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影
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字體設計是極其重要的組成元素,它的形態優劣直接影響并制約著設計的水平,故各國的設計家都非常注重。在字體設計中,創意又是十分關鍵的一環,甚至可以說它決定了字體設計的成敗。由于觀念、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中西字體在創意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中西文字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文化背景
中西字體的起源時間差異并不大,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從目前的出土文物考證,上古時代出現的最早漢字形體是由圖形演進而來的象形文字。郭沫若認為公元前4000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見《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劃符號線條刻化隨意,稚氣而自然,線條的對稱、輕重、斜正、起刀、收刀均有變化,與后來的象形文字在藝術感覺上一脈相承。
有據可查的真正構成文字條件的是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形成的初步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圖形化的文字,已經具有漢字點畫結構的均衡、對稱、穩定等規律特點,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帶有象形痕跡的文字,這些文字由長短、寬窄、疏密不同變化著的筆畫組成,充分體現了漢字的創意。
與中國甲骨文處在同一個時期的西方文字,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楔形文字,這種最初的文字外觀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它也是起源于圖畫式象形文字,并同漢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就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由于楔形文字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
無論是東西方,古人用于記錄事物的方式都是刻劃圖形,而且它們最初的文字形式一甲骨文和楔形文也驚人的相似。只是演變過程中漢字把象形集中到—個字上,而西文字體由象形抽象到更簡單的符號,并用幾個符號的組合去表達我們所說的一個“字”,經過幾千年的演化發展,最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體系。
二、中西文字發展過程中的書寫工具和載體
古人在創造文字伊始,用尖硬的石器、獸骨和樹枝在石壁、平地、樹皮上進行刻劃,這些就成了最早的書寫工具和載體。漢字在實際書寫過程中,追求“簡、明、快”,導致了形體的演變。同時,使用頻率、社會化程度以及書寫材料、工具等的改變也是漢字形體演變的重要原因。
在“刻”字階段,甲骨文以刀為書寫工具、以龜甲獸骨為載體材料,字的形體結構與握刀的手用力難易有關;殷商時期的鐘鼎文是模具制作,銘刻或澆鑄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筆劃粗壯豐滿,字形接近長圓,漸趨整齊;大篆的代表字樣為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用鑿刻的方法,在石頭表面點擊而成,筆劃粗細均勻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體相對統一;小篆以著名的泰山刻石為代表,把石頭作為書寫材料,直到西漢時,石刻一般都以自然形態的石頭為對象,到東漢立碑刻石成為一種風氣,字體也由篆書演變為隸書。
當契刻文字退出歷史舞臺后,毛筆的發展使得文字的圖畫性向著方正、平直化、抽象化轉變,并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筆劃特點及方塊字形的外形特征。宋代發明印刷術以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現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一宋體,至明代被廣泛采用。雕版刻工在摹寫唐代楷書的過程中,巧妙、合理地將中國書法楷書的本質特征用刻刀及傳統印刷術的形式反映出來,開啟了漢字規范化、程式化的先河。
當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使用毛筆的時候,聰明的古埃及人曾將蘆葦桿削尖當筆使用,并用可以畫出黑色痕跡的木炭棒將自己的象形文字記錄下來。公元1到2世紀,產生了刻在凱旋門、勝利柱等建筑上的端正典雅、勻稱美觀的羅馬大寫體。當時的人們也在羊皮紙和莎草紙上書寫文字。歐洲出現造紙術后,人們發現鳥兒翅尾的長羽質地較硬,適合手握,中空的羽桿剛好可以蘸取墨水,經過加工,書寫起來相當方便。羽毛筆的誕生大大加快了書寫的速度。英文單詞“鋼筆”——“pen”就是直接從拉丁文的“pen”借用過來的,而拉丁文的“pen”意為羽毛。英文單詞“鉛筆”——“pencil”來自古羅馬語“Pencinus”,也有拉丁文“羽毛”的影子。14世紀,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哥特字體出現并沿用至16世紀。15世紀中葉,鉛活字印刷術將原來一些連寫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開,對拉丁字母形體的風格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涌現出眾多優美易讀的字體和實用字體。
在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同性能的書寫工具和材料使得中西文字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效果,同時文字隨著書寫工具的發展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漢字從用契刀雕刻象形圖畫、線條符號走向適應毛筆書寫的書法,發展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拉丁字母的書寫工具也由在土塊上書寫的木桿發展到蘆葦筆、羽毛筆和在草紙和牛皮紙上書寫的鋼筆,直到活字的發明。盡管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究竟是書寫工具和載體影響了字體的發展,還是由于字體的需要而選擇了工具和載體,但兩者之間一定是互相推動、互相影響著的。
三、漢字的由繁到簡與西文造型演化
漢字創意的演進過程,就是從開始的象形圖形逐漸變為象征,進而演變到抽象的過程。原始社會的符號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具體形象,在象形符號的基礎上創造具有象形特征的文字。以筆畫加圖形的復雜象形字,可謂“繁”。
“隸變”徹底結束了象形文字的結構和形式上的自由化,隸書把一切象形需要的各種曲線、弧線、圓線改造成點畫線條。由圓變方,在形體上也由縱勢的圓弧形變成橫勢的扁方形。篆書所殘留的最后一點象形文字的圖畫性也消失了。中國漢字字體進入了以點畫線條為主的方塊字時代,由此走向了“簡”。
西文字體風格最為多樣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繁榮迅速推動了拉丁字母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活字印刷發明后,人們在字體澆鑄和字樣的風格上不斷改進,字體越來越漂亮,顏色也更趨多樣化,用花朵和樹葉修飾邊界的活版印刷受到大眾的歡迎。大約在16到18世紀,西方出現了“草書體”和“花體”。約18世紀,西方現代羅馬體形成,其形成的字體風格和年代,基本上同東方漢字宋體相對應。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后,產生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19世紀晚期,“工藝美術”運動成就了字體設計的經典雅致風格;20世紀,由于高質量印刷和色彩印刷的發展,書籍、雜志和報刊內容十分豐富,電視對人們的閱讀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印刷作為一種文字圖片將眾多元素緊密結合在一起,給予設計者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拉丁文字則因為科技的先進加上簡潔的字母在造型變化上的優勢,于創新的種類上遠遠超過了漢字。
四、中西字體創意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內涵
漢字是表意文字,反映自然造型的象形性是漢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最早的漢字其實是占卜的記錄,甲骨文的書寫契刻者同時也是占卜者和解釋者,神秘宗教、萬物有靈、天人感應等諸種觀念在甲骨文中自然流露,狀物抒情,顯示出獨特的美感和情趣。方塊字的形成,意味著漢字由象形符號進入抽象符號階段。漢字的絕大部分單字都可獨立存在,具有自己的獨特結構和筆法,表現的是從自然物象中概括和提煉出的神情意態。這種抽象,通過神可測其形,聯想到客觀形象;不求形似,而是追求思維意象,表現事物情勢和態勢之美。
漢字的發展過程,始終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和”為美學原則,字體的構成和演變,顯示了“和諧統一”的審美理想,將物形簡化在方正的字體符號之中,具有對立統一法則的線條結構體現了我國古典哲學陰陽學的辨證思想。任何藝術都是情感藝術。絕大多數漢字都有其獨立的含義和內容,選擇哪些漢字進行創意,直接能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態度和感情,對觀眾產生影響。漢字創意通過文字的結構形式,狀其勢,狀其態,表達了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了“同構同形”和“同構異形”的審美取向。中國人在對漢字涵義的品味和字形的再設計中,將自己的世界觀、自身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標準都放在了方塊字里。
再來看西方,拉丁字母是5000年文字發展演變的產物,從起初的語音符號到現在的字母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一個完整的語言體系,僅包含外形各異、本身沒有含義、必須以字母組合構成詞組來進行語言表述的26個簡單字母,卻以富于變化而在字體整體設計上具有強大的優勢。這個優勢的根源在哪里呢?我們使用的現代拉丁字母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垂直、彎曲、垂直與彎曲相結合、對角線或斜線,字的外形特征可以用三角形、方形、圓形來概括。簡潔的結構特征,為拉丁字母的組合設計提供了便利的平臺。西方的文字來源于自然界基本的造型,直白單純、曲直分明,表現出早期人類簡單而又抽象的思維方式,不象漢字那樣具有復雜的含義。簡潔的筆畫是拉丁字母千變萬化的基礎和創意的骨骼。從創意的精神本質來看,漢字重意象表現,拉丁字母則重形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