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關鍵詞]新課程 地理教學 反思
一、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地理教學反思不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如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由于引導不得法,出“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等。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不僅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進行反思,還要對學生是否積極參與、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自由表達、善于合作、富于想象、敢于否定、興趣濃厚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事實證明,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組織藝術、引導藝術、合作藝術、激勵藝術、語言藝術,使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同時也學會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四、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
教師的教學反思最好寫成教學個案,教學個案是基層教師最容易寫的教學反思或教學小故事,是教師教學片斷實錄以及對這一教學過程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教學反思也可寫在教案后面,即自己課后思考的成功之處和今后可以改進的地方,有什么寫什么,不拘形式、篇幅。教師所講述的教學故事本身雖然不是教育理論,但它蘊涵了教育理論,是進行教學研究的開始。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地理作業必須科學化,多樣化、開放化,教師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