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儀
她因一場車禍導致全身幾近癱瘓。20年來,她憑著驚人的毅力,在輪椅上修畢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我不想被世界遺棄;我要隨地球一起轉動。”
1989年6月,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梁子微與友人在英國駕車游玩。突然,前面車輛綁行李的繩子松脫,行李迎面飛擊而來,駕車的友人急速閃避,導致車輛失控打轉。從噩夢醒來后,梁子微頸骨折斷,身體自頭部以下完全癱瘓。
“我四肢完全殘廢。”梁子微語調輕柔地說著。此刻。她打扮得端莊漂亮,雙腿交叉迭起,雙手輕輕放在腿上。
意外災難意外收獲
梁子微車禍前生活美滿。17歲因考不上香港的大學,便越洋到英國念預科,結果遇上一見傾心的英籍男友,遂不理會父母親的反對,閃電輟學結婚,并產下一個可愛的兒子。其后進人商界,26歲已晉升為國際著名化妝品牌的華人地區經理。
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她野心勃勃,想再充實自己,以備日后晉升董事之位,遂辭職報讀英國伯明翰大學MBA課程。可是,前后僅10秒鐘的車禍,奪走了她的一切。
她恍如木乃伊般躺在病床上,渾身插滿各式管子,靠呼吸器維生,醫生曾說復原的幾率等于零。梁子微萬念俱灰,也曾想過尋死,但就連求死都不能:“那時我想,我再也不可能開心快樂了;地球依然轉動,而我卻不能參與。我連一根手指都控制不了,怎樣去死?多少次流著淚哀求醫生讓我安樂死,但我連眼淚都要別人替我抹去。”
然而,這次意外讓梁子微擦亮了眼睛。她昔日美麗自信,任性而固執,對父母及朋友的勸告從沒聽進耳;車禍過后,父母親、妹妹及好友立即飛往英國,不離不棄地照顧她。患難中的真情帶她進入生命的另一個起點。
“有一次,我跟媽媽說想吃咖喱。她看到我重拾生存意志,高興得馬上去準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自怨自艾實在傷透家人和朋友的心。那場意外錯不在他們,為何要他們承受?他們從沒嫌棄我。我想通了,雖然前面的路不易走,但我不怕跌倒;我知道,即使跌倒,也有他們拉我起來。”
愿和地球同轉動
梁子微車禍后8年離婚了。可是她沒有時間沮喪,為了爭取賠償,陷入了長達5年的訴訟,最后庭外和解,獲得一筆可觀的賠償。
她本可如廣東俗話說的“打跛腳也無憂”,但她感于訴訟期間對法律所知太少,于是在英國念了法律學位;全班70多人,她考第一。同時,她于1994年在英國創立華人婦女會,協助初到彼邦的華人女性適應新環境。她雙手不能動彈,而仍愿扶助他人,不但被當地婦女組織選為“1995年英國中部杰出女性”,更曾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一同擔任慈善團體的嘉賓。“我天生性格進取,不怕羞,敢于接受挑戰。雖然身體不能動,但我慶幸還有腦袋可以思考,有眼睛可以看書。”
豈料命運弄人;梁子微在20年前的6月發生車禍,母親卻于1999年的6月同樣遇上交通事故而致癱瘓。為了陪伴母親,她10年前回到香港。“71歲的母親在意外后有點失憶,我知道必須留港一段長時間,于是又修讀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系的文學碩士課程。讀書,也算是修補當年不聽母訓輟學而去嫁人的遺憾。只可惜母親兩年后辭世,看不到我碩士畢業。”
梁子微的畢業論文是研究媒體對傷殘人士的報道,獲學校頒發“2002年度杰出碩士論文獎”。其后她再接再厲,繼續修讀車禍前念了一半的碩士課程,翌年獲獎學金(尤德爵士殘疾研究生獎學金)繼續攻讀新聞學系哲學博士,去年正式成為“梁博士”,且于學院40周年獲頒“杰出傳理人”獎項。“當然,我也可以躺在床上每天看看電視,悠閑過活,但我不想被世界遺棄,傷殘更不是頹廢的借口。讀書的好處是,驅使我每天早起出外,接觸人群,接觸世界,讓我感覺仍然跟地球一起轉動。”
傷殘不是借口
對一般人來說,攻讀博士已非易事,而梁子微全身癱瘓,更是難上加難。她血壓低,經常突感暈眩,還得仰賴呼吸器維生,每分鐘限定呼吸14次,急不來也慢不得,要配合呼吸器的節奏才能說話。她雇用了3名護理人員,每天花兩小時幫她梳洗打扮,就連流鼻水也得靠眨眼,才能示意護理員幫她抹干。別人花3分鐘便完成的事,她要3小時。日常作息于她已不容易,更何況是攻讀博士課程?
“像我這種傷殘程度,連拿起一本書都做不來,只能依賴外籍護理員替我翻書。撰寫論文期間,要翻300多本參考書、300多篇論文、1000多份報紙。她們不懂中文,單是指出閱讀位置,便要花上很多時間;我又不能動手寫論文,只能靠英文口述,由她們替我輸入電腦,也因口音問題,有時得修改多次。雖然比一般學生多出上千倍的困難,但我從沒以此為借口延遲交功課或不考試。”
當年取錄她入讀浸大新聞系的新聞系主任黃煜,也是她后來的博士論文導師。黃教授對梁子微樂觀積極的性格極表贊賞。“這真不容易!她是我校第一位傷殘博士,像這樣幾近全癱拿博士的,應該也是香港第一人。但我從沒把她當傷殘學生看待,她除了身體不能動,其他任何方面都極優秀。”
我的限制很簡單
一張輪椅并沒束縛梁子微的好奇心。讀書期間,她不但參加學校舉辦的北京交流團,還隨學校前往廣東韶關曲江縣,在破舊的小學義務教導貧苦學童。去年,梁子微獲選為“10大再生勇士”。她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服務,身兼“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為傷健人士爭取福利,又經常到處演講,鼓勵別人。
雖說日常生活完全倚賴他人幫助,但她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助人:“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當然寧可沒有那場車禍;如果可以再走路,我愿意退回那筆巨額賠償。但世上哪有‘如果?過去的改變不了,便不要回頭望;將來的,何不選擇快樂去面對?雖然生命充滿限制——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限制,而我的限制是四肢不能動。但我學會了接受這樣的限制,愿意踏出第一步,走出生命的另一條路,做不同的貢獻。”(摘自美《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侄克峰)
海外星云 2009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