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對央企董事會的選聘要弱化行政色彩,其他部門要減少對國資委選聘工作不適當的干預,放眼全社會甚至海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聘。
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在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企業的董事長作為代理人直接對中央負責。因此,以董事長為首的董事會責任重大。
國資委要求董事長不能對企業的經營工作過多干預,但在央企中,董事長有時身兼公司法人的重要職責,必須要對公司的經營業績負責,必須要對經理層在董事會決議執行方面進行“過程監督”。董事會和經理層職權界定的不清晰,使得董事長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把握工作尺度,過多的干涉雖有越權之嫌,不提出意見又難以承擔巨大的責任,因此董事長之職往往擔承決策制定和執行的雙重職責,由此對董事長之職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企董事會試點改革已經有5年了,但是尋找合適的董事長和董事依然是國資委李榮融主任深感困惑的問題,其深層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從合格董事長的供求角度看,德才兼備的人選似有不足。在制度制衡不健全的情況下,董事長的德性顯得更為重要。1950-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現在董事長人選的主力,這一代人經歷了中國傳統文化遭受重創的過程,又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洗禮,在自身自律力度弱化的情況下,部分人才高不一定德行。從才的角度看。相當一部分在壟斷行業的有德行和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有無大型集團公司的經驗又值得懷疑,畢竟中國集團公司的發展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況且,我國董事人才市場建設的步伐較為緩慢,沒有專門的董事人才庫,客觀上也縮小了可供選任董事長人才的范圍。
其次,從選聘機制看,董事長人選是否實現了全社會海選,現實中這一點可能很難做到。因為央企多有行政級別,且大多處于壟斷行業,其董事長位高權重待遇又高,國資委愿不愿意、能不能甚至有無實質性權利廣攬天下英才以用之也值得懷疑。
綜上兩點可看出,選擇具有較高水準和決策能力、令人信服的人選擔任董事長一職并非易事。而目前試點企業的董事長多由內部董事擔任也說明了這一點。
目前我國企業的外部治理環境以及內部的監督機制均較為弱化,因此董事長與總經理應實現兩職分設,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找到合適的董事長人選,有幾點建議可以考慮:
首先,積極推進產權多元化。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權力制衡,例如完善獨立董事的選聘制度;在強調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分設的前提下,明確權限,防止董事會的“空殼化”;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確保獨立董事在公司重大投資、財產處置、對外擔保事項等問題上發揮作用;完善董事會下屬次級委員會建設,將董事長、董事會從瑣事中解放出來使之專注于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董事長會向股東大會報告董事會履行職責的情況、績效評價結果及其薪酬情況,并及時予以披露;在約束激勵結構的設計上,要加強考核,注意強化長期激勵的作用,等等。制度建設的完善使得約束董事長行為的他律因素超于自律因素,可使更多有才的人選成為備用人才。
其次,加快董事人才市場建設,實現董事人才職業化,儲備董事長后備人選。董事會應該扮演公司咨詢專家、戰略顧問、長期規劃者、投資者關系協調者及薪酬顧問的角色,需要董事會成員具備有關戰略、經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董事應該是職業化的專家。通過強化董事會成員培訓,提高董事履行職責的素質與能力。
第三,國資委對央企董事會的選聘要弱化行政色彩,其他部門要減少對國資委選聘工作不適當的干預,放眼全社會甚至海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董事長難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