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初,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保育大會上,越南《前鋒報》(Tien Phong)記者黃國勇(Hoang Quoc Dung)獲頒“路透社——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Conservation of Nature)環境媒體獎”的亞洲區獎。對他來說,追蹤越南野生動物非法進出口的報道工作,才正要擴大。
據黃國勇的報道,從東南亞出口長尾獼猴(Macacafascicularis,或稱食蟹獼猴)到其他國家,供生物科技產業做實驗之用,是一筆大生意。越南也有兩大公司出口這種猴子,主要是到中國或美國。但越南禁止捕捉野生的長尾獼猴。黃國勇鎖定調查的中越邊境貿易公司(Trung Viet),其出口野生獼猴據稱都是自老撾進口。黃國勇則懷疑另有來源。
按圖索驥 疑點重重
報道中最戲劇性的發現,是他拿著從越南有關方面提供的一份2004年老撾出口野生生物許可復本,前往老撾查訪。老撾主管官員證實,越方復本與老方原件有多項不符合,包括越方把猴子的數量從1450只灌水到7000只,許多蛇類和龜類的種類和數量也遭更改。
老方原件上是準許從馬來西亞進口野生動物再轉出口到越南,越方所提復本卻是僅由老撾出口到越南。同時,越方文件上的部分老撾出口商,經黃國勇按住址前往查訪,不是根本不存在,就是否認他們有與越南方面做生意。另外的疑點包括同年中越公司把進口獼猴的通過關口,從原本的越老邊境北段南移了1500公里,到接近柬埔寨之處。
簡言之,黃國勇試圖證明,中越公司大部分的長尾獼猴是從柬埔寨和馬來西亞進口,但越南農業與鄉村發展部底下的森林保護司配合該公司變造來源,規避《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Convention on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Wild Fauna and Flora)和相關各國法令的規定,以利外銷。
這篇題為《揭露跨境野生生物貿易網絡》的報道,2007年10月在《前鋒報》連載了4天,譯成英文有9300多字。作者詳細地把調查過程、疑點、官方說法與調查發現間的矛盾陳列出來,然而這是一個還沒有講完的復雜故事。黃國勇在文章中和接受記者訪問時都承認,很多問題和假設還沒獲得解答。目前他已在寫續集。他說,因資源和時間所限,他目前調查范圍還僅限于越南和老撾,希望接下來依循線索擴大到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拼湊出整個貿易網絡的圖像。
黃國勇說,報道最主要的障礙與壓力來源就是越南森林保護司。該單位往往延遲提供數據、提供不充分或相互矛盾的數據,或干脆以保障某些公司的業務機密為由拒絕提供,另外也向他的報社抗議,或要求他停止報道。
身為《前鋒報》科學版主編的黃國勇說,報社一直給予他強烈的支持。他說,原本除了他之外,還有四家報紙的同業也追查這個主題,“但都因為敏感的理由而退出了”,這也使他感覺到,堅持繼續調查,“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寂寞”。
同篇報道2008年4月在越南的全國環境寫作比賽中獲獎,也使他在6月赴華盛頓接受媒體組織Internews的表揚。即使如此,他指出,不法集團勢力強大,他的報道完全沒有撼動現狀。
加強聯系發揮影響力
據黃國勇提供的履歷,今年48歲的他,在大學讀的是工程,當了5年工程師才轉入記者行業,至今15年都投入環境、科學、科技報道的領域。他并且是1998年創立的“越南環境記者論壇”(VFEJ—Vietnam Forum of EnvironmentalJournalists)創始人之一,并擔任執行副主席。黃國勇說,在VFEJ,他撰寫了一本《全球化時代環境寫作手冊》,主編一份《記者與環境》月刊通訊,架設了一個環境報道的網站,并舉辦了許多活動。就連調查森林保護部掩護非法獼猴貿易,最初也是聯合VFEJ的同事跨報進行。他說,接下來的計劃是使VFEJ和氣候變遷議題有關的各界加強聯系對話,讓媒體能更精準報道這個“本世紀最重大新聞”,發揮影響力。VFEJ目前已與多個全球和區域的相近組織有所聯系。
責任編輯 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