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國際貿易數量規模、組織形式和主導力量的變化始終是世界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上世紀末,互聯網的出現一方面創造了一個以信息交換為媒介的全球網上虛擬市場,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國際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國際貿易運行機制。國際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了各國在傳統貿易中的競爭格局,世界經濟發展也因此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雖然經歷了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人們對于電子商務發展速度的樂觀估計被打破,但國際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社會、法律等方面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國際電子商務作為未來貿易的發展方向的事實,受到各國政府與學界的肯定和重視。當前,我國的國際電子商務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將在分析國際電子商務的主要發展障礙及其原因的同時,結合我國現實探討中國政府與企業的應對策略。
一、國際電子商務正在深刻改變現代商業的面貌
電子商務最初的形式是電話、電報、電子郵件和20多年前開始的EDI(電子數據交換),目前已發展為通過網絡來實現商品的交易和結算,形成了完整的電子商務概念,也形成了現代物流概念。國際電子商務可粗略劃分為B2B,B2C和C2C三種形式。人們熟悉的美國Amazon,法國venteprivee,中國當當網都屬于B2C形式,企業在互聯網上建立虛擬商店,提供商品信息和服務信息,并提供在線支付,如法國巴黎的一位消費者在亞馬遜網站定購書籍,即將去意大利旅行的美國人通過互聯網預定當地旅館房間和租車,一名居住在莫斯科消費者在線購買佛羅里達某公司一款軟件的下載權等等。C2C則是消費者出讓商品消費者購買,ebay,淘寶,拍拍都屬于這一模式。無論是B2C還是C2C,網上商店為銷售者節省了傳統店面、店員的成本,就算是庫房也可以在比較便宜的位置,不用象傳統商城那樣和門面很近:網上直銷或者分銷渠道的開辟,改變了傳統銷售渠道嚴格的分銷制度,部分降低了銷售成本;消費者也可節省大量為獲取商品信息而付出的各項成本。
B2B作為企業供應鏈的網絡集成,在包含供應商、銷售商、戰略合作者、客戶和政府部門等特定對象的外聯網(extranet)中,伴隨業務流程的進展,交易伙伴(經銷商、生產商、供應商、物流公司)在一個跨越企業邊界的網絡中交換信息,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減少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費用,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網絡的便利及延申性使企業擴大了活動范圍,企業發展跨地區跨國界更方便,成本更低廉。此外,B2B也為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提供了基礎,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在市場、產品或經營等方面建立互補互惠的合作,形成水平或垂直形式的業務整合,以更大的規模、更強的實力、更經濟的運作真正達到全球運籌管理的模式。
二、當前國際電子商務的主要發展障礙
國際電子商務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24小時開放的全球市場,是推動世界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國際經濟組織和各國政府都很重視有關國際電子商務的立法,以期促進其健康發展。國際商會于1997年11月發布《國際數字簽署商務通則》,被認為是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電子商務自律性規范。此后,《國際商會2004電子商務術語》、《電子貿易和結算規則》、《蒙特利爾公約》、《國際合同使用電子通信公約》和一些示范法紛紛出臺,主要發達國家也都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針對交易行為的商事法律和政府規制管理類法律體系。由于國際電子商務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網絡商業欺詐、消費者權益保護、在線支付安全性和國際稅收問題仍然是國際電子商務的主要發展障礙。
(一)國際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
過去,電子商務較少發生在身處異國的消費者和商家之間,消費者權益保護僅涉及國內交易中的投訴、裁決與執行。伴隨國際電子商務交易量的增加,尤其是B-C交易數量的增加,網絡消費的權益保護問題日益突出。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跨地域性特點,網上違法行為的隱蔽性、低成本以及跨國犯罪難以取證等問題嚴重干擾了國際電子商務的市場秩序。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主要執行機構,在過去5年中接受的消費者跨國投訴數量與比例都呈上升趨勢。加強國際合作與監督,在全世界范圍內實施對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護,已成為國際電子商務規制的重要內容。
由于一般消費者只熟悉所在國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及其適用情況,往往對銷售方所在國的法律一無所知。如果進行網上跨國消費,從遙遠的他國購買商品和服務是權益受損,考慮到旅途成本、時間和語言差異,消費者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救濟,更何況國際訴訟成本對于消費者和商家而言都難以接受。建立司法體系之外的、快速有效進行爭端解決的機制將更為實用。目前,這種網上跨國消費的法律救濟主要依據雙邊協議、多邊協議或國際公約來解決。早在1999年國際經合組織建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國際準則中就明確要求,給予國際電子交易中消費行為的權益保護不低于其他類型的消費。國際消費者保護與執法網絡(ICPEN)、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國際反冒牌貨聯盟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國際組織,也開始關注互聯網絡中的消費維權的國際合作問題。國際消費者保護與執法網絡(ICPEN)作為一個由38個成員國政府組成的國際市場消費維權的合作組織,正在探討以可接受的成本解決網上跨國消費爭議的問題,致力于加強對網上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監管。此外,國外一些非贏利性組織也開展向本國消費者提供國際互聯網消費維權的服務,他們與主要交易國的消費者聯合會建立合作,積極尋求司法以外的有效的爭端解決途徑。
(二)國際電子商務中的支付問題
目前,全球已有6.27億在線購物者,占總人口的1/10,但進行跨國網上購物的人口比例并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區域市場中,例如在歐盟1,5億網上購物者中只有20%進行過跨國消費。就是在線支付手段的安全性不盡如人意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國際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在選擇支付方式時,常常面臨兩難的境地。選擇信用卡支付比較方便成本較低但信用卡種類有限制且安全性受到質疑,其他較為安全的支付方式如國際轉賬則比較費時且成本較高。因此,發明一種迅速、廉價、安全的小額貨款支付方式對推動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至關重要。在一國內部B-C的結算中,電子貨幣的應用比較廣泛。國際結算銀行報告稱有82個國家正在使用或計劃使用某種電子貨幣。絕大多數電子貨幣體系允許使用者將現金或通過電子銀行將銀行卡或賬戶中的款項轉入該智能卡,用于在線支付網絡商家的貨款。但絕大部分國家的電子貨幣無法用于國際結算。跨國電子貨幣在線支付系統的建立還需各國的廣泛合作與協調。
在B-B的國際電子貿易中,電子信用證因其方便、快捷、準確的特定,正逐步成為新型的結算工具。所謂電子信用證就是利用電子手段開展的信用證業務,集電子開證、電子通知、電子交單、電子審單、電子支付全過程的電子化運作的信用證。目前,電子信用證業務主要有兩大類。商業銀行系統主導的電子信用證業務和電子商務公司主導的電子信用證業務。前者主要是環球銀行電信協會SWIFr的金融通信網絡系統。該系統主要提供通信服務,專為其成員金融機構傳送與匯兌有關的各種信息。成員行接到信息后,將其轉送到相應的資金調撥系統或清算系統內,再由后者進行各種必要的資金轉賬處理。而電子商務公司開發的自成一體的系統種類比較多,有美國的Tra-decard系統、加拿大的CCEWEB系統和英國的Bolero系統等等。2005年,中國金關工程主干網——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采用了bolero電子信用證通知系統,幫助企業處理不同銀行的信用證,減少從訂單到現金的營運資本周轉時間。這是中國國際電子貿易服務體系發展的重大進步。
(三)國際電子商務中的稅收問題
當前比較活躍的國際電子商務活動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以互聯網作為媒介展開的商品與服務進出口,在商品和服務的運輸與交付方式上與傳統貿易活動并沒有實質區別。另一類是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傳輸交付的數字化產品,諸如金融、會計、設計、法律咨詢、教育、醫療、數據處理等服務產品借助互聯網具備了可貿易的技術條件,逐漸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后一類產品交易的無形性,如何將這些商品納入一國稅收監管范圍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難題。
目前,國際經合組織達成的國際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共識要求盡可能擴展現行國際稅收條例的適用范圍,對實物形態和電子形態產品的提供者實行同等待遇,建立簡單明了、公平有效并且富有彈性的稅收原則以便適應技術進步的發展。但是在具體稅收政策的制定上,各國常常就稅收管轄權和稅收收入分配問題引發爭端。例如,歐盟公司在歐盟成員國銷售數字化商品或服務時需繳納增值稅,這促使歐盟消費者轉向美國電子商務公司購買更便宜的同類商品。一些歐盟企業稱,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英國子公司在過去這些年中,僅稅收一項就節省了2.497億美元。為此,歐盟企業一直在游說相關機構改變這種不公平競爭狀況,歐盟委員會也在不斷完善和修訂有關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以維護歐盟國家的權益。2003年7月歐盟委員會立法,向歐盟成員國消費者銷售數字產品的外國網絡商家征收與本土企業同等的增值稅,以彌補本地企業在競爭中的不平等待遇。但是這項立法遭到美國強烈反對。美國是數字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占世界數字產品出口總量的20%以上,美國顯然是電子商務免稅政策的最大受惠國。歐盟、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在稅制結構、稅源結構和經濟發展階段上存在差異,在國際范圍內協調電子商務稅收政策還需要更多國際協商與合作。
三、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與重點
我國國際貿易電子化、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在國際貿易領域開始了EDI的試點和開發工作,商檢局EDI應用系統、海關EDI報關系拉開了我國發展國際電子商務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的建設和推進階段,金關工程的建設標志著對外經濟貿易和相關領域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網絡化管理的發展方向。20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我國國際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金關工程骨干網建設不斷完善,進出口許可證發放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額招標、加工貿易網上審批、進出口貿易統計等都逐步實現了網絡化。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的支付體系日趨完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企業相繼出現。同時相關政策法規陸續出臺,初步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的法律框架。
然而,目前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技術水平和應用程度上都明顯超過發展中國家,在電子商務領域具有很大優勢。這些國家借助在國際電子商務市場中的在位優勢,通過國際規則與技術標準的制訂左右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并謀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獲得更大的戰略優勢。發達國家通過掌控國際規則的制訂,將現有優勢鎖定為永久優勢,而后發國家只得被迫接受現行規則,導致在全球貿易中陷于被動地位。
(一)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積極與國際市場標準的銜接問題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市場采用的全部是國外標準。如UNSPSC的知識產權掌控在一家美國公司的手中。如果一家中國企業想要獲得一份中文版的UNSPSC文檔來支持自己開發基于全球貿易標準的電子商務業務,就要支付500到5000美元的年費。我國許多中小企業來說是難以承受這筆費用,因而采用了與國際不兼容的電子商務技術,國際化經營發展受到限制。
我國迫切需要按照《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要求,加強國際國內電子商務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的研究,跟蹤國際技術和服務方法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多邊、雙邊電子商務國際標準管理規則的制訂,提高我國電子商務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兼容性。此外,國際上部分行業電子商務標準的主要供給者是一些非營利性的行業組織,保險、金融、高技術產業、旅游、法律等行業都有類似的標準建設團體,如金融業的IFX,旅游業的Open Travel,高技術產業的RosettaNet及保險業的ACO-RD。會員企業只需繳納一定的會費就可參與討論、選舉標準,不論大小享有平等權利。各行業協會和政府應適當引導企業參加這類組織,緊密與行業內的外國企業的國際關系,借助這類標準建設組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二)中小企業可以借助國際電子商務抓住與跨國公司全球采購商建立合作、進入世界市場,培養自身專業化細分街規模優勢
電子商務提供的交互式網絡運行機制,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信息較為完備的市場環境。電子商務極大地提高商務活動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由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托代理貿易關系與貿易方式受到了挑戰,貿易中間商、代理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對減弱,引發了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目前,我國一批大型企業在國際電子商務應用方面進行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例如海爾集團將國際電子商務作為其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手段,一些傳統大型外貿公司也逐漸認識到開展國際電子商務對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然而,中小企業是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中的薄弱點,我國大多數外貿加工型中小規模企業缺乏開展國際電子商務活動的意識與能力。
當前,外國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借助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交易對象,開發原材料和產品市場。國際電子商務恰恰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的機會。通過國際電子商務,中小企業可以發揮小而精的產品經營優勢,改善企業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從發達國家的數據看,2002年6月,英國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已占中小企業總數的55%。美國有60%的小企業、80%的中型企業借助互聯網廣泛開展商務活動。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05》統計,目前中國61.5%的貿易企業通過email或EDI方式與客戶進行業務信息交換,56.4%的貿易企業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宣傳和市場營銷,而10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開展網絡營銷、網上采購的尚屬少數,傳統制造企業尚未成為電子商務的主力。這些數據說明,加強我國中小企業國際電子商務技術的利用能力有待加強。
(三)電子商務立法不健全是制約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制度原因,建立健全一套與國際接軌并符合國情的電子商務法規體系對國際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非常關鍵
我國相繼頒布了《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為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法律環境。目前政府應當健全電子合約、信用管理、在線支付、版權與專利、隱私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此外政府應加強在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管理的職能,建立健全安全認證體系,制定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密鑰、證書、認證機構的管理,建立布局合理的安全認證體系,為社會提供可靠的安全認證服務。政府還應當盡快依法建立適應國際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體系,實行減稅、免費等激勵措施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國際電子商務。
國際互聯網是開放的無國界的網絡,網上訪問沒有出入境限制,電子商務立法的基本取向是國際協商與相互認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通過制定相應國際標準,對跨國電子商務中出現的關稅問題、稅收管轄問題、糾紛仲裁問題、標準問題等積極參與有關國際公約的制定,促進國際電子商務的開展,開展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工作,鼓勵通過國際電子商務手段促進多邊及區域經貿合作。
(四)應當加強政府合作。提高國際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國際貿易整個交易過程涉及海關、銀行、保險、運輸、商檢、稅務等世紀個部門,是一個繁瑣而復雜的過程,它的運作伴隨著大量的單證、票據與文件。國際電子商務的開展需要各部門整體信息化水平較高。任何部門數據接入不暢都會影響國際電子商務的運行效率。此外,在建立跨國在線支付系統過程中,國內銀行間、國內銀行與國外銀行間應加強合作,從技術上、政策上為企業跨國支付提供保障,以解決如各大銀行支付系統不統一,以及跨國電子支付存在的貨幣兌換的等問題,確立并執行跨行、跨國網上支付解決方案。
近年來,中國電子商務服務環境已經大有改善,全國進出口許可證聯網申請與發證系統全面投入運行,企業可以在網上申領進出口許可證。商務部在國際互聯網上建立了在線廣交會、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等站點,為客商提供信息發布、貿易撮合、網上洽談、輔助成交等電子商務服務。但整個社會缺乏對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貿易和公共服務的認知,政府對企業和行業組織的培訓和引導工作還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