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煤礦產權對中國煤礦安全的影響。利用1980—2005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使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國有重點煤礦產權對國有重點煤礦死亡率影響甚微,鄉鎮煤礦產權與煤炭安全可能存在負相關關系,初步結論是鄉鎮煤礦產權可以增強競爭性,從而導致更好的安全效益。實證分析還發現,煤礦安全也與煤礦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術進步存在很大的相關關系,文末最后針對實證結果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權;煤礦安全;實證分析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之初的十幾年,煤礦重、特大事故頻頻發生,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煤炭供應緊張、煤價直線上揚,吸引到煤礦安全上來。進入2009年,山西屯蘭“2.22”特大煤礦安全事故又一次吞噬了74煤礦工人的鮮活生命,每一個逝去的工人的生存遭遇,與每一個正在沒有安全保障中作業的工人的生存遭遇,構成了全部勞動著的人們生存遭遇的一部分,讓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氛圍中的我們悚然。我們不禁要思考什么因素導致中國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形勢如此嚴峻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國外學者研究煤礦安全問題多從社會性規制中的工作場所安全規制進行著手。viscusi(1992)等從勞動力市場、工作安全補償以及規制角度,分析了影響工作場所安全與健康規制的動因。面對這種失靈,政府在規制成本與規制收益的邊際上對企業進行規制。Okazaki(2000)從市場失靈、信息不對稱角度,認為減少市場失靈對經濟、行業尤其是煤礦的影響,必須實行高度集中的政府規制。Owen(2003)認為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但是由于污染所帶來的市場外部性和環境外部性,必須由政府進行規制,從而使其外部性內部化。Keo-hane,Reveszandstavins(1997)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認為對環境以及安全而言,盡管在政策工具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相對于市場安排而言,政府規制更有效率。
目前,國內學者對煤礦安全規制的研究,大部分通過對安全事故的原因、現行安全規制政策的弊端以及對規制政策、規制體制的改進等方面進行分析,并以此得到政策建議,進行規制有效性的研究較少(肖興志等,2008)。更多的研究則試圖利用勞動經濟學等工具,尋找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原因并提供理論解釋。張維迎(2004)以及朱忠厚(2005)等指出,制度規則的模糊性以及所有權與使用權保障的缺失,使得煤礦企業在市場需求的沖擊之下產生強烈的短視行為,是導致煤礦安全生產事故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王紹光(2004)強調,規制對象和規制機制兩方面的缺陷是造成煤礦安全嚴峻現實的關鍵所在。也有學者認為,啟動以產權改革為標志的煤炭行業深層次改革,理順煤礦企業產權,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煤礦產權制度,才是治理礦難的根本之法。任光明(2003)從煤礦的“公用地悲劇”特征出發,提出 “煤礦資源的準公共產品”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必須進行煤礦產權改革以避免“機會主義”以及“搭便車”等行為。秦國偉(2006)則認為近年來中國礦難頻發,背后深刻的根源就是混亂的產權導致的煤礦投資人長遠利益的不確定性,解決礦難的措施主要應著眼于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然而,自2003年以來,中國也實施了廣泛深入的產權改革,但礦難事故并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礦難層出不窮的現實狀況與政策設計者的理論期望形成了明顯反差。為什么礦難事故長期以來一直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產權改革真的可以改變事故多發的嚴謹現實嗎?本文在占有豐富文獻的基礎上,沿著產權改革的邏輯思路,力圖構造模型解釋產權改革與煤礦安全之間的關系,并以此作為經驗分析的基點,結合中國煤礦安全現狀實證分析產權改革對煤礦安全的影響。
二、理論假設
本文擬考察兩類煤礦產權類型(國有重點煤礦、鄉鎮煤礦)對煤礦安全的影響。本文將從社會福利函數入手,分析為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需要提高煤炭產量、利潤以及提高礦工的福利,而煤炭利潤取決于煤炭價格以及產量和包括產權交易成本在內的總成本。特別的,本文將把產權包括在煤炭死亡率決定方程中,該方程中還包括投資額、技術水平、礦工素質和煤炭產量等影響因素。而且,本文假設礦工依據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原則來決定自己是在國有重點煤礦還是在鄉鎮煤礦工作,從而礦工的偏好對于煤礦產權有一定的影響。依據以上分析有一下假設及推論。
如表2所示,國有重點煤礦產權份額與國有重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成正向變動關系,國有重點煤礦產權每上升1個單位,國有重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大概上升2.42個單位,但是其P值為0.29,不顯著,導致國有重點煤礦產權對國有重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可能是由于國有重點煤礦的規模經濟所導致的,規模的擴大以及其自我管理的不斷升級導致其安全狀況不是有很大的變化,初步可以得出國有重點產權對國有煤礦的安全影響甚微。國有重點煤礦產量的系數為-4.12,其P值為0.06,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即國有重點煤礦產能擴張會導致國有重點煤礦百萬頓死亡率下降,國有重點煤礦產量每增加1個單位,百萬噸死亡率大約下降4.12個單位,這個效果是顯著的。國有重點煤礦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每增加1個單位,死亡率大致下降10.74個單位,因為較高的工資水平意味著煤礦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來源,能夠保證煤礦的更好的安全水平,其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安全投資額的P值為0.90,導致這一系數很不顯著,這可能的原因是國家投入的大量安全保護的支出并沒有用在保證礦工的安全上,因此這種安全投資不是很有效果,也可能是因為一些官煤勾結的原因,導致很差的安全保障。技術水平的系數的P值是0.002,說明技術水平對煤炭安全的影響非常顯著,技術水平每上升1個單位,百萬噸死亡率大約下降9.60個單位,因此為了保證煤礦的安全,提高技術水平是最有效果的手段。職工的素質水平對煤礦的安全影響的系數的P值為0.06,說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職工素質是顯著的,職工素質每上升1個單位,百萬噸死亡率大約下降2個單位。GDP水平的P值是0.52,說明GDP對煤礦安全的影響不顯著,可能因為較高的經濟增長并沒有超負荷加大對國有重點煤礦的需求。
如表3所示:在影響煤礦安全的因素中,除了安全投資額以外,其他變量比較顯著。鄉鎮產權的系數的P值是0.09,說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鄉鎮煤礦產權對鄉鎮煤礦死亡率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鄉鎮煤礦產權每上升1個單位,鄉鎮煤礦死亡率大約下降7.53個單位,和上述的初始結論相一致。鄉鎮煤礦產量的系數的P值是0.011,說明鄉鎮煤礦的產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煤礦安全具有負向的影響,鄉鎮煤礦的產量上升1個單位,死亡率大約下降6.51個單位。而職工工資水平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鄉鎮煤礦的安全隱患有一部分是歸因于職工的工資水平,職工的工資水平上升,會吸引大量的礦工違法開礦,從而使得鄉鎮煤礦的死亡率面臨很大的上升趨勢。同國有重點煤礦一樣,投資額對煤礦安全的影響甚微。技術水平以及職工素質都對煤礦安全有積極的影響,都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GDP對鄉鎮煤礦的影響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可能的情況是GDP的上升可以加大對鄉鎮煤礦的刺激性,他們為了超額利潤而超負荷生產,從而使鄉鎮煤礦的死亡率上升比國有煤礦的要多。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以中國1980—2005年的煤炭工業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為樣本,建立和估計了煤礦產權與我國煤礦安全的影響方程,其分析結論對一般性工作場所安全規制亦有較大的可借鑒性。就本文的分析而言,國有煤礦產權對煤礦安全影響的效果甚微,國有煤礦的產權在1980—1995年呈現下降趨勢,1995—2001年產權比重上升,但是這些時期一直是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除了個別年份出現反常情況,從而可以說明國有產權對安全的影響甚微。我國國有產權煤礦產權在40%—60%之間。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國有煤礦是安全系數最高的產權特征,但是這種國有性質也不一定會帶來更好的安全保障。比如,2009年2月22日山西發生的特大煤礦安全事故就是一個國有重點煤礦,從而要謹慎對待這一改革?;谇懊娴膶嵶C分析本文擬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要加強國有產權控制下煤礦安全監管力度
從本文的產權對煤礦安全影響的實證分析中可以得到國有控制下的煤礦由于體制不健全而具有很大的弊端,具有很大的安全負面效應。為了安排職工家屬及子女就業,幾乎所有的國有煤礦都開辦了大量的中小企業,而開辦相應企業時,很少考慮經濟規律和經濟效益,單純是為了安置人員,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和生存能力。
2.加強監管工作場所安全行業安全支出使用效率,努力構建適合工作場所安全規制的激勵機制
本文的實證分析表明:安全投資支出對于安全的影響甚微,可能的原因是投資支出沒有有效地使用在保障安全的方面來,可能是與政企勾結有關。解決產權帶來的另一弊端需要認識到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棘手的就是解決“官煤勾結”,在這方面國家已開展工作并取得成效。
3.努力進行適合煤炭行業發展的制度設計
實證分析表明:私有產權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不顧安全事故一味追求私人利益成為中小煤礦安全的第一大殺手,因此解決產權帶來的另一弊端需要首先認識到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棘手的就是解決“官煤勾結”,在這方面國家已開展工作并取得成效。中國煤炭行業,一直以來監管和勞動者的力量相對較弱,不能與經營者形成有效的制衡。清理“官煤勾結”為有效監管提供可能,在此基礎上加大監管力度;加強煤礦工人工會建設,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和福利待遇具備合法的保障機制和有效的談判渠道。
參考文獻:
[1]Okaza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al Mine Disasters in China: \"Your Rice Bowl or Your Life\" [J]. The China Quarterly,2004,179:629.
[2]Owen: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gulation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0(1):117.
[3]viscusi:Public and Private Responsibilities for Risk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0.
[4]李保方:中國煤礦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為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6:72.
[5]秦國偉:產權與礦難[J].理論界,2006,(10):138-140.
[6]任光明:公用地的悲?。荷轿鞯V難的深層次思考[J],市場周刊,2003(10):29-31.
[7]譚滿益唐小我:產權扭曲:礦難的深層次思考[J],煤炭學報,2004,(6):36-40.
[8]王紹光:煤礦安全監管:中國治理模式的轉變[C].比較.第13輯.中信出版社,2004:94.
[9]王淑江:淺析中國煤礦工人的安全素質問題[J],煤炭經濟研究,2005(10):86-87.
[10]肖興志齊鷹飛李紅娟:中國煤礦安全規制效果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5):67-77.
[11]趙鐵錘,借鑒外國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煤礦安全監察體系[J].中國煤炭,2000(11):6-7.
[12]鐘笑寒:煤礦安全與煤炭產量:初步研究[R],清華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學術論文,2007,9-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