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蕩”運動無論是追溯到人類早期還是現代,都是人類野外生存必備的一種技能。在我國民間體育活動中也有多種形式的“懸蕩”運動,如朝鮮族的“蕩秋千”,青海省的“土族輪子秋”等等。體育教學中開發“懸蕩”運動,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學生身體和運動意志具有全面鍛煉的價值。
一、“懸蕩組合”方法設計
“懸蕩組合”是按“擺蕩”、“蕩落”、“蕩越”等基本動作技能,根據不同場地器材(械)條件,如綜合攀爬器械架、足球門、高單杠、跳箱、拔河繩,體操墊等,因地制宜地設計多種“懸蕩組合”的練習方法:
方法1:往返擺蕩。即距足球門兩邊3~4m處,放置兩個3~4層高的橫跳箱,練習者站立于箱面,兩手拉緊蕩繩,兩腳反向用力蹬離箱面后,團身收腿擺蕩到對面的橫箱,再從對面的橫箱蹬離箱面返回。初次練習時,在同伴保護與幫助下,間隔停留在對面箱面上再返回,然后逐步減少間隔時間,連貫往返擺蕩動作。
方法2:縱向擺蕩與蕩落。即足球門前3~4m縱向放置跳箱,球門后區域放置體操墊若干塊,在墊上縱向標注明顯的落點區,練習者根據墊上縱向落點的不同距離,控制擺蕩幅度,蕩落時瞬間轉體脫手屈膝緩沖。
方法3:斜向擺蕩與橫向蕩落。即足球門前橫向放置跳箱,球門后區域放置體操墊的方式同上圖2,在墊上橫向標注明顯的落點區,練習者針對橫向落點的位置,擺蕩前通過橫箱上左或右移動控制斜向擺蕩的角度,準確蕩落到落點區域。
方法4:定點擺蕩與蕩越。場地布局同上,只是在體操墊兩側用跳高架拉一條皮筋,高度視練習者蕩越能力設置。練習者在蕩越皮筋時,團身收腹舉腿,瞬間轉身脫手,屈膝緩沖落墊,似撐。
二、“懸蕩組合”課的教學設計簡介
“懸蕩組合”可列入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與攀爬、負重搬運、角力等編為單元系列,這里僅介紹初中學段“懸蕩組合”課的教學設計簡例。
教學對象:初中二年級,男女合班。
教學進度:“懸蕩組合”單元第一課時:不同擺蕩與蕩落的方式。
課的類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了解懸蕩技能在野外生存中的作用,掌握擺蕩過程的節奏及蕩落時的身體平衡,能夠定點下落在指定位置,能與同伴相互合作完成2~3種方式的擺蕩與蕩落練習,掌握相互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會選擇2~3種發展腰腹肌力量的練習方法。
教學重點:擺蕩與蕩落動作協調配臺。
教學難點:控制好擺蕩用力幅度。
教學流程:
——身心準備活動。
——擺蕩動作方法講解與示范,按擺蕩完整動作的不同階段,提示學生觀察教師握繩、預擺用力、擺蕩過程身體動作等方法。
——學生分組在足球門懸掛的4~6根尼龍繩(或拔河繩),按照擺蕩動作程序輪換嘗試練習,重點體驗擺蕩的動作節奏與大小幅度。
——教師進行正誤動作對比演示,強調漸進性的擺蕩用力幅度,并利用跳箱進行擺蕩的示范與講解。
——距足球門前2m(女生),3m(男生)放置四個2~3層高的橫跳箱,每箱兩名學生,分組進行輪換擺蕩練習。
——教師進行擺蕩與蕩落動作方法的講解與示范,重點演示蕩落時身體瞬間轉體脫手落地屈膝緩沖動作方法,同時演示和講解相互保護與幫助的方法。
——學生分組進行擺蕩與蕩落動作的輪換練習,保護與幫助學生站在足球門對面的體操墊上。
——教師進行擺蕩與蕩落正誤動作對比與演示,并將學生按技能差異進行分場地練習,對不同技能水平層次的學生分別提出練習需達到的動作要求。
——在小組長帶領下,分兩個足球門練習場地進行自主練習,技能相對比較強的學生,可嘗試縱向、斜向擺蕩蕩落不同區域,或嘗試蕩越一定高度。
——組織擺蕩與蕩落連貫動作展示,師生共同點評,激勵學生挑戰自我,勇于進取。
——組織學生進行與“懸蕩組合”技能相關的體能練習,提示學生根據自己體能缺陷,選擇發展腰腹肌力量的多種練習方法。
——組織課堂練習情況的師生互動性小結,啟發和聽取學生對“懸蕩組合”技能學習的教學建議,布置課外體能鍛煉作業和預告下堂課學習內容與課前準備。
三、“懸蕩組合”教與學應注意的問題
1)在充分利用學校場地器材(械)資源的基礎上,應重點考慮“懸蕩組合”主要器材配置的安全因素,如懸蕩使用的蕩繩及蕩繩懸掛部位的牢固,手握蕩繩處打上防滑繩結,蕩落區域放置好體操墊,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使用海綿包等。
2)課堂練習中,要教會學生多種“懸蕩組合”練習形式中相互保護與幫助的不同方法,強調合作練習的主動意識和責任心。
3)教師在課堂上要重點幫助技能弱勢學生,根據學生“懸蕩組合”技能與體能上的差異,設計多種練習手段,教會學生自我選擇性練習方法。
4)在“懸蕩組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練習,為掌握“懸蕩組合”技能奠定身體素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