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迅速惡化,引起了全球經濟動蕩。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經濟結構問題、道德風險與監管缺失等,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金融深化不當引發的虛擬經濟泡沫化。因此,從美國金融危機吸取教訓,研究我國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由1992年的26923.5億元上升為2007年的249529.9億元。中國的金融深化進程也正式開始于1992年,隨后金融深化程度急劇上升,M2/GDP指標從1992年的0.94上升到2007年的1.62。那么,我國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是否存在互相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呢?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二、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理論回顧
關于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理論界一直存在分歧。
第一種是“面紗”論,認為金融對經濟發展沒有重要的作用。薩伊定律認為貨幣不過是罩在實體經濟之上的一層“面紗”,貨幣數量的變化只會造成物價水平等比例地變動,對生產供給、產出和就業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1986)宣稱經濟學家“過分強調”了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二種是“引擎”論,認為金融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托賓(Tobin J,1978)首次將貨幣因素引入了經濟增長模型,并認為貨幣供應量對長期經濟發展產生實質性的作用。另一位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希克斯(John Hicks,1969)在分析英國的產業革命時發現,金融體系對資本形成、從而對英國工業化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McKinnon,1973)和他的同事肖(Shaw,1973),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進行金融自由化,以推動整個國民產出水平的穩定增長。
第三種是“互動”論,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應有一種互動的關系。Patrick(1966)最早提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因果關系。Demetrides Hussein(1996)與Greenwood Smith(1997)等人的研究認為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兩個變量是互為因果的,即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雙向因果聯系。
對于中國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國內大部分學者的經驗分析和實證研究并不支持“面紗論”的主張。熊紅軼,張先峰(2006)通過分析,得出GDP和M2之間是單向因果關系,經濟的增長促進了貨幣的增長的,但是貨幣的增長并沒有帶來經濟增長。方燕,姜婧一(2006)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金融中介體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很強的正關系。曲均冰(2007)以金融資產總額作為金融深化的指標,得出了金融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正關系。
三、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動力學關系及研究假說
與自然科學的動力學研究一樣,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物體之環境與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同樣地,經濟主體發生任何行為,都必然由主體與其身處的環境之間的作用引起。因此,分析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必須以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為基礎和前提。
1.經濟發展作用于金融深化的機制分析
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并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壯大。可從以下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第一,在需求方面,歷史上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金融組織的出現,其最初大概都主要是遵循著“需求追隨型”的發展路徑。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導致了貨幣的產生,社會分工水平的提高拓展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種類、經營范圍和空間,誘發生產經營者通過外部融資來進行產品的創新、組織的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等,因此會對整個社會金融數量的增加和結構的完善產生內在的要求;第二,在供給方面,分工水平的提高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增加了收入,拓寬了收入的來源,提高了經濟能力,繁榮的經濟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高速的經濟發展為金融業創造了眾多的貸款、投資項目和大量的中間業務客戶,從而為金融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只存在單一的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經濟結構形式,相應的也只存在中國人民銀行這唯一既充當中央銀行角色又充當商業銀行角色的銀行。改革開放后,國有商業銀行相繼設立,股份制的出現,股份制銀行在我國誕生,如交通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等。
2.金融深化作用于經濟發展的機制分析
一是金融深化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這是金融對經濟的最主要的促進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渠道。金融市場的出現,使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在儲戶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一個中間層,這個中間層可以有效地緩解了儲戶和企業之間的矛盾,將儲戶與企業的直接聯系轉化為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聯系,從而大大降低了儲戶的流動性風險,也能更有效地集中和組織經濟社會中的金融剩余。
三是金融深化提高了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通過銀行的中介活動,能夠在各種可能的投資機會之間更有效地分配稀缺資源。商業性金融機構是理性的經濟主體,也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而多以比較利益原則指導其在資金配置中發揮作用,即在競爭的市場上,將資金導向那些預期收益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和企業。
三是金融為各類經濟業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結算手段,促進了企業業務的拓展。
四是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兼并重組、股份化、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提供了渠道,而且金融市場的完善和市場投資者的日益成熟也對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改善生產經營,提高績效產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和金融深化之間并不是單一的單方向的促進關系,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推動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具體來說,蓬勃的經濟發展會支持金融體系不斷完善,而健全的金融體系的發展反過來又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1:以金融深化作為被解釋變量Y,經濟發展作為解釋變量X,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說2:以經濟發展作為被解釋變量Y,金融深化作為解釋變量X,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四、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1.樣本數據的選擇
根據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動力學關系導向的原則,本文采用貨幣和準貨幣M2作為我國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標,M2是由貨幣M1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活期存款和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及其他存款組成,之所以選用M2作為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標,是因為M2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而且其數據在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能夠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樣本數據取1990-2007年的年度數據,均以現價來表示,數據如表1所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和各期《中國金融年鑒》
2.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為了驗證金融深化指標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確切關系,首先對兩者進行格蘭杰檢驗。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兩個變量X、Y之間的因果導向關系,即X是Y的原因或Y是X的原因或兩者互為因果關系。
根據經濟計量學的相關理論,只有證明隨機變量是平穩序列之后,才能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如果隨機變量是非平穩序列,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時所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錯誤的。因此,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應當先對所研究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1)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y-Fuller)檢驗法,利用EViews 6統計分析軟件,得出M2、GDP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結果表明M2,GDP的原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取對數之后再次進行檢驗,仍然非平穩;對M2與GDP指標的對數取差分后再進行檢驗,ADF的統計量小于5%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兩變量均通過單位根檢驗,表明dlnM2和dlnGDP是平穩變量,可以對其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
(2)變量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利用EViews 6統計分析軟件,得出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見表3。
表3中P概率值的統計含義是,若拒絕原假設則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P概率值越小,表明因拒絕原假設而犯第一類錯誤越小,因此拒絕原假設的概率越大。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P值分別為0.04137和0.01354,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即我國經濟發展是金融深化的格蘭杰原因,金融深化也是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兩者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這表明我國的金融深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金融深化。
3.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回歸分析
為更進一步準確計量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因果關系的數量特征,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在計量模型建立前,首先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根據表1的數據作散點圖表來顯示M2與GDP間的關系。
由圖1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和金融深化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線性關系,而且樣本點大致分布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因此可以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來描述兩者的關系。
(1)經濟發展對金融深化作用的影響
以經濟發展指標GDP為解釋變量X,金融深化指標M2為被解釋變量Y,利用SPSS軟件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aDependent Variable: 貨幣和準貨幣
從軟件分析結果可以得到F=2107.220,顯著性Sig≈0.000,顯著地通過了F檢驗,說明Y與X的線性回歸高度顯著。R2=0.993,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也比較高。從表4的Coefficients系數表中得到回歸方程為 ,回歸系數 檢驗的t值=45.904,顯著性Sig.≈0.000,說明Y與X的影響程度顯著。
由以上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對金融的影響是以1.806的乘數產生作用的,即GDP每增長1億元,M2相應增長1.806億元,這充分說明了經濟發展對金融深化的巨大作用。
(2)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作用的影響
以金融深化指標M2為解釋變量X,經濟發展指標GDP為被解釋變量Y,利用SPSS軟件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a Dependent Variable: 國內生產總值
從軟件分析結果可以得到F=2107.220,顯著性Sig≈0.000,顯著地通過了F檢驗,說明Y與X的線性回歸高度顯著。R2=0.993,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也比較高。從表5的Coefficients系數表中得到回歸方程為 ,回歸系數 檢驗的t值=45.904,顯著性Sig≈0.000,說明Y與X的影響程度顯著。
由以上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對經濟的影響是以0.563的乘數產生作用的,即M2每增長1億元,GDP相應增長0.550億元,這充分說明了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五、結語
第一,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以發現我國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兩者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這表明我國的金融深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金融深化。
第二,從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相互作用的回歸分析結果看,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很顯著的,同時經濟發展對金融深化的作用也是很顯著的。二者之間這種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驗證我們提出的假說1與假說2。由此,我們得出實證分析的結論: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密不可分的。
運行良好的金融體系能夠維護和促進一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但是,金融體系的崩潰卻可能導致一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衰退。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已經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那就是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的不協調終究會成為長期發展的瓶頸,其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應該正確認識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深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范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使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達到良性循環。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結構合理的金融結構體系和以市場競爭機制為基礎高效率金融機構的同時,要加大監管力度,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投資質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