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杰
摘 要:目的:探討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對43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進行檢測,同時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分析其結果。結果: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與正常人比較血清IgG、IgA、IgM水平升高,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經治療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無顯著變化(P>0.05)。結論:檢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變化規(guī)律,對臨床診斷、評價療效和預后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速率散射比濁法;免疫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R59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017-01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jié)炎癥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在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中居首位。多數學者認為RA 的關節(jié)損傷是由于感染因子、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及滑膜增生3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有不少研究表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對RA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我們檢測43例R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以探討其對RA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RA 患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齡(43±13) 歲,病程6月~21年,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RA 分類標準[1]。試驗的前2 周內,均未使用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本院健康體檢者30例,男15 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9)歲,作為正常對照。
1.2 檢測方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檢測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利用OlympusAU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30例正常對照體檢者與43例RA 患者治療前后均檢測IgG、IgA、IgM。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以±s表示,數據處理應用SPSS12. 0統(tǒng)計軟件包,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結果
43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gG、IgA、IgM水平分別如表1所示??梢?活動期患者與正常組比較血清IgG、IgA、IgM水平升高,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2.2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
43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治療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比較,無顯著變化(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病因十分復雜,由于其早期診斷和治療比較困難,可造成嚴重的致殘。RA的主要病理特點是滑膜襯里層增厚,滑膜細胞有類腫瘤樣改變。引起RA關節(jié)滑膜組織增生的基本原因可能由于滑膜細胞凋亡障礙和滑膜細胞增殖過盛的緣故[2]。 臨床表現主要是關節(jié)改變,RA以雙手近端指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腕、膝、足等關節(jié)受累最為多見,活動期常伴關節(jié)腫脹、壓痛和僵硬,顳頜關節(jié)亦可受累。目前仍以臨床表現為主要診斷依據。但在臨床上,RA早期臨床表現呈現多樣性,許多慢性關節(jié)炎與RA的表現常類似。由于至今仍沒有特異的生化、免疫或組織學診斷指標,常造成誤診。多年來,人們試圖尋找一種RA特異的診斷指標,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自身抗體、遺傳標志物和組織特異性標志物上,但仍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診斷指標,不小比例的患者血清中檢測不出這些標志物,且診斷試劑昂貴,普及困難。近年來,國外有研究者發(fā)現血清免疫球蛋白與自身抗體在RA患者中有一定的相關性,發(fā)現血清IgG水平與RA嚴重程度成正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病患者IgA升高與疾病活動程度有關,這為RA的早期診斷提供了一條經濟簡便的思路。為此,我們對43例RA患者進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檢測與分析。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顯著升高,經治療后無顯著變化,表明體液免疫參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過程。近年來研究表明體液免疫紊亂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在臨床上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其升高的幅度與疾病的病程和嚴重程度有關,其機理可推測為當致病因子侵入人體后,導致TH 細胞產生一系列細胞因子,同時活化B 細胞分泌大量的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大量免疫復合物,沉積于關節(jié)滑膜、血管壁等處,激活補體,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導致組織損傷[3]。綜上所述,檢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變化規(guī)律,對于研究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機制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也為臨床診斷、評價療效和預后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Arnett FC,Edworthy SM, Block DA, et al. The 1987 revised ARA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J].Arthritis Rheum,1987, 30(Suppl 17):45
[2] Spadaro A,RiccieriV,Scrivo R,et al.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determination in the synovi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comment on the article by Caspietal[J].A rthritis Rheum,2006,55(4)681-682.
[3] 蔣培余,何建方,陳士芳,等.外周血胞苷脫氨酶活性檢測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活動性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2006,21(4):345.
(責任編輯: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