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孟廣祿廊坊演繹經典
嗓音高亢、韻味醇厚、行腔細膩委婉,孟廣祿一亮相便贏得了滿堂彩。日前,京劇名家、裘派花臉孟廣祿,攜北京京劇院張派優秀青年演員吳昊頤來到廊坊,聯袂出演經典名劇《秦香蓮》,廊坊戲迷又一次享受到戲曲藝術的饕餮盛宴。
京劇《秦香蓮》是“名家百戲中國行——走進廊坊”的第三場演出。此項活動是中共廊坊市委宣傳部和廊坊市文化局組織實施的“回眸30年放歌唱發展”系列文化活動中的~部分,目的是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和慶祝廊坊建市20周年,歌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展演國粹的形式向建國60周年獻禮。
今年初,廊坊的廣大戲迷朋友已分別欣賞了”梅派”名家梅葆玖及其弟子胡文閣,與京劇名家葉少蘭傾情出演的梅派名劇《鳳還巢》,以及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兩度獲得者劉玉玲帶來的河北梆子經典劇目《王寶釧》。
通訊員王澤明
磁州窯古瓷展亮相深圳
日前,由深圳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和磁州窯博物館合辦的“黑與白的藝術——磁州窯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老館展出。
磁州窯為馳名中外的古代民間瓷窯,自北朝創始,歷經隋唐,宋金元時期達到繁榮鼎盛,經明清至今,綿延不斷。本次展覽展品全部來自磁州窯博物館,以白地黑花瓷為主,一共19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0件、二級文物27件、三級文物59件、一般文物80多件。包括了窯址、墓葬、遺址挖掘品以及部分征集文物。作為窯址科學發掘的一手資料,既具有考古及歷史研究價值,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展品中包括紅綠彩脊飾迦陵頻伽(又稱妙音鳥)、臨水窯出土的紅綠彩釋迦牟尼坐佛及一組金代墓葬(崔仙奴墓)出土的紅綠彩童子俑,都是金代彩瓷中少見的珍品。
邢臺新發現8處商代遺址
日前,河北省文物普查隊在邢臺威縣和寧晉縣新發現8處商代遺址。兩縣新發現的8處商代遺址,為研究兩縣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省文物普查隊在威縣常屯鄉南常屯村進行文物普查時,在該村發現一處商代遺址,該遺址呈正方形,面積1600平方米。從取土坑斷壁發現的文化層深8.7至9.3米,內有陶片。揀選的文物標本有夾砂繩紋黑陶、夾砂繩紋灰陶、泥質繩紋灰陶等。可辨器形有:陶鬲、罐、盆等。威縣在此次普查之前僅有戰國遺址,這次新發現的南常屯村等4處商代遺址為該縣首次發現戰國以前的歷史遺存。
經過拉網式普查,截至目前,在寧晉新發現文物點30處,其中有4處為商代遺址,并揀選到一些商代的陶鬲及陶片標本。
保定西大街:修舊如舊
走進保定西大街,只見兩旁的小樓皆為灰磚青瓦、大紅拱窗,街道上青石鋪地,清末民初的老街風貌呼之欲出。
據悉,原計劃2010年8月份竣工的保定西大街整治修繕工程,將提前到今年“十一”前完工。屆時,這條布幌飄飛的“北方名街”,將從老保定人的記憶中重新回到眼前。
負責修繕的工程師趙少星介紹,為了達到原汁原味的效果,對于原有建筑的結構和構件,他們盡最大力量加以保護,使它們修舊如舊,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另外,還對不諧調的建筑立面及項部造型進行了改造,對殘墻斷壁進行了修補。而一些與歷史風貌不諧調的現代建筑,則徹底拆除。
此外,西大街還開辟了保定名人、歷史事件展覽館。他們將深入挖掘歷史故事、古城傳說、名稱由來等保定文化瑰寶;開發第一客棧、古貨棧、西二旅館與光園為定點特色旅游賓館,配以原始的時代場景、實物,借名人下榻、居住的故事,吸引國內外游客住宿,品味古城文化特色。
文安農民樂隊豐富農村文化
在廊坊市文安縣,活躍著一支由農民都國華創辦的“西洋銅管樂隊”。目前,已有32名隊員的“農民樂隊”,成了文安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支“農民樂隊”由現年61歲的文安縣灘里鎮安里屯四村村民都國華一手創辦。都國華說,他19歲時曾參加安里屯劇團,從此和文藝結緣。改革開放后,都國華辦起了板材加工廠,家境逐漸殷實起來,同時對藝術的渴求也日益強烈,電視上一有樂隊演出,他便著了迷似的看,漸漸地,他萌生了組建樂隊的想法。2007年10月,都國華租下村里一處400余平方米的廠房做樂隊活動中心:從自家企業中拿出10余萬元,購置進單簧管、架子鼓、電子琴、薩克斯、長號、短號等各式樂器30余件,以及音響、舞臺等設備。為提高隊員技藝和水平,都國華多次去外地向專業老師學習,學懂后,再回來手把手教隊員。
都國華一直考慮樂隊的長遠發展,比較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尤其是返鄉農民工里的年輕人。他說:“讓年輕人都來學樂器,他們就不會打架、賭博,返鄉農民工也能享受到城里的文化生活。”如今,這支樂隊里的年輕人占到了一半以上。
隨著事業的發展,都國華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計劃個人出資建一座農村音樂廳,把更多的群眾吸引到音樂的殿堂中來,讓高雅音樂走進尋常百姓家。
《石家莊市志·人物篇》征集名人線索
為充分展示石家莊市人文風采,石家莊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計劃出版《石家莊市志·人物篇》。
《石家莊市志·人物篇》,旨在記述歷史上和現代石家莊籍或在石家莊境內工作生活過的非石家莊籍人物。他們為石家莊做出過重大貢獻,對石家莊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故去和在世的戰斗英雄、革命烈士,黨政軍領導,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或者獲得國家級、世界級獎項的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體育工作者,勞動模范(五一獎章獲得者)、三八紅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以及其他知名人士等。
為了盡可能讓上述人物載入史冊,石家莊市方志辦決定向社會公開征集有關資料。內容包括人物的姓名、性別、民族、籍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歷任職務、事業成就或者主要事跡、社會評價等方面的文字、圖片、音像、網絡信息資料等。對所收錄入編人物免收任何費用。征集資料的截止日期是:2009年6月底。
有知情者可通過以下方式與地方志辦公室聯系。
電話:0311-86688366。
遷安編纂完成全國首部縣域長城專著
一本全面介紹遷安市境內長城的歷史、現狀以及與其相關的人物、事件和景觀的“長城專著”近日由遷安政協編纂完成。據悉,這本名為《遷安境內長城》的專著為當今全國首部以縣域為單元的長城專著。
長城在遷安境內全長44.9公里,因特有的建造風格而獨具特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遷安境內長城》一書共收錄了29萬字和92幅圖片,其中既有長城概述,又有對其特別之處的具體介紹,既有或感性或理性的表達論述,也有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介紹。此外,該書在搜集整理長城相關資料的同時,還收錄了近年來對長城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人們俗稱的“馬圈”并不是養馬的地方,而應稱其為“月城”,是防御工程之一種;“錯城”也不是修錯的長城,而是修建的“套城”,也是防御工程的一種。
據了解,《遷安境內長城》是遷安政協編纂的《今古遷安》文史大系叢書中的第三冊,該套叢書共五冊,全面介紹了遷安的歷史風物。
河北師大教師美術作品在京出展
日前,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主題為“傳承與創造”,共展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水粉、漆藝、書法、視覺傳達設計等作品200余件。展覽從總體上體現了河北師大美術學院的學術面貌、創作方向和藝術風格。
據了解,此次展覽匯集了美術學院教師近三年來美術創作的代表作品,是對河北師大美術學院美術教學與科研的一次檢驗,集中展示了“傳承與創造”相互融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