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計劃經濟環境下的電力企業設備維修模式已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要求企業建立科學,精細的設備檢修管理體制。為克服傳統檢修管理體制的弊端,本文建議電力企業采納狀態維修管理模式。
關鍵詞:維修;狀態維修;管理模式
維修是指把產品保持在使用及運用狀態以及為排除故障和缺陷所進行的一切處置及活動。設備維修是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活動。如何提高維修水平,開展卓有成效的維修活動,已愈來愈被設備管理者重視。傳統的設備維修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企業集約化經營的要求。因此設備維修管理模式如何與時俱進,也就成為當前企業管理者關注的焦點。本文就如何建立新的維修管理模式展開探討,以期得到學者,企業管理者的共鳴。
一、問題的提出
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實行的維修體制是以事后維修、預防性計劃檢修為主的維修體制,這一維修體制廣泛應用在設備管理中是適應當時我國的工業發展水平,目的是想通過定期檢修來發現潛在的故障并加以排除,其優點在于保持生產的基本穩定性和人力、物力、資金安排的計劃性。這種檢修體制下,大修間隔2-3年,小修間隔4-8個月,檢修項目、工期安排和檢修周期完全由管理部門根據經驗制定。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傳統計劃檢修的臨檢頻繁、維修不足、過剩維修及盲目維修等弊端日益慕露出來。設備維修投人幅度大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對設備實行科學、精細的管理檢修體制,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社會的要求,都勢在必行。
二、從計劃檢修模式向狀態維修模式轉變
所謂以狀態為基礎的維修體制(CBM)是相對事后維修提出的。其定義為:在設備出現明顯劣化后實施的維修。狀態的劣化是由被檢測的機器狀態參數變化反映出來的。
在CBM體制中,每臺設備都有一套狀態檢測方法。檢測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連續的,其手段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檢測數據表明必須進行維修時才安排維修。而且設備的故障狀態是可以預測的,所以維修是有針對性和周密準備的,可以提高維修效率,減少維修停機時間成本。如果檢測手段落后,設備劣化不能及時得到反映及診斷,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狀態維修了。檢測設備的投入需要大量資金,但和隨機故障的損失比較是微不足道的。目前,據國外在狀態檢修方面的實踐報道,采取狀態檢修的企業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CBM制度一般分為三個等級。
CBM(Ⅰ)。最高級,費用最多的一種。設備配備永久性的檢測系統,這些系統一般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自動故障檢測,有報警裝置。這些檢測設備一般配備在重要的生產設備上。
CBM(III)最低級,費用最少的一種。檢測工手提狀態檢測儀器對設備定期巡檢。
CBM(II)其效能,費用與級別位于上二者之間。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對于不同級別的維修方式的選擇,決定企業的維修成本及效益。對于不同設備采取何種維修級別,企業可以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計算總維修費用,按照最小費用原則選擇上述三種中的一種。
三、變分散組織維修模式為混合組織檢修模式
計劃體制下的企業傳統檢修組織方式實質上是沿襲了原蘇聯的大而全的自成體系的做法。一個企業不管規模多大,效益如何,都配備有一整套工種完善的檢修隊伍。例如發電廠的檢修分為機、爐、電、熱、化、及其它相應的各種特殊工種(焊、泥、木、架子、起重)等樣樣俱全,這樣一個龐大的檢修隊伍一方面加重了電廠的負擔,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巨大的浪費(按大修配備檢修人員,平時這些人大都閑著).所以分散組織的維修模式導致企業維修人員多,成本高而且維修效率低下,這顯然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企業的要求。
現在很多企業針對分散組織的維修缺陷,已經建立了集中維修的組織方式,并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但集中使用力量維修使得維修和生產結合較差,且二者協調困難。大多數企業由于管理慣性,所以還不能很快適應集中維修模式。如果企業冒然實施集中維修則會事與愿違。
筆者認為維修集中管理模式是企業檢修的未來發展趨勢,但現在還不能立刻普及,需要在分散組織與集中組織間有一個平穩的過渡。這樣做的好處首先可以改進現在檢修組織方式的缺陷,而且也為將來在企業實行集中維修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混合組織維修方式也就是大多數企業比較現實的選擇。
混合組織維修方式既有集中又有分散二種形式的優點。設備大修時由企業集中安排,設備的日常維護和小修工作則由生產車間的維修組織負責進行。企業由于生產流程與特點不同可根據實際情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原則進行。
我國有多數企業繼承群眾參加管理的優良傳統,參照日本TPM經驗,在基層建立了生產操作工人參加的PM小組。隨著企業內部承包制的發展,企業可以成立包機制,把與設備運行有關的工人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企業生產的基層組織和內部相對獨立的核算單位。所以在推行混合組織維修模式時,可以把包機制,群眾參與等一切有利于生產的方法揉和在一起使用。
四、建立設備維修經濟評價體系
傳統計劃體制下的檢修活動評價側重于質量(設備評級),工期考核。對檢修的成本,經濟效益的綜合評估卻很少涉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則要求企業自負盈虧,追求成本最小化。所以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必須要考核檢修項目的經濟指標。在有限的資金約束下,優先考慮收益/費用值大的項目。如果一次設備的大修費用超過同種設備的重置成本,這樣的大修是不合理的。設備的重置成本是設備維修的最低經濟界限。符和這個條件是必要的但還不充分。充分條件是在任何情況下,設備大修后單位產品成本都不超過相同新設備生產的單位產品成本。
根據上述二個基本條件可采用費用有界法對大修進行經濟評價。此法是將設備的大修費用與新設備的修正價值和殘值回收等加以比價,其計算模型是:R≤Knαβ+(K-SV) 式中:R是設備大修允許費用;Kn 為設備新價值; α為設備大修周期縮短系數;β為生產率修正系數;K舊設備凈值; SV為設備的回收殘值。
若考慮新,舊設備的使用差額,則大修的允許費用界限是R≤Knαβ+(K-SV)-ΔCTa
式中ΔC為每年維修費用和使用新設備時的差額。如果用先進的設備和大修后的舊設備比較,那么大修允許費用界限為R≤K'nαβ+(K-SV)-(ΔF-ΔCa)式中K'n是先進新設備價格;ΔF為新設備帶來固定成本增加每年的費用;ΔCa為使用新設備帶來每年產品成本減低的數值??傊笮揞A算費用應小于大修允許費用界限,這樣才能滿足設備維修經濟合理性。
五、建立市場型備品備件管理模式
企業生產系統復雜,設備種類成千上萬,需要儲備的備品備件品種繁多,占用的流動資金較大。例如目前2×300MW機組的電廠最高的達到一億多元,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增加了運營成本。所以企業要使儲存的品種和數量適宜,減少庫存,消除備品備件短缺現象,有必要改變現有的樣樣周全的備件儲備管理模式,改過去各專業自儲備備件為企業內部統一儲備備品備件辦法;同類型設備的分工儲備;部分備件適當地由供應商和企業考慮,并建立運行設備的備件標準化管理。對庫存水平,使用周轉率,滯銷品,庫存過剩品進行檢測和分析來調整庫存,減少流動資金的積壓,從而降低成本。
六、開展全面質量管理
傳統體制下檢修“三級驗收”制度重點突出在驗收這個環節上,是一種靜態的行為即只重視結果,對驗收不合格如何返工,返工責任的劃分,檢修的過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程式化的管理模式,它的精髓是人和技術的有機結合,發揮潛力,達到優化,它的三要素即以客戶為中心,員工參與,程序改進。市場經濟要求企業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優質的服務。企業須根據用戶的要求開展檢修工作,并對檢修的程序加以設計和改進。以標準化的檢修工藝,檢修工時,人工工時定額,器材消耗為基礎,用合同的形式來明確檢修和運行雙方的質量責任和經濟責任,全面控制檢修項目、工期、質量、檢修費用。
參考文獻:
[1]肖榮強樊玉玲:談大型火電企業的設備優化檢修[J]. 機電信息,2004(13):24-26.
[2]毛以勤:依靠科學管理開展變電狀態檢修[J]. 供用電,2001(6)26-27.
[3]朱維政:淺談變電設備檢修制度[J].電力安全技術,2000(6)46-47.
[4]陳鵬:發電企業狀態檢修探索[J].首屆江蘇省電機工程膏年科技論壇論文集,2002(8):250-251.
[5]郭伯宙:變電設備狀態檢修模式初探[J].電力安全技術,1999(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