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良貸款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證券化方式轉換、處置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資產,以金融產品和業務創新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是國際通用的有效途徑。本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指出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發展面臨的障礙,并對推進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提出了對策思考。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資產證券化
所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在此主要指不良貸款資產,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等不能給銀行帶來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者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的利息收入或連本金都未能及時收回的貸款等銀行資產。我國商業銀行業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最后都成了不良資產,這對其自身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不良資產的處置問題亟待深入探索,資產證券化是一個有效的方式。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預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結構性重組,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和交易的證券并據以融資的過程。證券化不僅有利于銀行開拓處置不良資產的新途徑,提高處置效率,而且有利于開辟連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新通道,深化和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本文就推進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進行了探討。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分析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681.8億元,不良貸款率2.45%,雖然較之往年有所下降,但是總量還是高居不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來說主要有經濟體制、宏觀經濟調控影響、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狀況影響、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狀況影響和金融監管機制等。
二、我國進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障礙分析
1.信用基礎薄弱
信用評級是資產證券化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特別是對于不良資產證券化有更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缺乏被公眾認可的、獨立的、有統一評判標準的信用評級機構,現存的資信評估機構缺乏統一的組織形式和行為規范,獨立性不強,出具的評估結果難以使人信服。這會直接導致證券發行成本的增加,證券化后的產品在市場上沒有需求者,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運行體系不暢通。
2.資產證券化市場缺乏機構投資者
我國的資本市場金融產品較少,法律法規不健全,管制較多,這些缺陷直接導致企業的融資渠道單一化,多數依賴銀行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敞口也隨之擴大,需要被證券化的不良資產的數量呈正態上漲趨勢。但是由于保險、證券、銀行分業經營的限制,以及資本市場的不健全,導致在金融市場上缺乏大的機構投資者,多數為分散的個人投資者。這也使得資產證券化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資產證券化無法順利推行。
3.法律建設滯后
資產證券化是市場高度發達的產物,交易結構嚴謹,涉及主體眾多,信用和契約是其“生命”。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環境顯得遠遠不夠。首先,《公司法》對公司注冊資本和發債條件的限制與資產證券化中特設機構及其發行人的地位構成矛盾;其次,《破產法》對金融資產收益權沒有明確的說明,無法實現資產證券化的破產隔離功能;再次,現有的會計和稅收制度的一些規定如表外處理問題、稅收優惠問題等,限制了資產證券化功能的發揮。我國目前相關法律的缺陷和不足,導致市場主體的行為很難規范,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難以真正得到維護。
4.資產定價不夠科學
資產支持證券的價格既受基礎資產收益的影響,又要受到信用增級的影響,而且還包含著資產支持證券的設計技巧價值。證券如果定價過低,缺乏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其結果可能就是逐漸被金融市場淘汰;反之,定價過高,意味著大量的風險將被積累起來,虧損將廣泛蔓延并擴大到整個體系的風險。
5.缺乏專業人才和操作經驗
資產證券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會計、金融及金融工程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我國的從業人員都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實踐經驗。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就更需要由專業人員對不良資產授信、組合、未來現金流收益、定價等各個方面有深入的認知和研究。
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對策思考
1.加快建立完善信用體系
一方面,應加快個人和法人征信體系建設,并建立信用數據庫,便于投資者和其他利潤相關者查詢。
另一方面,應盡快統一評級標準,建立幾家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知名的信用評級機構,并且獨立于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市場化方式運作,增強信用評價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2.提高證券化產品和信貸資產的市場流動性
市場流動性對于資產證券化市場和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市場流動性的提高不僅需要相關限制性政策的調整,還需要有系統、技術、規則等一系列措施的配合。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的基礎建設,為資產支持證券的流通創造條件,從根本上擴大資產支持證券的市場需求,提高流動性。允許特殊目的信托發行資產支持信托證書,明確信托證書的證券性質,提高信托證書的流動性。從而提高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國內機構和零售投資者的參與,降低投資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風險,降低證券化的融資成本。擴大貸款受讓方的范圍,允許國內機構投資者對貸款進行投資,大力發展貸款二級市場,促進金融資產證券化市場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從而為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資產轉讓提供價格形成參照,促進貸款的流動性,降低交易的流動性折扣。培育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規范市場投資行為。允許外資投資者投資于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或將資產轉移給國外特殊目的載體,明確外資投資和國際證券化有關的結售付匯問題。
3.制定健全的資產證券化法律體系
構建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是保證不良資產證券化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環節。盡管我國已經頒布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為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但它僅對資產證券化特殊目的實體采取特殊目的信托的形式作出規定,并未對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問題作出規定,且立法層次較低。國家應通過制定專門的不良資產證券化條例,對單獨設立SPV、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信用增級和評級、不良資產向SPV出售的折扣原則、發起人出售后的會計處理、稅收豁免、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上市交易等問題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形成一整套關于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制度規定。同時,圍繞《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相關管理部門應盡快制定出針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施辦法,以更好地促進其發展。
4.完善不良資產的定價問題
針對中國不良資產形成的體制上的特殊性,不良資產不宜籠統地按照現金流貼現的方法定價。不良資產的定價應該區分兩種情況,一是基礎資產即不良貸款為擔保貸款,包括抵押擔保、質押擔保、保證擔保;二是基礎資產為信用貸款,現國有商業銀行大多不良資產多為信用貸款。
5.成立專業的資產服務機構,培育不良資產處置的專業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推進不良資產管理的專業化,提高證券化管理效率。
綜上所述,銀行系統根據不同的監管、法律和稅務制度,根據不同的財務目的、資產特性和市場環境設立特定的交易結構對不良資產證券化,作為金融創新對于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分散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國也確實需要通過此方式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但是由于證券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政策性強,技術含量高,對可證券化的資產標準要求也較嚴,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思路,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劉宏: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J].金融與保險,2000,(2).
[2]鄧偉利: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尹龍:資產證券化:動力、約束與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1999.5.
[4]谷方慶:中國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國民經濟學,2004.
[5]劉聰: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2.
[6]姜建清: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從貨幣市場走向資本市場.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7]郭繼曾虎:美國資產證券化中真實出售的法律認定標準與借鑒[J].宜賓學院學報,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