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臺州、溫州……
往年民營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主攜款逃跑只是個案,而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令人震驚的逃逸新聞一個接一個爆出。當在急速前進中突然崩盤成為中國企業的經典死亡方式之后,2008,這個宏觀經濟的入冬之年,“逃跑”成了浙江商界的新聞關鍵詞。
逃跑季
2008年7月17日,浙江義烏排名前五位的“浙江金烏集團”因巨額債務無法償清,被迫資產拍賣。負責人張政建以融資為名遠遁海外,遲遲未歸;
2008年10月7日,紹興“浙江江龍控股集團”破產倒閉。其董事長陶壽龍和妻子雙雙失蹤;
同樣在10月,浙江中港集團傳出老板丁慶平夫婦因拖欠2億元銀行債務而率領公司高管集體外逃;
……
當然,也有比逃跑更慘痛的悲劇。
2008年7月19日,一年前為朋友葉賢敏做擔保借款的朱吉光,從溫州永嘉縣出逃,在樂清市的一家小客棧里服毒結束了自己56歲的生命,也了斷了半年多的逃債生涯。此前他的云光公司扛著近千萬元的銀行貸款,騰不出一分錢來給朋友葉賢敏作的提保還債。多永擔保公司的討債人員輪著上門,對朱吉光“狂轟濫炸”,鐵鏈鎖門,紅漆潑門,朱吉光一家受盡摧殘。
除了見諸媒體的著名“逃跑”,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民營企業主為了躲避債務,而“主動失蹤”。
當地統計顯示,僅今年一季度,以五金制造業為主的臺州地區就發生涉及銀行融資的企業關停或企業主逃匿事件28起,危及銀行債權2.18億元。浙江、東莞等地區也頻頻爆出老板逃逸丑聞。
為什么要跑?
老板們為什么不申請破產保護,而選擇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的“下下策”呢?
在義烏,從事民間借貸的寄售行遍布大街小巷,一個縣級市就高達200多家;月利息更是從兩分利一路攀升至0.1元甚至0.15元……
浙江商人們曾經賴以發家的兩個金融工具——高利貸和擔保圈,在泛濫無度以后成了一枚集束定時炸彈。在這個以血緣、親緣和朋友圈為紐帶結成的融資擔保網絡中,無數企業的資金鏈環環相扣,一損俱損。
在2008年6月份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浙江省銀監局公布了浙江中小企業因借高利貸而倒下的“死亡名單”。在臺州市15例因經營失敗逃逸的企業案例中,多數企業涉及民間借貸。
同時,不斷爆發的借貸糾紛和暴力逼債,也把這些企業主們逼到了墻角。
張政建的員工回憶:“2008年5月12日晚上,張政建被幾個債主關在了酒店1010房間,跑不出去。張后來把房間里的電話扔到了樓下,被保安看見了,保安和員工一層一層查找,最后才解救了張。”
還有員工曾親眼目睹,張有一次在宴會廳用餐時被幾個債主用衣服把頭一蒙,然后塞進車里帶走。
在朱吉安的家鄉溫州永嘉縣,2008年前7個月,縣法院手里的民間借貸案件就多達394起,同比上升91.8%。一部分債主對簿公堂,一部分企業主不堪忍受暴力而又無力償還,只有落荒而逃。
被拋棄的破產保護
有專家指出,溫州企業主逃跑的根源在于企業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
但就在企業主大量出逃的前一年,2007年6月1日,《企業破產法》頒布,并明確規定:“企業法人因不能償清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可以依照本法重整。”
顯然,從法律上判斷,選擇破產或者重組不失為企業的一種更合理的雙重保護程序,既避免了債權人因債務人的逃跑而使借出去的錢全軍覆沒,也避免了債務人在法律上承擔無限責任的可能。企業如果真的陷入難以復活的境地,申請破產理應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一個清楚的事實是,無論是南望這樣2008年破產的大型企業,還是老板逃逸的江龍、中港這樣的中型企業,都無一例外地沾染了大量的高利貸資金,幾乎每家都在10億元以上。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不合法融資,注定老板沒法以合法的路徑退出場。
“我從來沒讀過破產法。破產了,資產就都沒有了。我不會選擇破產。”現代企業思想和法律意識的缺失,使不少浙江老板本能地對“破產”表現出莫名的抵觸。
從浙江的商業文化而言,浙商們雖然把公司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了,但是第一代企業家往往與企業的關聯度非常高,老板就是企業,父債子還,夫債妻還,血緣、宗族觀念之下,債權的邊界難以劃清,使有限責任企業也成為了無限責任企業,破產保護的理念難以植入這樣的商業文化之中。在企業出現大量虧空以后,企業主首先想到的是保住自己的一部分資產——把資產轉移到國外,不選擇破產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雙面膠
除了浙商自身的原因,破產保護的操作難度也是一道不低的坎。
破產保護分為企業主動申請以及債權人申請,而從企業主動申請破產保護到申請通過,用時一般為一年左右,最低不少于半年,但也有人三年都沒破產完。“破產程序比較復雜、涉及債權人是否能夠依法便捷追究老板的責任、取證是否困難、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
但在現實運作中,企業的破產,關系到員工的安置,尤其是對于目前資金鏈緊張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處置問題上,政府更多考量的是社會穩定,同時這部分壓力也會轉嫁到債權人頭上,影響債權人的利益。所以,是否選擇破產,往往不是企業家單方面能夠決定的,雖有合法的退出機制,也往往扛不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
根據破產法,企業必須要償還所拖欠的工人工資以及相應債務,做好企業破產前的清算工作以及企業職工安置預案,程序相對繁瑣。而破產保護的前提是公司的資產還能賣出好價錢,但在當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資產本身的估價會比較低。相比之下,攜款外逃的成本比較低,也較易施行。
而企業即使宣布破產后,企業承擔的破產成本也足以讓企業主望而生畏。
首先是破產管理費用,包括支付律師、會計、投資銀行、評估師、拍賣商以及出售清算資產方面的工作人員的費用;其次是,企業可流通證券的持有人,因企業違約要承擔各類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和收益損失;市場份額的損失;經營效率損失。
此外,逃跑的老板中,大多經營的是加工型企業,流動資金占資本比重較大,也為企業主攜款逃跑提供了方便。
編 輯 陳 杉
E-mail:chw@caistv.com
真正的“保護”
一、提到破產申請,美國媒體的慣用詞是“破產保護”。根據美國破產法,其保護范圍是:1.保證所有債權人的利益得到公平對待;2.保護債務人在有效資產全部償債后,免于債務和訴訟糾纏;3.讓債務人在嚴格的條件下,得以繼續經營并用經營所得償還債務。美國破產法留給落難企業一道逃生門。
二、美國企業或個人破產有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根據破產法第七章“破產清算”所規定程序,指定一個托管人或托管機構,它負責將債務人的所有財產清盤,按一定比例和順序償還給債權人;第二種,根據破產法第十一章“破產重組”規定,允許債務人繼續經營,并用經營所得償還債務。
也就是說,只要破產重組申請得到法院的批準,債務人就有了120天的保護期,在此期間可以繼續營業,并提出重組方案,同時債主不能催債。120天后,債主就可以繼續討債,而這些公司也可以按新的方案繼續經營并逐步還債,也可以申請解散清盤。
對于債主們來說,當然希望這些公司能繼續存活來還錢,所以在企業申請破產保護后,往往能得到債主們的追加貸款,來作為重組的基本費用。
三、美國破產法規定,在破產保護期內,企業經營可以照常進行,但這些經營必須在法院和債權人的嚴格監督下進行,經營所得利潤除保留公司繼續運轉所必需的資金外,其余全部用于償還債務。在此期間,公司收入將首先被用來繳納稅款、發放員工薪資和賠付銀行貸款。
反觀中國的《企業破產法》,在前期申請流程中規定仔細,但對企業申請破產后的保護以及執行卻語焉不詳。
對陷入困境的美國企業來說,破產法可能是升降梯,讓他們重返頂峰;也可能是降落傘,讓他們“軟著陸”。對嚴冬中的中國中小企業來說,也許選擇破產的道路布滿荊棘,但選擇破產終究是選擇了一道重生的門,而選擇逃走則是選擇了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