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和企業留存、擴大就業在邏輯上并不存在根本矛盾,需要的只是平衡的藝術。
升級遭遇失業
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廣東一直在進行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對廣東來說也是正確選擇。
目前珠三角地區正步入高速增長后的轉型期,現有的增長方式顯然難以長久維持下去。正如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魯開垠所說,“毫無疑問,珠三角地區正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的轉折時期,‘無技術的工業化’正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如不及時轉型升級,將無法再支撐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規模與利潤的同步增長。”
產業升級是廣東下一輪經濟大發展的關鍵所在。不過,廣東的產業升級,其實不僅僅是廣東,幾乎所有地方的產業升級都一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產業升級的問題是中小企業的問題。自去年底以來,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廣東不少中小企業出現了倒閉的現象。
數據顯示,2008年前10個月廣東停產、歇業、關閉和轉移的中小企業有15661家,其中,僅10月份停破產的就有8513家,超過了前三季度的總和。從行業分布看,關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五金塑料、電子產品、陶瓷建材等傳統型、低技術、高耗能行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當金融危機爆發進而危及到實體經濟之后,產業升級的困難就從中小企業延伸到了就業。
企業關閉,首先受到沖擊的是就業,中小企業是中國容納就業量最大的部分。香港工業總會會長陳鎮仁近日預言,珠三角7萬家港資企業中,年底時可能會有四分之一即1.75萬家倒閉,以一家企業倒閉引起500人失業計算,1.75萬家倒閉將引起87.5萬人失業。如果僅僅是廣東有80多萬人失業尚不是問題,因為這些失業人群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但是在金融危機下,所有地區的實體經濟都受到沖擊,廣東產業升級要克服的困難就從中小企業延伸到就業了。
從國家相關部門最新的調研數據來看,2008年11月,我國1.3億農民工中有5%-7%提前返鄉,也就是說有650-910萬農民工因失業提前返鄉。鐵路部門發布權威數據:廣州火車站2008年10月份旅客發送量為224.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10.9%,增幅比前年翻倍。
2008年9-11月,廣東省農民工的失業人數分別為18.9萬、29萬和25.3萬。盡管農民工失業總人數僅占全省農民工總量的2.8%,但總體上農民工失業人數還是呈增加的態勢。數據顯示,2008年下半年,廣州失業率上升,凈增失業人數1萬多人。至2008年11月底,廣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5%,比上月失業率2.52%略低,但比去年底失業率2.23%要高。從6月份開始,通過對35家企業進行失業監測,發現75%的企業不同程度減員。進場招聘的企業也減少20%,招聘崗位也有所減少。
韓國經驗備受關注
產業升級,還是失業控制?這是一個問題。其實廣東省早就著手解決這個難題了,據相關媒體報道,其中韓國的經驗很受關注。
2008年9月,由國家有關部委及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暨中韓中小企業博覽會,在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在這屆博覽會上,韓國被邀請為主賓國參會。在廣東省經貿委巡視員戚真理看來,本屆選擇韓國為主賓國對廣州中小企業而言有著深遠的意義,“韓國在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這對廣東省中小企業,尤其是加工貿易型企業如何在產業升級中進行技術創新和打造品牌,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經驗。”
“我們的大型企業不少,但是為大企業服務的廣大中小企業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廣東省副秘書長林英指出,韓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約占韓國企業總數的95%,提供80%的就業崗位。近年來韓國中小企業發展很快,不少企業技術先進、國際化程度高。
并且,韓國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中小企業體系,依托韓國的大企業(例如三星)生存。在產業鏈的上游,數百家中小企業各有分工,為其服務。
“經調研發現,韓國生產性服務業如商務、法律、金融行業等與制造業結構升級互動較好,生產性服務業對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懷英認為,中國要擺脫同類困境,需要借鑒韓國經驗。
產業升級與企業留存
不僅僅是學習,廣東省政府還在實際行動中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型升級。
2008年12月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中小企業工作會議,會后正式推出幫扶中小企業發展的“重大利好”政策套餐——《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涵蓋了中小企業融資、減稅、財政支出、清理收費各個方面。其中省財政將加大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投入。2009年將安排2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包括一次性新增10億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省政府注資10億元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再擔保業務;安排2億元擴大出口專項資金。
同時,廣東省眾多中小企業在面臨危機時,都把轉型升級、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和調整產品結構放在當前工作的首位。生產成本普遍大幅上升時,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使一些中小企業無法承受,而議價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則顯示出了優勢。金融危機,此時成為加速產業聚合的外在因素之一,在一批企業退出市場的同時,企業大型化的趨向也很明顯。
從上可以看到,廣東省企業措施和政府政策的目標概括說來都是保生存、求升級;但各自的含義卻有差別。對企業來說,升級指的是企業的技術水平,它由外部市場的需求和企業自身的成本效益來決定。廣東出口企業的市場需求來自海外,國際市場對產品的技術要求、環保要求和藝術及個性化要求是不斷提高的,這樣外向型中小企業的加工技術水平也必須相應提高,這是一個市場的自然競爭過程。對政府來說,升級指的是產業的整體科技含量,雖然產業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依賴于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是,即使原有企業的技術水平未能提高,政府也能通過引進其它高技術企業來實現目標。
因此,產業升級和企業留存、擴大就業在邏輯上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從這一思路出發,產業升級和保存企業從而擴大就業的對策可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筑巢引鳳”,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延長產業技術梯度。經濟的持續增長依靠技術提高,產業升級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產業升級不必以低技術企業的消亡為代價,而可以通過發展新的高新技術企業來實現,使高新技術企業與低技術企業共同發展,產業的技術梯度得以延長,經濟和就業的總量也會隨之擴大。廣東省之前采取的推動產業升級政策中有“騰籠換鳥”的提法,運用政策驅使低技術企業外遷,恰逢不利的國際市場環境,才會出現產業升級和擴大就業之間的兩難處境。
其次,以寬松的營商條件取代財政扶持,有利于低技術企業增強實力,實現技術升級。一般來說,低技術企業的盈利空間也較小,以政策驅使其外遷,搬遷成本可能導致企業倒閉;而政策扶持企業生存又會滋長企業的依賴性;因此企業的生存和技術升級應該由市場競爭和企業的能力來決定。政府需要做的是營造寬松的營商環境,例如減稅、分時間和階段來實施對企業成本有影響的法律或規定,使企業能夠渡過當前的困境,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進而實現技術升級。原有的企業生存下來,對就業狀況就不致產生太大影響。
最后,加強配合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的教育設置和就業培訓。當產業升級及企業技術升級發生,對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和應用技能要求就會提高,廣東應在教育和相關技能培訓方面早作部署,在經濟增長放慢的時候儲備人才,以迎接新一輪發展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