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年前,奧巴馬的妻子米歇爾第一次看到這位年輕黑人時,卻看不出他日后成為白宮新主人的潛力,但是一場午餐改變了兩人的一生,她在“有線衛星公共事務網”上分享她對奧巴馬的第一印象。
回想起來,我很幸運在那次午餐上碰到這個男人。我記得那年(1989年)是我在律師事務所當助理的第一年,當時奧巴馬還在法學院念書,到我們的事務所見習,我負責帶他認識公司。
我看了他的簡歷,發現這個小伙子既是個黑人,又在夏威夷長大,不由得讓我降低了對他的期望!哈……因為一個黑人會跑到那個“小”島上,一定是頭腦有點問題,不過事后證明我錯了,我犯了一般人都會犯的錯誤,根據一張紙就判斷一個人的高低。
當天我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帶這個小伙子去吃午飯,因為這場午飯,使得我開始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他由外祖母在夏威夷一手帶大,有一位曾經周游列國的母親,在印尼住過一陣子。他跟我說,他清楚知道外祖母為了把他帶大所必須付出的犧牲,一路走來的掙扎及奮斗,他也看到外祖父母對一些事情失望、恐懼及希望;但即使人生有些磨難,也應該感謝上天賦予他的能力及專長,做最大及最好的發揮,回饋給他人。我這才發現,這黑小子的價值觀幾乎跟我的一樣。
基于這樣的價值觀,奧巴馬大學畢業之后,并沒有到知名的律師事務所,或是知名的大企業坐領高薪,反而到位于芝加哥市南邊一些被社會主流聲音遺忘的社區,進行一些真正貼近人民需要的社會服務。
在那一個多小時的午餐中,我對他的印象極為深刻,奧巴馬人長得夠俊也相當風趣,有一些理想及堅持,而想法也不會過于偏執,做法也相當實際;我當場就覺得,坐在對面的這個男人,我可以把他當成一輩子的朋友。但坦白說,我當時真的不認為,我跟他會談戀愛或結為夫妻,走上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道路。
不過我后來發覺這小子,對我其實是有一些“計劃”的……我們之間開始產生情愫是在當年的夏天,奧巴馬帶我到他服務的社區,參加一些當地的活動。第一手觀察,我發現他所說的一點也不假,他非常投入社區,跟居民相當熟悉,幾乎能隨時隨地與他們打成一片。
當天活動主要是一場社區聚會,地點是在芝加哥南邊的一座小教堂的地下室,目的是要協助一些單親媽媽或是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從現場就可以感覺到,參加的民眾相當投入,他們急切想讓自己及孫子的生活及教育獲得更好的改善。
我現在仍清楚地記得,會議開始,奧巴馬緩步走向地下室,脫了他的外套,用他極其卓越的口才,帶領這些人進行討論及交流。當他說話的時候,在場每一個人都非常專心聽,一點雜音也沒有;表面雖然寂靜,但參與者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對社區的了解及關心。雖然與會人士來自不同背景及家庭,但他把教堂地下室的每一個人擰成了一股繩。
那是我聽過最令人感動的討論會,我開始體會這家伙不是池中物,他有一些天生不尋常的特質.是真實的。從第一次的午餐約會到現在,我覺得他的特質一直沒有改變。
(摘自臺灣《今周刊》)
責任編輯 胡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