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高素質人才。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能有效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更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新農村;成長;成材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農村這片廣闊天地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空間。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闊步走向農村廣袤的舞臺,讓自己的青春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中閃光,不失為成長之舉,成材之舉。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賦予了農民更長、更明確、更實惠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戰場開始向農村轉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到農村去!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38年前毛澤東提出的口號,一直成為有志之才的奮斗方向。特別是實現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聯系群眾、帶領群眾致富、促進穩定的農村基層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現代知識、現代思維、現代眼光的優秀青年才俊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就為我們來自農村的學子回報家鄉、奉獻社會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農村需要知識,我們需要農村,用知識反哺農業,用才智回報家鄉,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我們將大有作為。
大學生到農村工作,不僅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壯志,更要有“苦心志”、“勞筋骨”的思想準備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只有那些能吃苦、能實干、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的優秀分子,才可能脫穎而出,成長為帶領農民致富、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的骨干力量。因此,大學生要把到農村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
二、大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是新型農民的特點,當代大學生們眼界寬、信息靈、思路活,則具備顯著的優勢。因此,我們大學生要生動融入農村和農村經濟發展工作大局,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懂技術、會管理的大學生。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必須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等值化。農村落后說到底是科學技術的落后;農村薄弱,歸根結底是知識和人才的匱乏。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大學生理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服務家鄉建設,撐起新農村騰飛的翅膀。
發展現代農業,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崗位。“面朝黃土背朝天”,曾經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畜耕到機耕,粗放到精細,初級農產品到高附加值農產品……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知識和技術;小農業向大農業、傳統種養業向產供銷一條龍的轉變,每一個環節都有新型勞動力的需求;市場農業的發展把農產品推向了全球經濟大循環,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因此,我們要珍視現代農業建設中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貪戀繁華熱鬧的城市生活,耐得住寂寞,融入農村、走向農民,發揮自身特長,找準就業定位,在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為大學生打造了農村創業的平臺。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解決了億萬農民的溫暖問題,那么靈活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不竭動力。聯戶經營、家庭農場,需要有更多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新農民,也成為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熟悉農民的大學生施展才華、實現就業創業的基地。
三、無私奉獻、扎根農村,用青春擁抱希望的田野
盡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通行條件等方面與城市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科學發展意識還與新型農民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就為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增加了難度。要做好農村工作,大學生們一定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視新農村建設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無私奉獻、扎根農村,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干出成績,贏得農民群眾的支持和信賴,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大潮中爭得一席之地。
大學生到農村工作,要甘于奉獻、不怕吃苦、扎根基層。還一定要熱愛農村、扎實工作、實現價值。我們大學生能夠到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工作,要感到無上光榮的。要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崗位,不要把到農村工作當作“跳板”,以此為機遇,大膽施展才華,勇于干事創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迅速進入角色,盡快熟悉掌握村情民意、掌握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既然選擇了到農村工作,我們就要真正融入農村,把自己作為農民的一分子,虛心向農民學習,與農民交朋友,不斷增進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農村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與信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只要我們轉變觀念,放眼農村,就會天寬地闊。張開你的雙臂,擁抱曾經養育你的大地,那里會有美好的期盼和等待。相信,我們一定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特殊作用,開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