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清 遲亮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66-01
摘要:面對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考驗,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審視和深刻思考工學結合的組織工作,調整好工學結合組織的相關對策,更好地開展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工作。
關鍵詞:金融危機;背景;工學結合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職業學校已經明顯感到畢業生就業的壓力,開始體味就業“寒冬”的絲絲涼意,長期緊密聯系的企業對學生就業的意向已經明顯淡薄,對工學結合開展的熱情也明顯降溫。在這個經濟寒冬中,如何有序調整和落實好相關對策,積極組織和開展好工學結合,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工學結合的涵義
工學結合是要求實現“工作過程”和“教學過程”有機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廣義的“工學結合”是泛指 “工作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結合。特定的職業教育中的“工學結合”是指在職業教育的活動中有機結合工作過程的活動。
二、工學結合的動因分析
(一)國家政策大力促進工學結合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文件中指出:“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遵循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是幫助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需要;是關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一個帶有方向性的關鍵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已經從宏觀層面對工學結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見,各級政府和教育職能部門也在考慮如何制定、貫徹和落實詳細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和細則。
(二)學校發展要求開展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為培養學生的職業品格和職業素質提供了理想場所:學生直接參與生產與設計,畢業后能迅速適應企業環境,縮短了入廠適應期,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工學結合為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的求學開辟了康莊大道:職業學校實行“2+1培養模式”,根據學生專業學習的實際情況,按照用人單位意愿,安排學生到意向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取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有效地緩解貧困生的家庭負擔,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工學結合也為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平臺:教師帶學生到合作企業現場實習,不僅可以做到對生產服務一線的經營管理、勞動組織、技術工藝心中有數,還可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提高實踐能力,進一步豐富實踐性教育教學內容,減少空洞的說教。
(三)企業利益熱切呼喚工學結合
1.工學結合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經費投入。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往往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只對能立即帶來利益的成熟技術感興趣,而很多企業內部研發能力相對不足,工學結合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主動承擔為企業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的任務,學校與企業共同致力于新技術的開發,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
2.工學結合解決了企業的人才問題。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而工學結合對于我國企業科技創新、規范化管理、人力資源開發、業務領域拓展等具有戰略意義。工學結合培養眾多高技能應用性人才,企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直接受益者。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要盈利就必須考慮成本與收益之比。從長期和社會整體上考慮,工學結合縮短員工的成熟期,節省員工培養的時間和資金,使企業快速獲得人才,實現效益。
3.工學結合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
現代企業要樹立長遠的發展戰略和高層次的企業價值觀,就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工學結合是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學校進行招生宣傳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擴大企業影響的過程。相關工學結合班的學生自入學之日起,身上就打上了相關企業的印記。他們本身就是企業的廣告宣傳力量。另一方面,學校在這些學生中組織有創意,有感染力的活動,像征文、演講、辯論會等等來傳播企業文化,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
三、金融危機對工學結合的影響及相關對策
雖然金融風波似乎已漸行漸遠,但風波所留下的一片“狼藉”對后續的工學結合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企業訂單減少,生產線萎縮,如何縮身過冬,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生存,以渡過眼前的難關,成為企業考慮的首要問題。
(一)努力取得政府的支持,積極開展工學結合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企業缺乏優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質勞動者,這已經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與水平。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工學結合的問題,沒有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的支持,實現實質性運作是十分困難的。就目前的情況看,解決工學結合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國家和地方應盡快出臺和完善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政策,或投入相應的經費,推動雙方工作的開展。同時還要考慮到既要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鼓勵性政策,也要有企業不履行職業教育義務的懲罰性政策法規,并嚴格執行。
(二)瞄準企業的閑置生產設備,大力推進工學結合
金融危機迫使一些企業減產,生產線的停止,造成大量生產設備的閑置。此時,學校應積極與企業聯系,利用企業在生產轉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時間、利用企業在謀求生存的關鍵時刻、利用企業在等待國家宏觀政策出臺的間隙,支付給企業一定的電費和設備使用費,積極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安排學生在空閑的機器設備上進行訓練,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是難得的機遇。
(三)聘請富有經驗的技術人才,加強組織工學結合
深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知名企業的破產、跨國外企大量裁員、國內出口企業紛紛歇業、相關配套企業停線減產……造成企業一些具有豐富生產和管理經驗的師傅富余,工作量不滿,這對企業的生產來說是壞消息,而對于工學結合的開展卻是可利用的寶貴資源。若是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使得企業這些資源為工學結合所用,聘請工作量不足卻富有經驗的技術人才來組織工學結合,那么工學結合的效果肯定是明顯的。世界上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證明,將學生送到車間和工廠一線培訓,深入加工車間,頂上操作崗位,利用企業的設施設備和好的指導師傅,才能給學生以更多鍛煉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王懷學,潘會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6
[2] 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 陳彥許,王秀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探討[J] .信息技術教育.2006.8
* 作者簡介:王云清(1968-),男,漢族,江蘇溧陽人,大學本科,江蘇省溧陽市職業教育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
遲亮(1982-),女,漢族,江蘇溧陽人,大學本科,江蘇省溧陽市職業教育中心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