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淵
《故鄉》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現收輯在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教材。文章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刻畫作者反封建的主題。小說教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比例較大,而且這種體裁表達主題的方式很獨特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去感染、打動讀者,從而達到表現主題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小說有三個要素,即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故事情節來源于現實生活,但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并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在小說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于作者的藝術構思,并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來進行,有時可省略某一部分,也可以顛倒和交錯。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描寫社會環境,可以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物關系等。因此,《故鄉》一文的教學,除了要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重視環境分析外,下面幾點也很重要。
一、目標設置要抓住重點
《故鄉》一文篇幅長、難度高,教師如果要長文短教、深文淺教,首先要對文本認真解讀,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制定出恰當有效的教學目標。本文學習目標應該有四條:①了解辛亥革命后農村日益衰退、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②理解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③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④分析閏土、楊二嫂等鮮明而又典型的人物。
首先,要組織學生感悟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小說主人公“閏土”所生活的時代正處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各踞一方、連年混戰。戰爭給農村帶來了災荒和欠收,再加上地主階級的苛稅,農民生活陷入苦難的深淵。
其次,要組織學生感悟對比手法的突出運用。在本篇小說中,作者突出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小說主題。比如,運用閏土、楊二嫂這兩個典型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發生的變化。二十年的閏土是天真、活潑、勤勞、勇敢的小英雄,二十年后則是迷信、麻木、毫不覺悟的木偶人。而二十年前的楊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年后的楊二嫂則刁鉆、自私、恣睢。教師要提示學生,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及黑暗沒落的社會制度。作為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于衷,因而產生了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議論描述確切,含義深刻。他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于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了希望的生活要從斗爭中獲得。這表現了作者踏平路上荊棘、爭取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主題到此自然而然地凸顯無遺。
二、重化語言品味
魯迅的小說,語言含蓄、節制、簡約、凝練。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詞,而且要對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細細品味。如《故鄉》中“二十年前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二十年后的故鄉則蕭索、陰晦”,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并仔細感悟,還可做進一步的分析,“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構成一幅明麗、鮮艷、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同樣,分析閏土時,教師也可以對一些語句進行品味,如先讓學生概括說出閏土的形象,再有條不紊地說出理由,這樣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對有關描寫閏土形象的語句精心品味。相信學生讀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這類語句之后,一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就會展現在眼前。再如,中年閏土“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在這里,作者共用了十幾個省略號來表現其言語的吞吞吐吐。這些語言只有仔細品味揣摩之后,方能領略其中的妙處,明了作者想反映的思想感情。
三、增強對段落的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特別是朗讀,更能促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了解。《故鄉》中,作者筆下回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有各自不同的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去誦讀。再如,在分析楊二嫂的肖像描寫時,可先讓學生讀一讀,再問:這種形象給你什么感覺?你能把姿勢做給大家看看嗎?這樣就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在分析楊二嫂的語言時,還可以讓學生比一比,看誰最能讀出楊二嫂的尖酸刻薄。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形象地了解楊二嫂這一典型形象。
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課教材的特點就是通過人物、環境的前后對比,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及揭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牢牢抓住對比這種手法,培養學生比較、篩選重要信息以及歸納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自主探討,讓他們去研讀課文,提出自己的見解。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