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自殺、意外傷害等原因,正值豆蔻年華的生命過早逝去的現象頻頻發生,令人萬分惋惜。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就如何加強校園安全工作,織起一張細密牢固的生命“防護網”,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構網—— 領導重視,精心籌劃
生命最為可貴,安全重于泰山,構建生命“防護網”是學校工作的頭等大事。學校需要針對性地改善辦學條件,排查和消除校園安全隱患;加強德育處、保衛處、衛生室、團委、心理咨詢室、食堂等部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并完善安全制度,強化崗位職責;優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等職務;培養教職員工全員育人的思想和安全意識。除此之外,學校還要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減輕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思想負擔,讓他們能以陽光的心態教書育人和學習成長,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安全與生命教育的實施。這些措施會為生命“防護網”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二、織網—— 師生參與,共同構建
生命“防護網”的構建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加強責任心,做學生安全的守護者,譬如及時反映學校存在的安全隱患,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等。“身教重于言教”,每一位教師還要從我做起,做安全與生命教育的示范者。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有著直接的接觸,既是安全與生命教育的實施者,也是校園意外傷害事故和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發現者和解決者。生命“防護網”的構建還要完善班委會、團委會、學生會的建設,班級設立安全委員和心理委員,充分發動學生,開展安全和心理志愿者活動,促成和完善生命“防護網”的構建。
三、經線—— 挖掘教材,課堂滲透
各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安全教育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結合所學內容,深入挖掘教材,滲透防火、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運動傷害、安全用藥、疾病預防、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各門課程還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如生物課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幫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政治課使學生感悟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學科課堂滲透對學生進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意義和質量等方面的教育,能夠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和對生活的創造熱情。
四、緯線—— 專題宣傳,課外實踐
在學科課堂滲透以外,學校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校報、櫥窗等宣傳陣地,運用包括講座、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對學生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網絡危害、毒品和艾滋病預防教育等專題教育;還要充分利用班會、校會、節假日、團隊活動、紀念日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安全與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珍愛之情,增強學生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五、網眼——疏密有致,恰到好處
學校如果忽視安全與生命教育和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導致“網眼”過疏,就會留下安全隱患。“網眼”過密,也會產生負作用。有的學校出于安全顧慮,對課外活動唯恐避之不及,使學生失去了通過課外活動接觸自然、認識社會的機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日后的“風吹雨打”。“網眼”過密會還會導致對學生賞識過多,使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懲罰教育缺失。“有小病者就鮮有大病”,學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往往一些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卻特別差,有時僅僅因為家長、老師的一句批評,就會選擇輕生。同樣,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缺少懲戒會導致犯錯誤的學生得不到相應的懲罰,意識不到要為自己錯誤的言行承擔責任。現在一些校園傷害事件的發生,究其原因,與長期以來學校缺乏懲戒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六、布網—— 嚴防死守,虛實結合
學校安全工作具有細微性、廣泛性和潛在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始終繃緊安全這根弦,絲毫不能放松。曾有一次,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運動會入場式彩排和項目訓練時,忽視了安全管理。恰巧一名男生投擲標槍失手,標槍竟向彩排隊伍襲來,萬幸的是標槍沒有扎傷人。事發多年,我對此事仍心有余悸。除了常規管理這張“有形的網”以外,校園安全還需布下一張“無形的網”。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由于學習壓力、早戀困擾、人際關系、社會不良影響等原因,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愈來愈多。例如2008年秋季開學伊始,某市一地就曾經有四位學生自殺,引起社會的極大震撼。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安全與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珍愛生命、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心理疏導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學生及時宣泄心理壓力,減少悲劇的發生。
七、暖網—— 溫馨教室、和諧校園
一些學生對學校內的學習和生活表現出強烈的厭煩心理和逆反心理,總想掙脫學校的“束縛”,從而出現了逃學、網戀、進入未成年人不該去的場所等種種不良行為。這必然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給學生的人身安全帶來隱患。學生“破網而出”,固然有家庭、社會和青春期學生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這些孩子認為學校沒有溫馨和快樂,不值得留戀,于是選擇了出走。因此要把學生留在“防護網”內,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尊重學生人格,熟知學生心理,諒解學生的難處,紓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切忌急功近利和體罰、變相體罰學生。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營造一個師生和諧、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溫馨與快樂,從而減少社會惡習和不良風氣對學生的侵蝕和學
生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八、驗網—— 模擬演練,檢驗效果
生命防護網的構建,不僅要做好各項安全工作預案,還要積極開展應急演習,教會師生遇到地震、火災、食物中毒、意外傷害、停電等突發事件時如何進行疏散和急救處理。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許多學校平時缺乏緊急撤離演習方面的訓練,地震來臨時沒有及時疏散,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年來堅持進行緊急撤離演習的四川省安縣桑棗中學,兩千三百多名師生,撤退僅用了1分36秒,全校師生在大地震中安然無恙。學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愛國衛生月、11·9消防日等時機開展突發事件的疏散和急救處理演習,檢驗生命“防護網”的效果,增強突發事件出現時的應對能力。
九、聯網—— 家校互動,聯系社會
構建生命“防護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要做到定期家校聯系,溝通情況,轉變家長觀念,讓家長與學校共同擔負起學生安全教育的重任。2008年8月,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發起的《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大型公益行動正式啟動,教育部、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國家減災委員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都對本次行動給予了支持,充分表明了全社會對學生生命與安全教育的重視。學校要積極與當地機關工委、團委、新聞媒體、公安、消防、交通、社區、衛生、地震等部門進行“聯網”,主動尋求社會對生命與安全教育的支持,聯成一張由社會、家庭、學校結合得更為廣泛、更加有效的生命“防護網”。
總之,通過以上途徑,學校將會織起一張安全可靠、覆蓋全體學生的生命“防護網”,促進學生健康、安全地成長,減少乃至杜絕學生傷亡悲劇的發生,使生命之花燦爛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