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型投資公司打造成了名揚天下的金融巨頭,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債券銷售員成長為華爾街津津樂道的“債券教父”,全球大的上市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黑石公司(black Rock)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不僅以其超人的投資天賦合智慧建筑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金融帝國,更用其創業與守成的飽滿素材豐富和影響著國際金融投資的價值理念。
高飛中折翅
13歲時,勞倫斯·芬克就來到了父親開的鞋廠做幫工。在這里,芬克不僅在工休間與工友們嬉鬧交談,而且也經常跟在父親的身邊與客人認識和溝通,這也許成為了芬克最早的商業啟蒙吧。
出乎父母意料之外,長大后的芬克不僅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而且順利進入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并提前取得了MBA學位。在研究生階段,芬克一直師從著老師進行房地產方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因此,當時芬克的最大夢想就是畢業后從事房地產金融工作。但天不隨人愿,一位教授的無意間推薦,讓芬克在走出大學校門后進入了當時作為華爾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頓銀行,干起了當時許多人并不愿意干的房地產抵押債券交易員行當。
迅速調整好心態并適應工作環境似乎成為了芬克當時的唯一選擇。而一旦投入到工作后,出生于陽光加州的他,身上看不到了華爾街從業者們的絲毫保守與拘謹,反而像是橫越原野到西部的淘金客,釋放出了商業熱情與開拓活力。當時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剛剛誕生,經營市場非常狹小,但許多保險公司和銀行出于規避風險的需要都試圖減少手中持有的抵押債權。看準了機會的芬克大膽向公司請纓,要求組織了一支特別團隊定向研究和開發市場。一個星期之后,由芬克團隊發明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憑證(CM0)業務面世,這種將債券的本金與利息拆解后重組,形成更多樣化、流動性更佳的債券商品,剛好契合了當時退休基金經理人的投資需要,并在3年不到的時間發展成為美國房貸債券市場的主流商品。而當時芬克服務的第一波士頓銀行也因為此項業務的開拓有了近百萬美元的進帳,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嶄露頭角的芬克得到了上司的極大賞識,進入第一波十頓的第二年,芬克就被調到了固定收益證券部門,負責當時非常新興的分期貸款抵押債券(MBs)。而就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芬克就把這個產品變成了第一波士頓的拳頭產品,并為公司創造了460萬美元的贏收,其中有一個季度竟創造了130萬美元的贏利記錄,而在此之前,第一波士頓銀行沒有出現第二人。一時間,芬克成了第一波士頓的超級賺錢機器,并被破例提升成為第一波士頓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當時他只有28歲。
但天有不測風云,還沒等到芬克的快樂旅行結束,命運女神就跟他開了一個幾乎讓他致命的玩笑。1986年,芬克領導的債券部門在一樁高風險交易中壓上大注,但由于受美國政府金融政策全面收縮的影響,結果慘賠100萬美元。一夜間,資本市場上的小金童失去了頭上的耀眼光環,第一波士頓也很快對芬克作出了解職的決定。在后來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芬克寫到:“我此前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第一波士頓,但我不會原諒他們突然間對我的全盤否定,并忘記了我曾為他們帶來了多少收益。”芬克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離開第一波士頓時,自己已經在債券銷售行業摸爬滾打了整整10年。
靠“黑石”再起
19年前,當勞倫斯·芬克第一次走進紐約曼哈頓區知名意大利圣,皮埃特羅餐館時,芬克疲憊不堪的神態引起了服務生們的特別注意,一位侍者有意將芬克安排在了一個靠窗的位置上,以好讓他在欣賞窗外風景的同時提振一下精神。無心插柳柳成蔭。當芬克近乎無神的眼光瞟向對而墻上一張招聘廣告時,當時的感覺不亞于一個在沙漠中的無助旅行者看到了一片綠洲那樣興奮和張狂。第二天,芬克敲開了華爾街著名的風險投資商黑石集團(Backstone)的大門。當時的黑石集團成立不到兩年,是一家注冊資本僅40萬美元的小型并購公司,其創始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也急需在華爾街搜羅到一些頂尖金融人才,而芬克的不請自至自然讓他們喜出望外。
來到黑石集團的第二年,芬克憑借著自己在債券行業浸淫多年的獨到眼光向公司提出了成立金融管理公司的建議,并在得到同意后迅速策劃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營銷方案,芬克也被任命為新公司的董事長。五年之后,金融管理公司正式從黑石集團分離,芬克帶著八位合伙人開始單干。關于黑石公司從黑石集團最終脫離的原因,華爾街流傳著這樣一種版本,即芬克和黑石公司其他合伙人不喜歡黑石集團對他們的業務說三道四,黑石公司一再強調它的董事會完全獨立運作。
不過,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事實證明了芬克當時抉擇的正確性。白獨立運營至今,黑石公司已經連續18年保持驚人的增長。黑石從最初的8位創始人發展到一家擁有1500多名員工、管理資產1萬億美元的超級資產管理公司。而在35歲時,芬克就被《華爾街日報》選為“商界明日之星。”
無論是在華爾街還是在黑石公司內部,芬克的睿智和勤勉被傳為美談。華爾街的同行認為他擁有最敏銳的頭腦。美林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尼爾如此描述他:“他的眼睛中閃現著靈光,思維敏捷,富有天賦。雖然這種天賦不同于鋼琴家馬友友,但他能洞悉任何資本市場上的奇異現象。”不過,每每聽到這些好聽的話,芬克總是噗嗤一笑,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長著與別人不一樣的腦袋,而對于自己的踏實和勤奮,芬克則毫不謙虛地笑納。
除了每天早晨6點準時來到辦公室提前開始工作外,從不缺席周一的例會也是芬克為自己確定的雷打不動的規矩,即便是在遙遠的法國公寓中度假,抑或在倫敦、東京出差公干,他都會通過視頻鏡頭參加會議。會議通常從上午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將近下午下班,整個會議都是由芬克親自主持。通常,黑石集團的合伙人會圍坐在大圓桌周圍,后面坐的是會議遲到者以及級別稍低的投資經理。芬克為會議制定的規則是,與會者講話都必須會單刀直入,切中問題的要害,而決不能兜圈子。而每到例會的那天,芬克就會讓秘書提前為自己訂好外賣午餐。
樣板行為和領袖魅力使芬克成為了金融精英追求的對象。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彼得·費希爾離職后自動投到黑石公司門下并出任黑石在亞洲市場的負責人,所有黑石公司初創期的合伙人至今無一人要求撤資脫離,黑石公司的人員流動率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其實,芬克的攝入魅力遠不只表現在員工面前的言談舉止,而讓他最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在華爾街非常順暢與和諧的人脈關系。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格拉索遭遇彈劾后,芬克被華爾街所有的金融公司推舉為替交易所挑選繼任者的負責人,并最終不負眾望,將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約翰·里德扶上馬背。當全球頂級獵頭公司——史賓沙管理顧問公司總裁托馬斯·內夫為摩根士丹利四處尋找新的CEO并親自致電芬克讓他考慮出任時,芬克不僅委婉謝絕,而且還為前大摩首席執行官麥晉桁能夠返回原職頻繁地穿針引線,并最終促成了麥氏的光復。周旋于紐交所、大摩、美林這樣的超重量級選手之中的芬克,猶如前拳王泰森等的經紀人唐金那樣游刃有余,買進拋出,不斷地為黑石帶回巨大的收益。
投資零風險
從職場生涯的第一次跌倒到縱身爬起,芬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仿佛是財富之神給予了他太多特殊的寵愛和機緣。然而,在芬克看來,自身親身經歷過的那場大起大落晃如隔世一般。因為,如果沒有失敗帶來的揪心之痛,芬克還會在各種光環和贊美之聲的包圍中陶醉甚至迷失自我,自然談不上去深刻的反省,也不可能有日后的再度輝煌。“貝萊德集團(Bbck Reck的譯音)之所以創立,就是因為那次失敗,刺激我去徹底了解、研究和認真對待投資風險。”幾乎所有采訪過芬克的財經記者都聽到過他的這句語錄。
周一的例會成為芬克全面、及時了解和掌握公司投資風險的最集中場合。從債券的買賣到房地產投資再到私募基金,芬克要求所有匯報者首先進行業務單元的風險分析,一個黑石高管非常熟悉而又十分畏懼的場面是,只要某一個業務負責人大談自己的經營業績但缺少風險分析材料,坐在主席位置的芬克就會重重的后靠到沙發椅上,然后閉目養神。這種以坐姿和沉默表示不滿的做法讓每一次例會開得卓有成效,而且構成了對黑石高管團隊風險意識的持續刺激和警示。
在債券投資市場中,誰都知道賺錢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靠揣測利率的走向,而不可避免,這種與不確定性博弈的做法將使公司成為最終的失敗者。另一種就是深挖市場相關聯的每個細節并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黑石要做的就是避免做第一種投資者,且要超越第二種投資行為,這就不得不借助計算機的偉大力量。而今天,在芬克大手筆研發投入支持下,黑石的投資分析軟件已經遠遠勝于市場幾乎所有其他的競爭對手,而籍此對客戶提供的解決方案更令同行們望塵莫及。
芬克十分清楚,控制公司的投資風險核心是幫助客戶如何規避市場風險,因此,在芬克的黑石公司里,每一位客戶都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風險的承受程度的服務,黑石對客戶這筆資金所做的任何投資都不會超過這個風險度,并讓顧客獲得與風險相對應的收益額度。芬克同時設立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認真地檢查每位客戶的資產組合,即便是一個百萬美元的小錯,也絕不會放過。他對風險嚴格控制的謹慎姿態使黑石在投資中罕有大的失誤,所有承擔著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都對此贊口不絕。
與許多投資經營者在眼花繚亂的利益誘惑面前容易喪失理智與迷失方向完全不同,芬克對于市場產生出任何投資項目或者公司的每一筆投資業務都能時刻保持著超常的冷靜和精準的分析,即使一筆投資再有大錢可賺但卻存在未來風險,芬克也會毫不吝嗇地從公司的投資清單中剔除掉,華爾街分析師們將這種做派概括為“芬克不貪法則”。事實也確實如此。黑石公司旗下的組合基金,曾經投資于操作天然氣與能源的亞瑪倫對沖基金,因為這家公司自稱是年賺12%的多重策略基金,同時兼顧利潤與風險的平衡。并且平均年度績效卻可高達50%以上,一般投資人對此無不喜出望外,甚至加碼;但芬克卻將這家基金從投資組合中剔除。因為芬克經過分析后發現,雖然亞瑪倫自我標榜是是多重策略基金,實際上卻是月賺8%的高杠桿能源基金。不久之后,亞瑪倫基金突然宣布基金凈值重挫65%,慘賠近60億美元,因而宣告清算解散,華爾街知名券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均遭波及,而黑石公司因為芬克對投資風險的明辯卻毫發無傷。
其實,在芬克將嚴格的風險管理推到投資中至高無上地位的同時,這種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黑石的每一位員工之中。芬克直言,他教導員工注重風險管理沒有什么秘訣,就是踏踏實實,透過失敗累積的教訓,轉化為管理流程,再透過流程的建立,建立投資紀律。芬克說,“黑石的最大秘訣在于我們的開放的企業文化、細膩的工作程序和嚴格的風險管理機制。我們有一套完整的、嚴格的做事準則。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決不偏離這套準則。”
建筑在嚴格風險防范和控制基礎之上的黑石投資組合不僅在過去20年中創造了年均收益17%的市場業績,而且也讓黑石公司本身成為投資者競相追逐的對象。根據彭博的統計數據,自1999年10月黑石1P0以來,其股價如今已經上漲10倍,年收益率高達45,3%。《財富》雜志據此給出了十分罕見的高度評價:“它恐怕是華爾街過去10年中最大的成功”。
尋找新大陸
通過并購實現與出色的股票基金管理公司合作以擴大黑石的規模,一直是芬克重點思考的問題。聞到腥味的大摩CEO麥晉桁提前向芬克拋出了繡球。當時摩根士丹利提出了兩套方案:收購或者將基金部與黑石公司合并;成立的新公司由摩根士丹利控制。而且論麥晉桁與芬克之間不錯的私交關系,大摩相信這樁買賣定成無疑。不過,幾乎在麥晉桁向芬克開出并購要約的同時,美林也主動提出了與芬克合并業務的要求。如果從黑石公司未來股票投資業務和國際業務的發展來看,美林證券在和摩根士丹利的競爭中并不具有壓倒性優勢。但芬克的最終決定就是出人意外,選擇了與美林的合作而拒絕了大摩的要求。
可能到現在麥晉桁并不明白自己在與奧尼爾的競爭中失利的真正原因。與大摩提出的并購方案不同,美林向黑石提出的并購條件是,以占新黑石60%資產的美林資產管理部,換取新黑石49.8%的股份并且簽訂3年后降低股權的條款。這就意味著美林只是新黑石的參股股東之一,并沒有摩根士丹利一再強調要掌握新公司控股權的霸氣,而這恰恰是芬克最為反感的地方。“與美林合并的黑石并不是美林的子公司”,這句后來芬克向媒體不斷強調的觀點無疑是要外界知道:黑石是黑石自己的公司,是芬克和合伙人的公司,不由其他利益集團控制。
應當說,黑石與美林在這場交易中實施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一石三鳥”計劃:一方面削減了PNC公司對黑石公司的控制權,使其股份由原來的70%下降到35%(1995年PNC以62%股權入股黑石公司),而且一旦董事會判決PNC對新黑石不利,它就必須全部出賣所持有的黑石股份:同時,美林證券雖向新公司投入了60%的資產,但卻只得到了49.8%的股份。此外,新公司將在黑石的名下運行,芬克出任新公司的執行長兼董事長。勞倫斯·芬克終于擺脫了強權股東的威肋,他的投資理念也將在新黑石得到最完美的展現。合并后黑石公司也從美國第三大債券管理公司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公開上市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規模接近1萬億美元。
之所以芬克急切與美林牽手合作,完全出于他對黑石在金融市場中競爭狀況分析的直接結果。黑石的兩位老對手——西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分別與花旗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展開資產管理業務的深度合作,但黑石卻被《商業周刊》嘲弄為“沉默的巨人”,這讓芬克聽上去十分地不快。更要緊的是,黑石在投資組合上一向偏重于固定收益產品,甚至過度偏向債券。相對于固定收益產品3210億美元的規模,黑石只有440億股票投資規模。利率和債券價格往往反方向波動,中長期債券對利率的變化更為敏感。尋求與股票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就可以在快速提升黑石股票投資比例的過程中達到分散債券投資風險的直接目的。
進一步分析可知,與黑石公司在美國國內的債券市場頤指氣使完全不同,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程度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特別是黑石公司原本擅長的債券投資市場在遠東尤其是中國的發展緩慢,成熟的資本市場又很難找到極大的利潤空間。所以芬克一直都在考慮,借助并購國際知名企業,以得到更大的國際市場平臺以及國際營銷網絡。而一個外界可能并不注意的細節是,與美林合并后的新黑石在美國本土提供服務時以黑石的名稱出現,但在海外市場則使用美林品牌。對此芬克的解釋是,“我期待擴展我們在股票領域的版圖,完美應該變得更加國際化。就像玩跳背游戲一樣,我們現在確實花了很大的代價,但是過了六七年之后,我們的收益就將成倍猛漲。”目前,新黑石4500名員工中,1/3以上調整到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工作,分別設立于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投資中心,為來自50多個國家的客戶提供服務。新的陣容凸現了芬克進入國際金融零售市場的勃勃野心。
就在對股票投資市場頻頻發力的同時,芬克也在其他領域尤其是實業投資方面屢屢出手。如黑石先后動用了400多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溫帝漢姆酒店等4家固定房產,并且以54億美元_口氣買下了占地達八十英畝的紐約曼哈頓區公寓住宅。目前,黑石公司名下管理著高達數百億美元規模的房地產基金,準備專門用來長期投資酒店業務和其他商業地產。而對于那些已經到手的地產項目,華爾街分析師則眾口一辭,芬克定會將其全部或部分分拆,再轉售給若干買家,因為這種做法在他幾年前的投資就屢試屢爽,如今他當然還會故技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