幅兒童畫“熊貓”在繪畫過程中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形體,用幾何方法把它以一個橢圓形勾勒,再細致地以流暢的線描弧線斜線。在一幅畫中要注意大小、前后、左右的關系,以掌握動物的基本形狀比例關系。畫人物、有人物的機構比例關系,之所以小學生在構圖方面,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仍然感到困難較大。重要的是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初期,對于物體大小,高低空間關系都不在乎,更不注意在繪畫的過程中反復出現和現實不符的現象。例如,畫風景畫,畫面有建筑物的房屋、大樹、人物,在繪畫過程中不注意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
在繪畫寫生忽視起稿的重要性,起稿時要認真組織線條,因為線的準確性和美感對一幅畫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組織線條要注意以下幾點:1.分清主次;2.注意線條的透視變化;3.注意底紋線、來龍去脈和穿插變化;4.注意疏密、剛柔、虛實、區直、粗細等變化。
小學生在繪畫寫生構成中不按繪畫要求及步驟,他以為只要畫出來就可以了,所以在繪畫中物體表現一樣,甚至把所要表現的物體都在一條線面上。
低年級學生他對事物的空間或表現關系還不理解、更不懂得物體透視原理、經常不需要的點面部分也畫出來,例如六面體事物,看著容易簡單,但對低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有著錯覺,在繪畫中往往由于觀察能力較差,不容易理解面的縮狹現象。教師可運用能開啟的教具演示,將六面體的頂面朝上開啟,與六面體的前面連成一垂直的平面。這時,頂、前兩個面的大小相等,與學生的距離相等。然后將頂面逐漸放平反復演示幾次,讓學生觀察、區別面由豎起到平放時所產生的透視現象。當頂面逐漸往下放時其高度逐漸縮短,形狀也縮狹而產生變化,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演示六面體的側面,以及其它各個面的透視現象。待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可以簡單地講解有關平行透視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寫生六面體事物,可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步驟作畫。用線條畫出六面體實物的體面遠近關系和透視現象,表現出六面體實物的立體形象。
為了使學生的能力因素得到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在低年級美術課不能簡單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而要從各方面進行具體,細致的教學。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美術(授課和具體操作時)應用科學的教育思想、觀念、方法、手段、實施。為了適應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因素,在美術教學時。一是從意識領域培養著手;二是教會它的觀察方法,教會用簡單幾何形狀概括物體的基本特征,能用筆簡單勾出物體部分;三是運用美術作品欣賞教學,讓低年級學生看懂,而又理解畫面;四是結合一些小手工制作的方法紙工、泥塑、布貼、組合、分解等方法,訓練動手、動腦并協調能力。
在上述四條基本要求中應注意不能過早的應用傳統的繪畫造型、語言或符號進行低年級的美術教學,以避免成人教育方式或方法技法進入教學操作中,否則就會被灌輸的造型語言等因素替代,低年級的藝術對其創造能力和個性特長發展極為不利。
為了能更好地使低年級學的天性和個性創造能力不被侵犯和干擾,以培養學生意識領域和思維能力的實施方法。通過講美術繪畫的內容以及故事欣賞和自然界中的景象等進行美術教學,低年級學生在想象的思維中進行能力協調發展所反映的事概括性、象征性較強的精神。在學生心里發展思維活動得到了觸動、啟發、誘導的培養時,人的創造能力和個性特征就得到了發展,從而實現了低年級美術教學向良性成功性的教學推進。
參考文獻:
[1]《中華教育教學》ISBN7-507-4442-4/C.433(中國經濟出版社《中小學美術教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