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域逾千萬畝的灘涂是得天獨厚的財富。為了把國家戰略的規劃藍圖變為現實的可操作路徑,江蘇省明確提出在20D9~2012年形成灘涂圍墾開發新機制,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圍墾灘涂70萬畝的目標和實施要點。江蘇沿海灘涂圍墾開發由此進入科學規劃、有序開發,高效利用的新階段。
統一規劃確立有序推進“時間表”
到2012年,沿海灘涂近灘圍墾70萬畝的大致分布是南通28萬畝,鹽城37萬畝,連云港5萬畝,同步實施條子泥促淤大堤工程,開展潮汐通道大橋工程前期工作,為大規模圍墾和開發利用岸外輻射沙洲奠定基礎。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灘涂處處長、陳宏友說,3年圍墾70萬畝,從現有圍墾開發能力和沿海各市縣的積極性看,完全可以超過這個目標。但是,為下一步岸外輻射沙洲的圍墾推進著想,對同步實施的促淤大堤工程建設也要投入相當的資金和精力。通過促淤大堤攔截泥沙,抬高岸外潮下帶的灘面,形成可實施圍墾的基礎:促淤大堤本身既是圍墾施工的通道,也是未來墾區的人流,物流通道。
江蘇省發改委正在組織沿海市縣對圍墾開發規劃中的功能定位和開發利用方向進行編制,修編海洋功能區劃,組織編制沿海灘涂圍墾土地利用規劃等正抓緊進行。
市場運作,灘涂開發廣開投資渠道
灘涂圍墾開發需要大量投資。據初步測算,按照平均每畝灘涂圍墾投資2.6萬元的標準,3年圍墾70萬畝的資金需求超過150億元。如果把與灘涂圍墾相配套并適度超前的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為岸外圍墾提前進行的促淤導堤工程等投資因素考慮在內,則更為可觀。
灘涂圍墾開發的大量資金從哪里來?江蘇省確立的總體思路是,在政府推動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廣泛吸納國內外資金特別是蘇南地區資金投資圍墾開發。
江蘇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政府推動的重點是在編制和審批規劃、組織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制定激勵政策、搭建服務平臺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以吸引各類資金有序進行灘涂圍墾和開發。在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的分工上,灘涂框圍由政府主導,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灘涂開發利用更多依靠市場力量。原則上,近岸邊灘圍墾以地方沿海開發投資主體為主,江蘇省級沿海開發投資主體及社會資本參股;岸外海域灘涂圍墾,包括條子泥促淤大堤、潮汐通道大橋建設等,以江蘇省級沿海開發投資主體為主,地方及社會資本參股。
近年來,在創新投入機制、增強圍墾開發活力上,沿海各市縣已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連云港市已初步形成了連發集團、金港灣公司、新海連公司,海州灣公司4個由企業運作的投融資平臺。到今年6月,這4個投融資平臺已融資44億元進入灘涂開發利用領域,并積極探索了BOT、BOO、BOOT、企業債券等融資方式。鹽城市正在著手組建黃海灘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市縣共建的投融資平臺,資本通過財政注入,沿海灘涂市屬鹽田存量資源評估作價、內陸縣(市)出資三部分組成,計劃融資30億元,集中組織實施灘涂圍墾重大項目。南通市的圍墾投入爭取到多家企業財團投資,其中,香港保華公司、洋通公司等大企業投入的8億多元,占了如東洋口港一期填海工程總投資的80%,啟東的圍墾項目也以海域權證抵押方式向銀行借貸2億元。
園區式開發、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參照園區開發模式,對灘涂圍墾形成的土地資源按功能進行綜合開發,是江蘇省在灘涂圍墾開發利用方式上的最新提法。專家認為,從建國后50多年的灘涂圍墾開發實踐看,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粗放式開發利用的階段,同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平衡也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園區開發模式要解決的,是如何科學有序圍墾開發灘涂、提高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并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多贏,而這,也是此次灘涂圍墾開發成敗的關鍵所在。
據有關部門介紹,對灘涂資源實施園區式綜合開發,江蘇省確立的基本思路是農業用地實施成片開發、成片租賃,推進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公司化管理,建設商品糧,鹽土農作物、生物質能作物和海淡水養殖基地,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沿海灘涂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用地結合臨海節點,合理布局臨港產業和城鎮建設,引導土地集約利用,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生態用地主要用于沿海人工濕地、沿海水庫、沿海防風林、護岸林草建設,補充沿海生態用地,提升調節氣候、減緩海洋災害影響和凈化環境的功能。為有效推進園區式綜合開發,將由江蘇省批準設立灘涂圍墾開發試驗區,享受江蘇省級開發區同等待遇,并聘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參與規劃、咨詢和技術攻關,以實現對灘涂資源真正意義的科學規劃,有序開發、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