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與網友交流中央企業(簡稱央企)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工作經驗時透露,試點中最感到苦惱的是難以找到合格的董事長。李榮融主任的感慨至少向外界傳達了這樣兩條信息:一是適合在央企擔任董事長職務的候選人數量有限;二是央企董事長一職非常重要,央企能否搞好、央企董事會試點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董事長。
首先,對于央企而言?!昂细瘛倍麻L人選數量不足并不奇怪。從需求看,2008年有30余家央企躋身世界500強,其中規模最小者中國鋁業集團年產值都已達到1857.9億美元,超出當年GDP排名第37位(2020億美元)以后國家的經濟規模。央企對董事長的要求。不應該比很多國家對其主管經濟領導人的要求低多少。從供給看,雖然30多年國企改革培養出一批優秀企業管理者,但受我國干部管理體制、法制環境、市場化程度等的限制,作為國有資產代理人的大型國企高層管理者還沒有超越職業經理人的束縛而躍升為善于經營國有資產的優秀企業家,韋爾奇和裴學德等傳奇式企業家誕生的條件在國資系統還不具備。供求嚴重失衡必然導致“一長”難求。
第二,作為企業法人代表,董事長對企業發展確實至關重要。但對于央企而言,董事長的重要性位列治理結構等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之下。央企董事長之所以變得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央企治理結構等制度層面改革遇到瓶頸,董事長被期望以其個人能力和品德解決上位改革措施不到位而產生的問題。
央企董事會試點實質是始于15年前的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延續和發展?,F代企業制度改革其實并不順利,尚有很多難點有待突破,其能否實現當初確定的改革目標也受到一些質疑。
質疑之一是國有企業的產權沒辦法清晰。雖然在國退民進之后剩余的國有資產劃歸國資委等部門管理并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權制度,從形式上做到了國企的產權明晰。但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產的代理人之一,其忠實于初始委托人的動力來源和違約責任并不明確,也缺乏制度保障,加之初始委托人發現權益受到侵害時無能為力。國有資產并沒有做到真正的產權清晰。
質疑之二是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有效運行的政治、法律基礎在國內不具備。所謂的現代企業制度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是西方政治、經濟、法律體制以及科技、社會意識形態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我國的政治、法律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都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即使在西方被證明具有一定效率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在中國特色體制環境下也難以有效運行(更何況此次金融危機還表明,西方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存在致命缺陷和弊端)。因此,央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財產制度,只能做到形似,難以實現神似。在不能從制度層面保證央企董事會試點給企業帶來高效率的條件下,只有寄希望于董事長。央企董事長難尋只是國企改革長期遺留下來的深層問題綜合表現,也有可能成為制約董事會試點成敗的首要因素。
筆者認為,不能將央企董事長的選拔置于治理結構建設之上。董事長的選拔和培養是個復雜和動態的過程,將希望完全寄托在董事長個人身上是極其危險的;同時,在當前體制環境下,央企治理結構改革與完善則是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不能照搬西方國家公司治理模式,要在創新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本土環境的企業治理模式。我們雖然不能妄斷未來央企董事長及董事的群體生態,但至少可以確認他們履職和央企治理結構有效運轉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國資及央企信息透明、一支優秀企業家和經理人隊伍、以國資系統內部(人才)競爭為主的激勵約束機制、政資分離、權利得到有效制衡的政治體制。
央企董事長之所以變得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央企治理結構等制度層面改革遇到瓶頸,董事長被期望以其個人能力和品德解決上位改革措施不到位而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