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出現之前,這種衰退風險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金融危機加劇了這種趨勢,使過去隱藏的集群結構缺陷暴露無遺。
產業集群是推動我國沿海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和增長極。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以浙江“塊狀經濟”和廣東“專業鎮”為代表的沿海產業集群正面臨著衰退風險,有些已出現衰退跡象。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產業集群衰退風險,提高集群持續競爭力,將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病象”陡現
廣東省工業總產值的近1/3是依靠專業鎮來創造的,浙江省工業總產值的50%是依靠“塊狀經濟”創造的,福建各類“準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省的52%,江蘇該比重接近40%。可以說,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推動沿海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然而,由于沿海產業集群本身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沿海產業集群面臨著嚴重的衰退風險,一些集群已出現衰退跡象。
集群內企業出口受阻。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訂單大幅度減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自2008年11月以來,我國出口總額已連續2個月出現下降。其中,11月份和12月份分別同比下降2.2%和2.8%。沿海產業集群因產品大多以出口為主,所占國際市場份額較大,因此,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也較為明顯。特別是,在專業鎮集中分布的珠三角地區,2008年出口僅比上年增長9.3%,其中深圳只有6.6%,東莞只有8.9%,均遠低于全國17.2%的平均水平。由于訂單大幅度減少,2008年廣東省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下降25.3%,一些服裝產業集群的整體狀況普遍不好。

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面對近年來要素成本的全面提升,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一些以制造業為主體的集群增長率明顯下降。以“塊狀經濟”占據工業半壁江山的浙江省為例,由于“塊狀經濟”增長速度迅速回落,2008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僅有10.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8個百分點。從月份看,2008年3月份浙江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9%,6月份回落到10.2%,8月份又回落到6.1%,10月份則回落到2.2%,11月份和12月份分別只有0.9%和1.1%。目前,浙江省不少“塊狀經濟”均處于增長“低迷”狀態。
企業停產和倒閉數量增加。由于國際市場訂單大幅度減少,加上匯率變動和要素成本上漲,導致一些中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企業倒閉數量增加。據廣東省經貿委的數據,2008年1-9月,廣東省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10月份停產企業數則達到8513家,比前9個月的總和還要多。浙江許多中小企業也因訂單取消和資金周轉不靈而紛紛停產或倒閉。據溫州市對全市10個重點鄉鎮的調查,最嚴重的鄉鎮有14%的企業倒閉,最輕的鄉鎮有5%的企業倒閉,平均倒閉率為8%。溫州甌海區693家規模以上企業,停產的有42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6.1%;半停產73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10.5%。在紹興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不僅一些中小企業倒閉,而且華聯三鑫、江龍控股、縱橫集團等龍頭企業也瀕臨破產。
企業向外遷移增多。近年來,由于土地缺乏,能源供應緊張,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全面上漲,導致沿海產業集群部分企業逐步向周邊和中西部地區遷移。自“十五”以來,浙江的許多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就在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區轉移。珠三角企業也開始向廣東中西兩翼、粵北山區和中西部轉移,佛山的陶瓷企業則外遷到江西、湖南、四川、山東等地。據東莞市外經貿局統計,2008年前3季度,東莞累計關停、外遷外資企業627家,占全市外資企業總數的4.2%。惠州市關閉的中小企業,外遷企業占四分之一。
結構性缺陷
當前,我國沿海產業集群雖然還沒有出現衰退現象,但已經面臨著衰退風險。導致這種衰退風險的出現,既有外部原因,如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要素成本全面上漲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等,也有其內部原因,如現有集群的結構性缺陷。事實上,在金融危機出現之前,這種衰退風險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金融危機加劇了這種趨勢,使過去隱藏的集群結構缺陷暴露無遺。
產業低端化。目前,沿海產業集群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領域,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廉,集群規模增長主要靠價低量大取勝。可以說,現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還局限于中低檔生產制造環節,仍處于產品價值鏈的低端部分。
鏈條斷裂化。從縱向看,目前沿海產業集群大多呈現出一種“中間大、兩頭小”的菱形組織結構,即生產制造環節能力較強,而研發、設計以及市場營銷、品牌等環節較弱,產品價值鏈是斷裂的。從橫向看,集群內大量中小企業同質化過度競爭,缺乏有機聯系和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組織分散,配套體系不健全。
生產貼牌化。目前,在沿海產業集群,大量企業都采取貼牌的方式進行生產,不少企業缺乏自主品牌。比如,紹興嵊州是我國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其領帶產量占世界的40%、中國的90%,但至今為止嵊州的自主品牌出口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在大量“貼牌”的情況下,集群內企業大多在為跨國公司“打工”。企業獲得的僅僅是少量的加工費,絕大部分利潤都被跨國公司攫取了。
技術模仿化。集群內不少企業創新意識淡薄,跟風仿效之風盛行,模仿多于創新產品,創新人才高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在浙江省“塊狀經濟”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有0.45%,不僅低于全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0.52%的平均水平,更比全國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水平0.61%低0.16個百分點。
由于這種結構性缺陷,導致沿海產業集群主要依靠低成本(工資、土地、政策優惠等)、低價格獲取競爭優勢。隨著大規模產業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價格和勞動力工資的上漲以及各種優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現有集群內企業大規模向外遷移。同時,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大量同質的中小企業在生產制造環節過度競爭,靠產品數量多和價格低取勝,由此導致利潤攤薄,大量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由于利潤很薄,致使集群在價格上抗風險的空間非常小,也導致企業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品牌和技術開發。
集群升級之路
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要防范產業集群的衰退風險,避免產業集群走向衰退,關鍵是提升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促進集群升級和轉型,增強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擺脫目前產業集群依靠低成本、低價格求生存的狀況。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現有的高新區、大學科學園和軟件園等為載體,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使之成為推動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對集群內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活動,應在財政貼息、投資補貼、稅收減免、土地供應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
促進低成本型集群向創新型轉變。要強化技術創新,推進柔性生產,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現有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走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的道路。尤其是,對于那些以貼牌為主的集群,要推動企業從OEM(原始設備生產商)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轉變,進而向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轉變。
鼓勵集群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要鼓勵集群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吸引各種人才尤其是歸國人員,并采取多種形式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鼓勵發展專業化的中小科技型企業,促進企業與相關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合作,推動多個企業共同合作研發;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矛盾。
加強社會網絡和中間組織建設。鼓勵采取多種模式,在集群內建立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強化信息服務、產品開發、設計示范、培訓服務等功能,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支撐平臺;加快信息咨詢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建立多層次的公共信息平臺和為生產者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的公共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培育各種社會化的中間組織,特別是投資咨詢、市場研究、技術信息服務、專利代理、法律服務等中介組織。
實施產業集群品牌工程。要強化技術創新,推進集群形象建設,逐步在全國培育一批有深厚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的區域集群品牌;鼓勵集群內現有貼牌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支持現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強,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仿冒,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