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美術是一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美術形態,我們應對它的發生發展及存在進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對它進行必要的保護,使它能夠得以繼續生存、發展、光大。本文試從民間美術的起源與發展入手,探討了我國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論述了其發展的現狀,并指明了其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民間美術;起源;傳承方式;發展
民間美術是相對于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學院派美術等形式而言,它直接來源于人民大眾。因千百年來形成的尊卑陋見,民間美術一直被視為粗俗低賤的一種形式,致使民間美術的發展受到損害,許多優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民間美術被視為落后的手工業而遭到拋棄。一些古老的美術產品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淘汰,瀕臨失傳的邊緣。其實民間美術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遠遠超越了民間美術本身,具有極為豐富的美學、歷史和人類文化等內涵,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寶貴的結晶,也應該是中國美術范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民間美術的起源
民間美術與原始社會的美術,它們在發生、發展以及范圍、特點、規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種相似性。民間美術與原始美術一樣具有實用與審美共存的性質。不少民間美術還殘留著原始美術的痕跡,今天我們看到的民間剪紙、刺繡、年畫、瓷器中就保留著很多原始的遺留痕跡,如古代陶器上帶有巫術色彩的圖騰符號。民間美術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勞動與生活實踐,原始人在制造勞動工具的過程中,發現勻稱、光潔、鋒利的工具用起來既方便又順手,因此各種工具的制作都按著這種標準發展,這種對實用性的追求逐漸演變成對視覺愉悅感的追求,并在實用造物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審美,使之既能滿足實用的需要,又能滿足審美的需求。比如說,新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發明了鉆孔技術,他們用貝殼和獸骨制作項鏈來裝飾自己,吸引異性。再比如說仰韶文化所遺存的帶有各種紋飾圖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視覺上的對稱感與韻律感。石器、項鏈、陶器這些藝術作品都是民間美術的最初形態,它以其稚拙、儉樸的形式為后來各類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細化,民間美術的分類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細致多樣了。從殷商到近代,民間美術都出現了興旺的發展狀態,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編、竹刻、草編、蠟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紙、年畫、風箏、藍印花布、繡帳簾、肚兜,挑花頭巾、皮影等,這些作品都是基于實用目的而創作的,但同時又融入了審美性,在幾千年的古代文明歷史發展中顯示了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是我國民族藝術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
1.言傳身教
民間美術是一種帶有原發性的美術形式,它在傳承的過程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自誕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們生活之中。“言傳身教”是民間美術傳承中最普遍的一種方法,它主要體現在以家庭為中心的技藝傳承環境中,是師徒、父子關系直接傳授的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民眾,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或進行技藝交流,它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技術傳授給下一代。口頭語言不需雕飾,自然隨性,因此能更生動直觀的傳授技藝。在這言傳的過程中民間藝人們創作了一些便于記憶的口訣,可以讓被傳播者比較方便記憶起創作的規律,如惠山泥人的創作口訣,就要求泥人造型“先開相、后裝花,描金帶彩在后頭”;民間皮影口訣中則要求創作:“若要娃娃惡,鼻子挨眼窩”、“文人一根釘武人一張弓”等等。在民間的師徒傳承中“身教”的情況可能比“言傳”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藝傳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們不能準確的表達出其技術精要的情況下,多以實際操作來教授徒弟,徒弟觀察師傅技藝的“身教”就成為民間美術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2.文字、圖譜記載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現為民間美術的傳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礎,出現了借助文字傳承的方式,大大擴展了其傳承的范圍,出現了一些記載民間手工藝的理論專著和民間創作者所作的藝譜,如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唐代《工藝之法》、《初學記》、明代《天工開物》、東漢《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傳的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譜子的形式傳承的,如畫譜、剪花樣譜、影戲譜、年畫版樣等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體的創作總結,有的是名藝人親手繪制的,有的則是借鑒其它藝術形式而從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來的。雖然其來源不一,但大都是經過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積月累而逐漸完善或再創作而形成的摹本,這種傳承形式不僅有利于民間美術普及和發展,也有利于民間藝人的技藝交流。
3.民間藝術品傳承
民間藝術品傳承和圖譜傳承一樣屬于以“物”為媒介進行的傳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創作者內部的傳承,而是通過這些藝術品的購買者而將民間美術的技藝帶到四面八方。這種因商品買賣而形成的傳承方式,使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更加方便,傳播的區域也更廣更遠。
三、民間美術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前所未有地飛速發展,在國際上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上對世界也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短暫的30多年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工業、農業、交通、環境等各個方面都以開放的姿態迎接著未來。作為民間美術發源和產出的民族和民間地區同樣承受著外來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和影響。思想觀念、審美意識、生產方式、物質生活等都在發生著變化。工業革命的到來敲響了小農經濟的喪鐘,西方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思潮所帶來的審美價值也將民間美術擠到了審美趣味最邊緣,時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給世人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東西:五顏六色,光怪陸離,而民間美術那些泥、布、紙、木、竹、棉等粗劣材質所映射的品質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現今,人們對民間美術的關注與偏愛更多的是一種獵奇式的懷舊情結。最可怕的是民間藝人在人們的淡漠中陸續謝世,后繼的女兒、媳婦、姑娘們也因20多年發展帶來的審美觀,尤其是價值觀的改變,而對民間手藝不屑一顧,就是在世的藝人也因經濟等原因被迫改變自己創作力的原汁原味。毫無疑問,民間美術的岌岌可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挽救民間美術,中國民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間美術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據了解郯城縣有些部門就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對本縣的民間美術品,如港上鎮的木鏇玩具、勝利鄉的木版年畫和碼頭鎮的掛門箋子等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出書、舉辦展覽,傳授操作工藝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護工作,這些工作對民間美術的保護與振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民間美術發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藝術都屬于世界藝術范疇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藝術特色,才能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傳統手工藝與工業社會對立的今天,我們既不能放棄民間藝術形式,也不能違背社會規律,試圖以民間美術來代替大工業時代的產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站在現代文化的角度對民間美術作更深入的研究,尋找工業文明與民間美術之間的互補點,我認為,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趨向有三個:
1.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提高民間美術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學高度發展的科技時代、信息化時代,人的自然觀、價值觀、審美觀都發生了變化,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在這巨大的沖擊浪潮中,民間美術同樣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但這并不表明民間美術就會被現代藝術所取代。民間美術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毀滅的。從保護角度出發,我們收集、整理、宣傳民間美術作品,將其納入相應的研究范疇,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雖然有些不同,但他們在追求單純、簡潔的手法以及表現真誠情感方面卻有極為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之處為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鋪平了道路。當今時代,許多成功的設計,包括一些被國際設計界認可的、代表中國風格的佳作,它們成功的原因,都與立足本土,吸收中國傳統美術和民間美術的營養分不開。就拿圖形標志來說,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用了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特有的“喜相逢”的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而且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征,深受觀眾的歡迎。反之,我們相信民間美術如與現代藝術相融合,一定能讓這些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近來郯城縣港上鎮的木鏇玩具就是一個成功與現代藝術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設計人員把現代藝術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鏇制品上,設計出既新穎、時尚又能保持傳統風格的適應旅游市場的產品,使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2.適當改進經營模式,擴大產量,促使民間美術品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
在當今經濟大潮中,民間美術既不能喪失民間美術的原真品味,又要適應現代人文化消費心理的變化;既要接續民間工藝代代相承的圖文記憶和制作技藝,又要將民間美術轉化為可以形成較大產量的生產能力,真正促使民間美術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形成有效的銷售能力。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我的見解之一: 適應市場情況改變經營模式。1.公司與農戶結合。以公司為龍頭,集設計、生產、收購、銷售于一體,實行訂單作業,農戶加工,批量生產。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產銷一體化發展的格局。這種方式的好處:一是可以擴大產量形成規模化產業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間藝術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間美術工藝不致失傳,四是可以幫助民間藝人提高制作工藝。2.建立文化生態村。由鄉政府出頭,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幫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態村,如剪紙創作村、香包刺繡村、皮影制作村、秦腔頭帽村。3.會展團隊模式。由市縣政府文化部門牽頭,組織參加國內各大城市或是港、澳、臺舉辦的各種藝術博覽會,擴大宣傳,擴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團公司鄉鎮村企業參與的 團隊協作力量,發揮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與教育相結合,開辦民間美術研究專業,促進經濟發展
民間美術要改變目前的狀況使其真正地“活”起來,學校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通過這種教育途徑,充分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以此來影響文化進程與經濟的發展。具有優勢的教育環境主要指經濟較發達和民族民間美術濃厚的地區。民間美術的發展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總體上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縣域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往往對藝術影響的程度也較高,因此也比較重視文化藝術的建設與進程。而民間美術對地方社會經濟的促進又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搶救保護民間美術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合理開發利用它們的潛在價值,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在較發達的經濟地區利用民族民間美術滲透到美術教育中已成為可能。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不能脫離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別是本土文化。民間美術濃厚的地區,人們能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認識到其存在的價值,不會因為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會極端排斥民間美術。如北京石景山地區就是一個民間美術極為濃厚的地區,中國民協為了更好的保護民間美術,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就在此創辦了“中國民間藝術傳承基地”。中國民協之所以這樣做,正是以學校的形式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民間美術。中國民協秘書長劉春香在一次授牌儀式上曾說:“在進行民族文化建設的今天,民間文藝要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社區”。把民族民間美術融合到學校美術教育中無疑是一個落腳點,特別是在大學的文化情境中,通過組織民間藝術家、專業教師傳授知識與技藝,使民間美術的技藝與民間美術的精神得到傳承與延續,實現民間美術的再創新。這種新的融合不僅為民間美術提供了新內容,同時也給民間美術提供了新的形式。應該看到,當主體對象發生根本性改變,通過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間美術,必將會產生新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蔣君蘭:淺談民間美術的變化趨勢[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04期.
[2]周賀:民間美術與現代美術[J].東方藝術;2005年19期; 108.
[3]靳之林:論中國民間美術[J].美術研究; 2003年03期.
[4]王冠英:《中國古代民間工藝》[M].商務印書館,1997年.
[5]方湘俠:《民間美術》[M].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
[6]羅江峰:美術教育——發展民族民間美術的通道 [J];藝術教育; 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