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順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重要部分
新村(New Village)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官方在2002年統計的資料,馬來西亞有450個新村,遍布各個角落,人口逾120萬,或占華人總人口的兩成。由于新村的居民80%是華人,因此新村也很自然地被等同于華人的村落,與馬來人為主的“甘榜”(kampung)及印度人為眾的大農場(estate)形成對比,這也反映出英國殖民地政府分而治之的策略。
新村問題與歷史關系密切。1948年英國人為了防堵馬來亞共產黨的勢力擴張,通過龐大的國家機器,強硬把在森林邊緣及偏遠地區、大部分是華人的墾殖民遷離到特定地區,并以鐵絲網籬笆圍起來,派出警衛團監管。英國人把這項運動美其名為“重新安頓計劃”(resettlement),其主要的目的是要阻止馬共與人民接觸、切斷在森林活動的馬共游擊隊的糧食補給及情報收集。這項大規模的強迫性遷離運動至1953年基本上完成,新村形態逐漸形成。
新村出了不少名人
新村一直被視為華人在馬來西亞奮斗的縮影,華人在新村居住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出一片藍天。新村也造就不少杰出人才,馬華前任總會長兼前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黃家定來自新村,而吉隆坡的甲洞新村也是擁有名車奔馳比例最高的地區。
雖然新村存在已60年,許多新村仍然面對基本設施不足的問題,包括沒有排水系統、道路狹窄、房屋密集等。在人文方面,新村的社會問題也很多,包括教育水平低、輟學率與失業率高、人口外移、賭風很盛,也是黑社會的溫床。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新村沒有獲得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重視,不在政府的發展主流里。從2000年至2005年,450個新村只獲得3.2億馬元(約9000萬美元)的撥款,即每個新村平均每年只獲14萬馬元的撥款。可是,這已是歷來新村獲得最大的撥款。有關人士認為,這是時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黃家定的努力結果。
村民房屋沒有地契
雖然說新村是暫時的措施,不過在1957年馬來亞取得獨立、當局撤銷緊急狀態后,新村并沒有因而被拆除,人們也因為習慣新村的居住環境而繼續留下來。馬來西亞在獨立后因政府經濟能力有限,新村未能成為發展的重點;上世紀70年代新經濟政策的推行再次使新村與發展擦肩而過,新村變成遺孤,自生自滅。
新村一向由歸執政黨內的華人部長管轄,它也成為華裔政治人物贏取草根支持的重要政治資源。
新村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土地問題。目前許多村民居住的房屋沒有地契,對村民的生活形成很大的壓力;新村也缺乏土地進行農耕活動,造成村民的經濟水平無法提高。執政黨往往利用新村地契來撈取政治資本,每次大選,執政黨就會批準部分村民的地契申請,其他就留到往后的大選。
經過60年的洗禮,新村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偏遠地區的新村基本上還是維持農村形態,城鄉邊緣的新村則處在新舊之間,而貼近城市的新村已經轉型為城鎮。此外新村的特色傳統行業老店也被現代化商店取代,新村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風貌,留下的是村民久遠的回憶及不明朗的前景。
海外星云 2009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