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區被看作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兩大支柱之一,將為改變中部發展模式樹立新標識,引領中部創新,提升中部經濟地位。2008年,隨著試驗區正式啟動,這一切正在變為現實,成為“中部超車”的底氣之一。
2007年12月16日,在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級試驗區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媒體關于試驗區設立意義的提問,湖南省長周強直接借用阿基米德的話說,“給一個支點,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這位中國曾經最年輕的省長言下之意是,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兩大試驗區的落地,將成為“撬動”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
其實,早在各省市為第四批試驗區暗自較力時,就有國家發改委官員告訴媒體,“試點選擇更重要的是考慮區域平衡發展”。而在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后,試驗區被眾多專家學者視為“中部崛起戰略”中最重要的兩大政策支柱之一,將為改變中部經濟發展模式樹立新標識,引領中部機制體制創新,進而提升中部在全國區域格局中的地位。
2008年末,長株潭城市群綜改試點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加上此前9月份已獲批的武漢都市圈綜改方案,兩大試驗區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同時,安徽“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省級試驗區,也在2008年相繼拉開帷幕。以試驗區為支點,體制機制創新與城市群發展對中部地區的帶動與影響正在逐步顯現。
熊掌和魚的兼得
孟子在《魚我所欲章》中講了一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這個故事正在今天中部的兩大試驗區上演,不過博弈的指向變成了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2007年12月14日,中部試驗區獲批。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試驗區的試驗方向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
“國家之所以如此提,是因為‘中部崛起’已經不能走東部的老路了,現實的經濟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中部再全部復制東部的模式。中部需要開辟自己的路子。”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分析道,國家之所以將這個重任放在兩大試驗區,顯然秉承了中國“先試點、再推廣”的改革思路。而且在中部,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別是在產業結構上。“與整個中部相似,兩大試驗區同屬于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偏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工作開展起來的難度也比一般城市大,具有很高的試驗價值。”
不過,對兩大試驗區而言,這恰恰是難題所在。兩個試驗區正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中期,經濟發展壓力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環境與資源保護,至少從近期效果來看,很可能會有“限制”地區發展的反作用。經濟增長與兩型社會建設成了中部試驗區的熊掌和魚。
顯然,試驗區需要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發展新路,才能做到熊掌和魚的兼得,進而為中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樹立標識。
“隨著兩個試驗區總體方案的相繼出臺,其發展新路徑也已經開始逐步成形。”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秦尊文向《決策》分析道,目前,在具體實施方案中,資源節約型機制和環境友好型的專項思路已經初步成型。前者包括探索集約用地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后者則囊括了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定評價指標、生態補償和環境約束政策以及完善排污權有償轉讓交易制度等。
僅就武漢城市圈試驗區總體方案而言,其試點改革的重心除了放在生態一體化上之外,“兩型產業”的建設、區域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同為重點,而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而發展高科技產業、環保產業等“兩型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轉變則是具體的手段。
2009年初,武漢城市圈試驗區投資方案出爐。在這份包含177個投資項目、總規模達到了12874億元的投資清單中,“兩型產業”的投資項目成為了重頭戲,投資規模達到了3388億元,產業項目數占到了項目總數的67.9%。在最終敲定的清單項目中,“兩型產業”的投資項目包括80萬噸乙烯、東風乘用車、武鋼擴能改造、武漢至宜昌鐵路、武漢天河機場三期擴建、中糧集團生豬健康養殖、漢口精武億只肉鴨產業化等一批總投資在50億元乃至100億元以上的項目。
而在武漢市,“‘兩型社會’的建設,決意‘打蛇打七寸’,從重化工中心開刀。”武漢市發改委一位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5年,武漢青山區將投入200億元,陸續啟動70個循環經濟項目,包括固體廢棄物處理及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和公用工程一體化項目等多個重點項目,確保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單位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0%的目標。
機制創新中心
不過,新的發展模式并不全然是項目投資那么簡單。“新路徑最關鍵的一點應該是探尋兩型社會新的體制和機制。”伍新木告訴《決策》。
這與湖北省委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凌云的觀點不謀而合。在趙凌云看來,與以前的經濟特區相比,“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范圍進一步縮小,設立的核心在于“綜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變多年形成的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要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關系、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推進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當初,中部崛起提出時,就有媒體與學者質疑,在‘后特區時代’,中部崛起在沒有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動力何在。現在試驗區的建設正好能回答這一懷疑:試驗區就是要建設和發展成一個‘機制創新中心’,通過機制創新,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相關專家說,“而這也必將進一步推動中部各省的機制體制創新。”
2008年,在綜合配套方面,湖北專門出臺了一個被命名為“56531”的綜合配套措施——編制5個專項規劃、6個配套政策、制訂5項一體化重點工作方案、3年行動計劃以及1個重大項目清單。其中,除項目清單與重點工作方案外,其余各方面均涉及到體制機制的創新。“湖北省的原則是,政策‘成熟一個,出臺一個,分步推出’。”秦尊文告訴《決策》。
不僅如此,湖北省還在謀求將改革試驗立法。據相關媒體報道,湖北省有關方面正在組織開展《湖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促進條例》的調研和起草,力爭在2009年一季度上報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該《條例》一旦得以通過,將成為武漢城市圈試驗區的“小憲法”,給試驗區建設帶來更大的制度創新空間。
同時,在2008年,湖南也啟動了長株潭城市群試驗區的綜合配套改革,探索“兩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金融創新及城市群建設管理等新模式,并修改此前已經出臺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出臺主體功能區規劃與控制性規劃。
不過在趙凌云看來,在“兩型社會”建設的機制創新中,最核心機制應該是資源使用的市場化。“在兩大試驗區的‘總體方案’中,關于資源使用市場化機制的建設十分明確,就是綜合運用價格、收費、稅收、財政、金融等經濟杠桿,有效引導社會、企業節約資源。”趙凌云在解讀試驗區“總體方案”時說,我們還能從兩個方案中看到不少新名詞。比如,循環經濟發展基金、水專項債券、資源稅、環境稅、生態環境補償等等。
第四增長極
眾所周知,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之后,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已成為近年來眾多省區奮斗的目標。
2008年2月,曠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準實施。有關專家即指出,該《規劃》的實施,可能充分發揮北部灣地區比較優勢,以存量資源推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使廣西北部灣成為中國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后的第四大經濟區。
而競逐“第四極”的并不僅是廣西北部灣,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迅速發展的東北三省,以及借力“西部大開發”快速崛起的成渝城市群,均已向著“第四極”發起沖鋒。誰能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就意味著未來一段時期內,在這個區域將上演一輪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比如國家大項目的傾斜、銀行的聯合信貸支持等等,并由此確立自身在國內的經濟地位。
那么,中部試驗區能否助推中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呢?“從目前來看,兩大試驗區的經濟魅力已經顯現出來了。”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武漢城市圈經濟運行情況簡析”中,其對武漢城市圈的總體評價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總量保持快速平穩增長,發展優勢突出,帶動和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個典型的細節是,2008年11月20日,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正式開館。“其實早在1981年,美國就選定武漢作為其駐中國五個總領館所在地之一,但是后來武漢衰落了,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的推進也就一直沒有任何進展。畢竟,外交機構的設立通常伴隨著投資的追加。”秦尊文告訴《決策》,“現在,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的開館,說明武漢都市圈在試驗區和中部崛起雙重政策下,正在恢復昔日的輝煌。”
2008年,武漢城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72.11億元,增長14.8%,占湖北生產總值的61.5%,所占比重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而長株潭城市群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5.31億元,占湖南全省的40.9%。兩個試驗區的城市中心性進一步提高,對周邊區域的帶動與輻射正在增長。
同時,在兩大試驗區之外,安徽已經或正在爭取的兩大試驗區也在發力,在打造“經濟第四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8年10月,隨著安徽省推進自主創新大會的召開,有安徽“新特區”之稱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走出一條‘產業轉移+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的全新路徑,是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的重大意義所在,也必將在安徽崛起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與影響力。”安徽省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克明告訴《決策》。而與此同時,安徽另一個國家級試驗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也正在緊密謀劃中,其規劃方案將于今年年中上報國家發改委并獲得批準。據悉,這將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字號”發展規劃。
但是,中部試驗區要發揮浦東之于長三角、濱海新區之于渤海灣的“領頭羊”作用,還需在一體化與合作上加強。
日前,武漢城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正在為中部“陸港”暗戰,兩地都希望成為西部物資走向東部、東部物資進入西部的交匯點。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只有發展成為中部‘陸港’,才能提升城市在中部區域的戰略性,從而獲得和當年深圳、上海和天津一樣的政策優勢和資金扶持。”湖北一位武漢城市圈綜改方案參與者一語道破爭建中部“陸港”的動機。
但就在此時,“東北三省四市的領導卻在謀求產業合作,共同打造八大產業。這對中部競爭‘第四極’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葉青擔憂地對《決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