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步伐隨之加快,國內金融業正逐步與國際接軌。在與國際金融接軌并融入其中的進程中,來自外資銀行的競爭給國內商業銀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國內商業銀行在急需加大改革與創新力度,吸收國外先進的金融創新成果。本文利用乘數效應研究了商業銀行實施資產證券化對資本充足率和收益的影響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資產負債表;乘數效應;資本充足率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業正逐步與國際金融接軌。在與國際金融接軌并融入國際金融的進程中,來自外資銀行的競爭將給國內商業銀行帶來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國內商業銀行在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國內銀行業急需加大金融改革與創新力度,吸收國外先進的金融思想和金融創新成果,獲得與外資金融機構對等的競爭條件。
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技術,資產證券化自出現以后,就得到了迅猛發展。國際經驗表明,資產證券化不僅能為商業銀行帶來收益,也會極大地促進資本市場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資產證券化有助于化解大量不良資產、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分散金融風險、提高資本充足率以及經營績效,符合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需要,因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資產證券化的乘數效應分析
在研究資產證券化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時,必須引入一個重要的概念即資產證券化的乘數效應。如果證券化后的產品是作為真實銷售出去的,證券化資產將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移出,而募集到的資金將以現金的形式出現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負債方則不產生任何變化。假設證券化的過程不產生任何資本利得(Capital Gain)或者資本損失(Capital Loss),也就是不考慮資產的銷售收入、交易成本和相關費用,那么資產證券化的實質就是證券化的資產轉化為現金。
事實上,銀行資產證券化是存在交易成本和相關費用的,故證券化所募集到的資金必須充分利用,一般而言,利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投資于資本市場或貨幣市場,如購買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二是繼續貸款,貸款之后的金融債權再證券化,再證券化之后所產生的現金再貸款……如此循環,銀行資金便有了乘數效應,服務手續費在乘數效應之下,也會大于存貸款利差收益。因此,在不增加風險的情形下,銀行通過成功的資產證券化可以創造高于存貸款利差的收益。
假設銀行的所有貸款為L,但證券化比率不可能為100%,若證券化比率為R,則0 二、資產證券化乘數效應帶來的效果及結論 根據上述研究顯示,銀行實施資產證券化并不會增加風險性資產。銀行經營策略必須考慮政府相關的金融監管措施,特別是資本充足率規定。如果風險性資產產生變化,自有資本也要相對增加。但是在實施資產證券化之后,由于風險性資產并沒有發生變化,自有資本也不用因為實施資產證券化而增加。 在目前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信用等級較低,進行國際融資的成本較高的情況下,通過資產證券化,可發行比商業銀行更高信用等級的證券,降低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另外,銀行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持對地區和行業的相對優勢,維護客戶群體,保持或擴展其他業務,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資本和人力設備資源,擴大所服務的貸款量,增加取得服務費收入,實現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于鳳坤: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張超英 翟祥輝:資產證券化——原理 實務 實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沈沛:資產證券化研究[M].海南:海天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