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英
摘要:肥胖是由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導致的普遍現象,從1992-2004年的12年間,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預計今后肥胖患病率將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肥胖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殺手,肥胖癥的發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深入分析肥胖的成因并提供有效的減肥方法。
關鍵詞:肥胖;成因;減肥方法
中圖分類號:R5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5-0152-02
1肥胖的成因
肥胖癥病因學研究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幾種學說支持,主要包括高胰島素學說、脂肪細胞增殖學說、嗜食學說、運動不足學說、褐色細胞功能不全學說等,但尚無一個學說能較完善地解釋肥胖的成因。脂肪攝入過多是促進肥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脂肪組織是體內巨大的能量儲存系統,它對于維持機體能量代謝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脂肪攝人后,機體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維持平衡:將脂肪氧化供能;通過神經負反饋減少飲食中脂肪攝取。但脂肪攝人過量時并不能加速其氧化,因此能量平衡需通過減少脂肪的攝取來維持。Tremblay研究表明,當食物中含有高脂或同時含高糖成分時,脂肪攝取能力的調節作用會減弱,因此,高糖、高脂飲食均可導致肥胖的形成。
1.1運動因素
Brag(1987)在肥胖病因分類中提到,不運動是引起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早期實驗和流行病研究表明,在成人和兒童中,不鍛煉的人肥胖或超重現象較多,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者則較瘦或體重較輕。
1.2營養過剩從理論上說,人體發胖是由于機體內體脂過度堆積所致。有人將造成單純性肥胖的原因歸納為吃得多、喝得多、睡得多、運動少;也就是說,現代各種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使人們減少了體力勞動和軀體運動。而體力活動的減少并未降低食欲。據科學家統計,19世紀中葉前,地球上生產和生活使用的全部動力的96%來自人和家畜肌肉的力量,而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與家畜的“肌肉動力”僅占1%,其余則被機械化與自動化所替代。若供給人體的營養素超過了每日消耗必需時,多余的營養物質便會轉化為脂肪,并儲存于脂肪細胞內導致肥胖,這種肥胖稱之為單純性肥胖,亦叫“主動肥胖”。
1.3代謝失調
營養物質的吸收、貯備和利用構成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體內平衡系統,可保持相對恒定的能量貯備和體重。這一復雜過程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下丘腦在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體重的調節點。脂肪組織由白色脂肪組織(WAT)和綜色脂肪組織(BAT)構成:WAT將過剩能量以中性脂肪(苷油三酯)形式貯存,作為貯備能源在必要時分解產能BAT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交感神經刺激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代謝水平。有些肥胖癥患者吃得并不多,即使一再節食,加大活動量,但體重仍有增無減,這類肥胖稱“被動肥胖”。其原因可能是棕色脂肪組織的產熱功能發生損害,即不能進行正常的產熱作用。部分肥胖者甲狀腺濃度正常而基礎代謝率明顯下降,很可能是與棕色脂肪組織活性降低有關。24h能量消耗值低者,易患肥胖病。
1.4遺傳
肥胖與遺傳也有關。若雙親中有一方肥胖,那么孩子肥胖的機率為25%~50%,若雙親均為肥胖,那么孩子肥胖的機率為50%~75%。因此,遺傳也是導致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
1.5基因突變
最近幾年來的研究表明,肥胖的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膳食結構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基因。機體體重的相對穩定涉及很多功能活動的調節,從基因水平看,體重調節系統是由一個相對龐大的基因組決定的。基因篩選的結果表明,與肥胖相關的主要基因位于2、10、11和20號染色體上,我們將其稱為“肥胖基因”(ob)。肥胖者基因突變,血清中ob基因的表達蛋白苗條素水平低下。但有些肥胖者血清苗條索水平反而高于正常人,可能是苗條素受體基因突變引起的。
2減肥方法及應用
肥胖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療程較長的慢性疾病。臨床研究表明: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減肥既不健康,又容易反彈。適度的體重減輕(減輕原有體重的5%~10%),即可顯著改善肥胖的相關伴發病。治療肥胖的首要目標應是:①至少減去5%的體重,這是足以帶來健康益處的減重幅度;②防止體重反彈,或盡可能地降低反彈的幅度;③控制伴發病的發生或改善伴發病的病情;④改善生活質量。肥胖的治療是一個以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和安全藥物三管齊下的過程,缺一不可。在制訂減肥計劃之前首先應對肥胖患者的成因做出診斷,然后再針對原因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治療。
2.1飲食控制
肥胖患者應以低熱量飲食為主,保持每天大約600千卡的能量負平衡。在整個膳食供熱中,脂肪的熱能比小于20%~30%,總熱能中55%~65%應來自碳水化合物,來自蛋白質的熱能不應超過15%。應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和粗糧,嚴格限制酒精的攝入量,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進食時應適當延長咀嚼時間,這樣可以向中樞神經系統多傳遞飽腹信號,增加飽腹感,同時增加因食物等非動力作用所致的能量消耗;晚餐應早吃少吃,少吃夜宵,避免因晚餐過飽過遲而促使睡眠中胰島素分泌增加,導致脂肪酸合成亢進而進一步加重肥胖。
2.2運動
運動是減肥的最好措施之一。在減肥成功以后繼續堅持運動鍛煉,就可以維持體重,甚至再降低體重。患者應做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力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爬山等。高強度運動主要是利用糖原,隨著運動強度的減低轉向消耗脂肪,同時高強度運動可增進食欲,不利于控制飲食;另外肥胖者多活動受限,高強度運動易導致骨折。
2.3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作為肥胖長期治療策略的一部分,只能是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的輔助手段。肥胖患者應充分考慮持續肥胖的危險性與藥物治療的危險性,從而決定是否用藥物進行減肥。通常認為存在以下情況時可考慮藥物治療:饑餓感或明顯的食欲亢進導致增重;存在相應的伴發疾病,包括糖耐量低減(IGT)、血脂異常和高血壓;存在其它有癥狀的并發癥,如嚴重的骨關節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和腔隙綜合征。目前應用于臨床的減肥藥物分兩類:中樞神經作用減肥藥和非中樞神經作用減肥藥。
2.4手術療法
一般認為只有體重超標200%或BMI>35,經3年保守治療無效,通過單純性控制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達不到長期控制體重的效果,又無法控制食欲或有因果關系明確的嚴重并發癥者,才適用于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選擇:縫合胃縮容、留置胃囊或脂肪抽吸術。
2.5基因治療
肥胖的基因治療研究主要是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克隆出瘦素cDNA,然后裝入載體轉導人體內,使其在體內表達瘦素,從而達到治療肥胖的目的。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