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更加雪上加霜,許多大學生在就業無門的情況下謀求創業,但是,找不到就業出路就去創業,就好比一個人不會走路就開始學跑步。即便如此,大學生雖擁有創業熱情,但是創業道路的溝溝坎坎讓他們望而生畏,導致了他們的心熱手冷。
楊華大學畢業后成了一名IT菜販。他“漂”到了上海,開了個網絡賣菜店,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網絡賣菜店于2008年11月開張營業,員工都是大學生,現在每天有近100筆訂單。有時忙不過來,楊華不得不客串配送員登門為客人送菜,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類似楊華這樣的一個個創業案例,刺激了就業大軍疲憊不堪的腦神經。他們轉念思考:經濟危機來了,企業自顧不暇,我們為何不能自己救贖?
那么,高校畢業生是否考慮過自主創業?他們認為創業成敗的關鍵何在?他們想獲得哪些方面的支持?
帶著這些問題,2009年3月,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會處完成了一項抽樣調查,問卷針對安徽省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一共收回有效問卷196份。
大學生創業“心熱手冷”


當大學生回答“畢業時是否考慮過自主創業”時,選擇“有想法但不愿意直接創業”的比例高達36.4%;其次是“先就業再創業”比例是34.3%;“一直有創業打算”的學生是16.2%;只有13.1%的學生表示“根本不打算創業”。分析問卷時發現,有60.1%的畢業生支持自主創業,僅有1.5%的學生表示反對,由此可見,大學生有較強創業意愿,他們并不排斥創業。
但是,調查中的另一組數據,又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殘酷性。2006年,安徽高校畢業生15.2萬人,創業人數927人,創業率為0.61%;2007年,高校畢業生18.7萬人,創業人數897人,創業率為0.48%;2008年,高校畢業生19.9萬人,創業人數915人,創業率為0.46%。
安徽省教育廳的有關數據還顯示,高校畢業生創業成功率很低,失敗率在70%以上。這也導致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呈現“二低”,即創業率低與創業成功率低的顯著特點。
大學生有創業的熱情,但是創業道路的溝溝坎坎讓他們望而生畏,導致了他們的心熱手冷。
那么,這些溝溝坎坎是什么呢?當被問及影響高校畢業生創業成敗的主要因素時,高校畢業生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創業者的實際能力,比例占18.9%,其次認為資金條件受限制的比例為16.2% ,市場環境以15.3%的比重居于第三位。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為自身的創業素質是最大的一道坎,而創業所需的資金儲備則是能否拿到市場準入證的又一道門檻。他們并不認為政策環境,創業團隊,以及專業知識是創業之路上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資金枯竭,創業者何去何從?
合肥吉時快遞有限責任公司是由安徽職業技術學院2007屆物流管理專業三名畢業生成立的小公司。
公司以合肥市同城快遞業務為主,公司的啟動資金為一萬元,主要用于購置三輛電動自行車以及經營場地的租賃,共計9000元,剩余的1000元作為流動資金。起初,該公司采取依托合肥幾家大的快件公司,搭乘這些公司的快遞專線,但利潤空間被壓縮。隨著業務量的提升,公司準備建立自己的“合肥-上海城際快遞專線”。新項目需要購置箱式貨車、辦公用電腦、印制專用快遞貨單等,大約需要15萬元左右的資金。由于這些同學家在農村,家庭無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也沒有財產做抵押進行貸款,在資金籌集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制約了公司的進一步發展。調查顯示,55.6%的受訪學生認為,可以承受5萬元以內的創業資金投入。
在這方面,安徽省已經出臺了一些鼓勵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小額貸款政策,但借貸門檻較高,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在資信等級、生產規模、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很難達到商業銀行信貸標準,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夠提供擔保和抵押;許多非本省戶籍的高校畢業生,因無法貸款只好放棄了創業項目,這使實際享受到小額貸款政策優惠的高校畢業生少之又少。相關資料顯示,安徽2006年申請小額貸款的大學生不足30人,2007年和2008年也都不足100人。
除此之外,創業者還要跨過心理因素的門檻。他們必須先進行失業登記,這遭到創業大學生的強烈反對,原因在于一畢業或一創業就登記失業,心理上難以接受,更主要的是創業本身就分為生存性創業和機遇性創業,高校畢業生創業更多的屬于機遇性、發展性創業,將其定位為失業人群,他們認為受到了歧視。
針對改進創業環境方面的問題,21.6%的學生希望政府能夠放寬貸款政策;19.9%的學生希望稅收優惠;17.7%的學生希望拓寬融資渠道,這是大學生選擇最多的三個選項。
創業需要哪種服務
一位大四學生在博客中寫到:“我很想創業,但是十幾年來的應試教育讓我的創造性已經接近零界,現在找不到就業出路的我如果去創業,就好比一個人不會走路就開始學跑步。為什么在大學里關于創業的教育是一片蒼白呢?”
也許,這是廣大畢業生的共同心聲。
當被問及“你希望學校在鼓勵大學生創業要做何努力”方面,有31.6%的回答者希望提供學習基地,納入大學科技園區建設,這是他們最需要的支持;29.3%的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創業指導和后續服務;22.8%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支持和配套資金;16.3%的學生希望學校將創業課程納入必修課。
但安徽省的實際情況是,由于資金、土地等原因,大學生創業園的孵化效果并不明顯。首先,安徽省的創業園區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和布局不夠合理,尤其是專業孵化基地很少。其次,現有的創業園區多數門檻較高,如合肥軟件園、合肥留學人員創業園、合肥大學產業園、合肥民營科技園等,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方向和創業項目不易進入園區。三是創業見習(實習)基地建設滯后,高校畢業生在創業前難以得到實踐鍛煉,不能將創業理念和技能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提升,導致自主創業的失敗率較高。
結合問卷相關情況,當被問及“我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服務體系和創業環境如何?”有91.9%的學生認為一般或者不完善。有54.3%的受訪學生認為國家和安徽出臺的有關自主創業政策落實情況不好或者很差,僅有3.0%的回答者認為很好。兩組數據反映了學生對于現行狀況的不滿意。
聯系安徽實際,當大學生被問及“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對于安徽的崛起將有什么作用?”多數人表示了認同。有25.7%的人認為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22.8%的人覺得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推動全民創業行動;20.6%的人表示有利于創造社會價值,增加社會財富;18.8%的人認為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非公經濟發展。
圍繞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這一新興產物對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有何影響?有24.5%的大學生表示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服務平臺;另有21.4%的人認為提供了政策支撐;還有21.1%的大學生看到了創業的機遇,他們認為此舉提供了更多的實習基地和孵化器。
(王春艷劉素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