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為學生的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給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的同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也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危害。
經學校政教處調查,筆者所在的職業學校2007年全校學生中約有15%的學生曾經去過網吧,其中約5%的學生上網成癮。成癮的學生無限制地泡在網吧,甚至長時間逃課、玩網絡游戲,或上網聊天,不僅荒廢學業,還損害身心健康。甚至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通過網絡傳播,腐蝕了學生心靈,使學生行為失范,出現道德危機,頻繁出現打架斗毆、偷竊等不良行為。在貧困的農村,有些“網迷”學生因無錢上網而實施盜竊或搶劫的案例頻頻發生。這些現象一再警示,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網迷”問題不能掉以輕心。如何充分發揮網絡的良性教育功能,在滿足學生心理和精神發展需求的同時,使他們的身心獲得健康發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農村職業學校學生“網迷”問題的原因
職業學校學生沉溺于上網而不能自拔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鑒別力不強、自制力差、學習壓力小、厭學情緒重、人際關系不好等原因,也有來自于教師和學校多方面因素。學校要解決學生“網迷”問題,則首先要找出學校網絡教育中欠缺之處。
1 學生方面
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好奇階段,在學校不能及時向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情況下,學生對許多問題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便轉向網絡尋找想要的答案,在瀏覽網頁時易受不良內容的影響。客觀上,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差,而現在就業形勢緊張,學習無用的思想在農村流行,學生厭學情緒重;再加上農村經濟條件落后,學生娛樂活動單一。因而農村職業學校學生當中,上網是為了學習者只占極少數,多數人是被網絡游戲、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絡色情電影等內容所吸引,甚至上網成癮不能自拔。
2 教師方面
不少農村教師家中無電腦,學校配置電腦數量也有限,教師對網絡游戲、網絡聊天感受不多,了解甚少,與學生交流及相應教導基本上只停留在“隔靴搔癢”的層面,以致雙方都有“對牛彈琴”的感受。并且,由于技術水平所限,多數農村教師對網絡良性功能開發較少,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提供給學生網絡技能展現的舞臺,愛好電腦的學生注意力容易被網絡內容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客觀上,職業學校學生有不少行為習慣存在偏差,而有些班主任與“網迷”學生溝通少,交流缺乏平等性;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只是一味地干涉禁止,對教育方法缺乏探索,對“網迷”學生的心理變化也往往關注不夠,對班上學生上網具體情況沒有深入分析,對上網問題不能客觀評價,甚至冷落、歧視“網迷”學生,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感情上疏遠老師,愈加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
3 學校方面
農村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一般較晚,并且網絡文明教育的意識往往不強,學校對學生上網道德操守要求和指導不夠,對“網迷”學生教育不及時,拖拖拉拉,甚至放任自由。有些學校沒有營造溫馨和諧的交流環境,師生間、同學間缺乏真誠親密的交往,甚至不斷發生各種沖突,中學生害怕現實里這種不能滿足其交往需要的交流,于是轉向網絡進行傾訴,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尋找精神寄托,緩解自己心理壓力,從而出現許多中學生沉淀于網絡聊天、網絡交友之中。
二、解決“網迷”問題的對策
為解決學生“網迷”問題,筆者建議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大力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引導
農村職業學校學生(除參加高考學生外)無升學壓力,大多數學生文化基礎差,厭學情緒重,其中多數學生上網只是聊天或玩游戲,真正用于學習的學生是少之又少。對這些學生進行學習重用性的教育尤其重要,讓他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學習,引導他們把課外時間大部分用于學知識、長技能,以提高自身素質。
更為直接的是,網絡已經是新時代中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網絡的遠程教育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益處,所以要及時教給學生如何利用網絡查閱知識的技術,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本校一位語文教師在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篇課文之前,指導學生上網查閱《水滸傳》及作者施耐庵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作者和課文背景有了全面認識,為學習這篇課文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基礎。而對那些要參加高考的學生,教學中各科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從各類教育網站中獲取相關學習資訊,如語數外復習題庫、理化解題方法、專業課復習指導、高考作文評析等。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們利用網絡了解最新的教育動態,從網上查詢與教育相關的新聞,以此來調整復習重點,適應高考新舉措,讓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
在對學生引導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作教育調整。記得2008年上半年,筆者發現班上有一位姓羅的學生通宵去上網,但并沒有立即對這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而是先將這位學生叫到辦公室,耐心談話,了解這位學生喜歡上網原因。當掌握了這位學生父母離異,自己與父親生活,性格孤癖、厭學情緒重、只喜歡上網聊天交友的情況后,筆者上網查閱大量學生沉溺于網絡聊天、網絡交友而帶來危害的例子,對這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還將這位學生帶入電腦室,將網絡打開,讓學生認識網絡的良性功能,正視網絡中不良信息及娛樂。在教育中讓羅同學認識到了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班級組織的活動中讓這位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改善其人際關系,還動員班上學生多與他交往。經過筆者一段時間的努力,該學生遠離了網吧,學習上進步很大,人也活潑多了。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用感情去感化學生,積極探索適當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從網絡文化的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中來。
2 積極培養適應網絡時代要求的教師
農村職業學校應該對農村教師進行現代遠程教育培訓,讓教師熟悉掌握計算機操作,會使用各種教學軟件,能利用網絡設計各種教學課件,并利用網絡遠程教育引導學生善于在網上學習。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努力形成網絡技術教育的優勢和特色。筆者所在的學校中,現在已有一些教師積極利用網絡資源為教學服務,他們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甚至有些熟悉計算機的教師利用網絡還編制了一些教學課件,把教學課件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改進了傳統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聲、像、文字一體的教學環境,優化了課堂教學,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人為本永遠是做好工作的核心。學校要教育教師平時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一旦發現學生沉溺于網絡,要及時說服教育,真誠關愛,不能歧視和冷落“網迷”學生。教師要深入“網迷”學生當中主動和他們接觸、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用真情和愛敲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危害性,從而知錯就改,正確地面對和利用網絡。
作為班主任老師,更有責任引導學生熟悉網絡,樹立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學生如果在網上發現威脅性的信息,要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上網時不要泄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地址、電話號碼、學校名稱、密碼等:教育學生不要隨便與網友會面;教會學生識別網絡黃毒和網絡陷井,并學會區分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教育學生不要隨便下載陌生軟件,不要瀏覽色情網站等。這些網絡安全教育,能夠使學生最大程度上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根據班上一些學生喜歡網絡交往的特點,班主任對這些學生可以不采用面談、筆談、電話交談的傳統思想教育方式,而是充分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導。師生間經常通過E—mail或登錄QQ聊天,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走出困惑。筆者所在的學校里,一位姓楊的班主任老師把自己的QQ號碼公布給本班學生后,發現利用網絡與學生溝通變得容易多了,對本班學生存在的問題能及時了解并加以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也順利多了。
3 用心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各方面技能的舞臺,拓展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學校可以發動學生利用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勢開展各種有關網絡活動。如開展個人網頁設計大賽,進行網絡文明征文,進行網上生日、節日賀卡設計,開設班級博客,創辦學校網絡報,舉辦網上知識競賽,組織網上辨論會……當學生們熱衷于各種網頁制作軟件的學習和各種網上活動,自己親自體驗了做版主的感覺,在提高了他們運用網絡技能的同時,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也有利于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合作、創新的健康趣味。筆者所在學校中,有一位計算機教師在班上同學過生日之前,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展開生日賀卡設計活動并進行評選,選出了其中動畫音樂設計最優秀的作品,在同學過生日當天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這樣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網絡技能和興趣,又改變了以往過生日的傳統方式,成了很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針對網絡成癮的學生,學校要為他們創造一個理解的氛圍,讓這一部分學生重新找到自我,引導他們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有條件的學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詢室和網絡輔導員制度,向學生及時提供各種敏感問題的心理咨詢服務尤其是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平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對許多問題的好奇心能得到滿足,減少學生在瀏覽網頁時受到不良內容影響的可能性。筆者所在學校自從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后,學生思想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違紀現象明顯減少。針對現在學生思想問題多的情況,各個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而有條件的學校建立網絡輔導員制度之后,加強網絡輔導員各方面能力培養和提高尤為重要。尤其是網絡運用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要深入“網迷”學生當中了解他們思想動態、行為傾向,把握和引導網絡主流意識,及時解決運用網絡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學生迷戀網絡的具體情況,學校要開展網絡教育專題講座:在班內經常組織有關以糾正網絡道德偏差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課中多給學生講述發生在中學生當中因迷戀網絡而帶來危害的例子,使學生對網絡有客觀認識。要在班上開展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活動,通過認真學習和領會《公約》中的具體條文,培養學生良好網絡道德意識和良好上網習慣,引導學生文明上網。
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建設一批非營業性的因特網上網服務場所,為學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綠色網上空間。但學校要加強對校園網站的管理,在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規范上網內容,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
另外,校園內應該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學生的心思重新吸引到校園中的現實活動中來。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如知識競賽、各類球賽,以及文藝活動等),設法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對于克服網癮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體會與他人交往的樂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改變學生對網絡的迷戀心理,使“網迷”學生重新回到美好校園中來。近幾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有興趣的學生進行籃球訓練、舞蹈排練、計算機操作和工藝品加工(如木雕、刺繡、雕塑等)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
再有,學校可以定期利用休息日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野外活動(如爬山、野炊、游覽勝地等),增進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交流。融身于大自然,使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放松和陶冶,有助于改變他們心理上對網絡的迷戀,引導他們從虛擬的世界回到有意義的現實生活中來!
總之,學校、教師要勇于探索,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良性功能,盡最大努力減少甚至避免網絡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網絡時代要求教師在做學生工作時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注重方式方法的不斷創新,以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網絡教育作用,使學生獲得正面影響。當然,幫助“網迷”學生走出“網絡迷谷”的問題,只依靠學校內部的教育很難完全奏效,還需要政府部門依法規范網絡市場,給學生營造一個文明的網絡環境;社會對“網迷”學生也要多給予關心和幫助。只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使“網迷”學生逐漸走出“網絡迷谷”,合理、正確地運用網絡,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