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大學教授經濟寬裕,整個教授群體的社會地位很高。在當時人們的印象中,大學教授多半格物窮理,潛心學問,少問世事,尤其是理工類教授,更是專注于高深的專門之學,與現實生活保持一定距離。事實上,許多教授在孜孜于各自學問的同時,也非常關注社會和國計民生。清華大學機械系莊前鼎教授的作為可以為證。
上世紀30年代,莊前鼎所從事的多屬尖端科學研究,如參與試制教練機,建造當時國內最為先進的5英尺與15英尺航空風洞,等等。學生們對他的評價是,“莊前鼎莊先生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沒有染上一些社會的惡習,對于各方面始終是一樣的誠懇,再也沒有絲毫的虛偽?!钡@樣一位為學純粹、為人誠懇的學者并沒有失去對社會民眾的關心。
在當時的社會,黃包車是城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行業,從業人數在數十萬以上。人力車最初出現在日本東京,相傳由一美國傳教士Coble發明。1886年(光緒12年)傳入中國,最初出現在天津、北京,后來普遍于國內各都市。因為人力車是從日本傳入中國,所以當時稱為東洋車。據言心哲1935年《南京市人力車夫生活的分析》,1935年,南京市有人力車9000余輛,從業人口大約15000以上。據上海社會局《上海市人力車夫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書》,1934年,上海有人力車24309輛,車夫人數在8萬以上,直接間接以人力車為生者更多,占上海人口重要部分。據趙英蘭編著《民國生活掠影》,1932年北京市商業性人力車達到39600輛。1934年,成都市登記過的人力車達8000多輛。這是在政府登記注冊的人力車,實際數目應該比這更多。由于人力車絕大多數屬于各個車行,每輛車有幾個人承包,互相輪換,所以以黃包車為謀生工具的人,也當不止此數。人力車夫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
人力車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非常艱辛。據言心哲的調查,南京人力車夫每日出車約7至10小時,有一部分人甚至達到20小時。上海社會調查局的調查表明:上海人力車夫每天上街拉車時間約為11小時,血汗所得,解決個人生計尚有困難,難以贍養家庭。著名作家老舍的《駱駝祥子》一書,真實而細致地反映了北京人力車夫的悲慘生活與命運。胡適曾描寫到:“我們坐在人力車上,眼看著那些圓頭方趾的同胞,努起筋肉,彎著背脊梁,留著血汗,替我們做牛馬,拖我們行遠登高,為的是要掙幾十個銅子去活命養家?!鼻迦A社會學系教授李景漢指出,人力車夫是除乞丐外最窮苦的人,對他們給予十分的同情。詠蓂在《成都市的人力車夫》社會調查報告中指出,人力車夫沒有社會地位,時刻蒙受坐車人的辱罵和毆打,人格不被社會承認。
目睹人力車夫的辛苦生活,很多人都不忍心乘坐。例如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著名建筑學家童寯等寧可步行,也不愿意乘坐人力車。但在另一方面,如果都不乘坐人力車,那么車夫就要失業,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因此,兩全之策只能是,對人力車進行技術改進,盡量減輕人力車夫的負擔和苦痛。正是基于一位知識分子的良知和社會正義感,莊前鼎教授與清華大學機械系另一位教授殷文友等,決定設計數種三輪腳踏黃包車,供獻于社會,以求“不特人力車夫壽命,可以延長,抑且得以增進社會人道主義乎?!?/p>
當時莊前鼎與殷文友等教授從幾個方面對人力車進行改進,設計、試制了四種減輕車夫工作強度的車式。第一種由三輪腳踏送貨車改制而成,客人坐在前面,駕駛者并主動輪居后。缺陷是冬季車蓬阻礙駕駛者視線。第二種客人坐左邊,駕駛者居右邊上角。主動輪在右邊之上角,支輪距前輪之中心線約長一尺,以防車身傾覆??妥?,放一從輪,可以隨前輪轉動。第三種駕駛者坐前面,客人坐后面。前輪由明輪翼經過一活輪駕駛而成為主動輪。第四種利用人力車與自行車,裝配而成。自行車居前,人力車居后。因不用差動輪輪機,旋轉欠靈活。
新型人力車研制成功后,莊前鼎等人并不藏私,據以牟利,而是立刻公布于眾,“希望各大城市社會局,提倡制造試用。”并希望“限制不合人道之人力車”,期望在數年之內將費時費力的人力車盡數改造為三輪腳踏黃包車,惠及廣大車夫。此事在莊教授看來,乃是自己應做的職分之事,但對廣大車夫則是功德無量的善行。
改造人力車同時,莊前鼎教授莊前鼎也非常關心人民群眾的健康。1948年,莊前鼎教授休假赴美考察。鑒于我國人民常以大米為主食,為保全營養,他認為大米的加工方法極有待改進。在美期間,他經過數月的專心研究,提出一種“健康米”的制造加工方法。莊前鼎曾用英文寫出《健康米》(Enriched Rise or Converted Rise)文稿,準備日后宣傳,呼吁政府大力投資建立“健康米”加工廠,以保持大米的營養成分,增進人民健康。他在文章中指明:稻谷有一層很松的外殼和三層很緊的內皮。這四層表皮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以及礦物質等。一般碾米廠把這四層表皮都給碾掉了,剩下只是含有大部分淀粉的潔白米粒,碾得越細,養分損失越大。“健康米”的制造法是:把稻谷洗凈后,放入一個真空容器內(抽出空氣),然后將熱水在極高壓力下擠入這些米粒的空隙中,于是維生素B因已溶解于水中,便都集中到米粒中去了。然后再用蒸汽使之凝定。待谷粒干燥后,碾去皮殼,便得到完全保持營養素的白米了。這是增進大米營養價值的簡便方法,對人類健康大有裨益。
莊前鼎還對農作物大豆(俗稱黃豆)很感興趣。他指出大豆是我國培植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無論就耕種面積和總產量而言,我國都占世界首位,在國際貿易上是換取外匯的重要農產品。它的經濟用途極廣,在工業各部門中得到廣泛利用,而它的營養價值也是異常豐富的,含有40%的蛋白質,30%的脂肪,以及維生素A、B、C、D和礦物質等,它所含蛋白質可與肉類、乳類、蛋類相比擬,但價錢則便宜得多,是一種理想的大眾食品。莊前鼎在教學行政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擠出時間在1964年國際勞動節前夕,撰寫《大豆的營養價值》一文初稿,為紀念清華校慶五十周年,為促進民族健康而作。莊前鼎關于“健康米”“大豆價值”的見解,對國計民生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西方文化中則習慣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諸如理性、自由、公平)的維護者;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則以“道”自守,以“道”批判現實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象,推動所任之“道”的充分實現,保持“道”的獨立性和自主的人格。從根本上,知識分子既是知識的創造者,也是道德的維護人。莊前鼎先生改良人力車、關心農作物改良,雖然還談不到“道”的形上追求,但誰能說,他對民生的情懷不是純正的“窮理揚道”的書生本色?反觀時下很多知識分子社會關懷的缺乏,甚或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我們該怎樣評估前輩學人發自內心的平民意識與社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