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關鍵詞]農村學校 語文課程資源 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語文教學活動是農村語文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其活動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農村學校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遵循語文規律,利用身邊資源,加強聽說訓練
筆者認為,農村學校語文教學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方面,教師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給學生創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如可以把學生每日從早到晚在校時間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時可用錄音機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錄音;課間活動和午休時間播放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經典詩文的朗誦、富有哲理的童話和寓言,使學生在聽中受到文學的熏陶并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等。這些對教師來說是舉手之勞,卻給農村學生創造了濃郁的語文聽說訓練的學習氛圍。無形之中,語文知識在學生身上得到潛移默化,周而復始,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文聽說經驗,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和內容,定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課程特點,倡導廣泛閱讀,培養良好習慣
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可根據需要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圖書資料缺乏,可以號召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閱讀和欣賞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倡學生讀中要疑。還可以通過舉辦朗誦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并可以對共性的看法或結合提出質疑,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達到豐富語文課程資源的目的。
三、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自主探究,進行綜合學習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把閱讀和口語交際定位于提高、充實、豐富學生整體語文知識之上,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語文實踐能力。
筆者認為,農村學校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把學生寫得好的、哪怕只是有進步的文章或言論在學校或班級展示;成立學生文學社、自辦小報和社刊、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招聘小記者,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學生中的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指導學生參加校、市、省、國家級作文競賽;開展作文寫作評優活動等。為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搭建一個開放、自主的獨具農村特色的課程資源平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