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靜
【關鍵詞】角色定位 采訪對象
一、要“平視”采訪對象
記者在現場采訪,無論被采訪對象是誰,什么身份,記者的行為視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視”,而應該是“平視”。切忌神態居高臨下,提問咄咄逼人;或者反過來畏首畏尾,縮手縮腳。要注意以平常心對待各種采訪對象,恰當地提問和傾聽。
筆者剛剛從大學畢業就走上了記者崗位,采訪對象非常廣泛,有當地政界要人,商界驕子,也有普通百姓,同時也經常涉及到一些需要曝光的負面新聞的主角。“膽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勇往直前。我想,我不僅僅是我,我的背后是強大的報紙和報紙后面強大的讀者群。實踐證明,只要你不卑不亢,做好充分的案頭準備,在采訪中平視采訪對象,采訪基本都能取得成功。
已當多年記者的水均益,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時采訪過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其中包括克林頓、加利、拉賓、阿拉法特等。這些著名的外國政要均屬于響當當的人物,而水均益采訪他們時鎮定自若,他說:“每當我坐在這些世界名人的對面,我都力求使自己有一個正常的心態。我不因為他們高大而感到自己渺小,也不因他們德高望重而迫使自己誠惶誠恐,更不因為他們咄咄逼人而面紅耳赤。”
記者在采訪時其實是一個問詢者、探尋者,提問就是采訪最核心的工作環節,掌握提問的技巧是一個記者最重要的業務能力。面對復雜的新聞事件,需要記者提前做好準備。這里的準備包括大量案頭工作,把要提問的內容事先寫下來,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從容鎮定,穩健大方。
二、要尊重采訪對象
某一媒體記者在一期曝光類型節目的采訪中這樣問采訪對象:“你怎么敢這樣做?你這樣做符合法律規定嗎?”采訪對象被問得無所適從,淚如雨下。實際效果是立刻讓觀眾產生逆反心理,觀眾會在心里產生疑問:你是法官嗎?你怎么能像審問犯人一樣對待采訪對象,而且你面對的僅僅是一個普通人。不合適的角色定位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監督的威力。
一名新聞記者就是采寫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情,通過這些真實的情況向社會和決策者傳達社情民意信息,從而最終督促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的主要角色是尋求新聞真相,而不是法官、檢察官,也不是執法部門,沒有權力對事情進行定性,對所謂的“壞人”進行處罰。但是,在現實的采訪中,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讓先入為主的事件左右自己的情緒,讓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而這樣就很容易出現角色的錯位。
記者角色定位錯誤會影響到新聞的客觀性,這也是剛剛涉足新聞行業的年輕記者最容易犯的錯誤,筆者的一次采訪經歷就能說明問題。那時,新聞熱線打進來后,述說是供電部門的高壓線從自己家的屋頂上走,非常不安全,自己奔走多年,希望供電部門遷走高壓線,至今沒有得到解決,希望媒體能伸張正義。筆者立刻到讀者家進行采訪,現場情況也如讀者描述一樣,稿件寫好后交到記者部主任手中,經驗豐富的老主任卻說,先不急著發,再去采訪一下供電部門。好險,果然這其中有客觀原由,原來供電部門的高壓線建在先,那個讀者家的房屋是后來違章建造,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表面上看是記者不懂法律,在采訪中沒有問到先后問題,而實際上是先入為主的情緒影響到了新聞客觀性,沒有采訪到新聞事件中的多個方面。所以,采訪一定要全面地了解新聞真相,傳遞新聞真相。
三、要做引導者和參與者
采訪談話是一種藝術。記者在大多數情況下與采訪對象是初次打交道,且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談話獲得有關素材,達到預期目的。但有時由于采訪對象的個性、職業心理和采訪時的環境、時機等因素影響,不是所有的采訪對象都能按照記者所希望的那樣回答問題、配合采訪,這時就需要記者熱情地進行引導,隨機應變,采取不同的采訪與提問方式。一個優秀的記者在采訪中一定是一個機智的引導者,時刻不忘采訪的目的,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同時要做積極的參與者。一般說來,記者是現實生活的忠實記錄人,常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地觀察生活,運用理性思維分析、評價生活。但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采訪題材的多樣,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這些因素要求記者不僅僅只是作為社會生活的客觀記錄者,還要求記者是積極的參與者,要到采訪的環境中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
為采訪我市首個九年義務制春蕾女童班,我不僅進行了大量的外圍采訪,同時參加了春蕾女童的郊游活動和一些文藝活動,在活動中觀察、交談、聯絡感情,該班班主任開玩笑地說:“你可以做我們的編外輔導員了!”正是因為我積極參與到姑娘們日常學習、生活中,才獲得了大量生動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一篇不錯的通訊稿。■
(作者單位:蚌埠日報社)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