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殘健融合是學校特殊體育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融合是一種權利,不是少數人的特權。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融合的體育氛圍、體育環境,使融合的體育活動既符合特殊需要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又不致使他們體會到有異于常人的隔離感,就需要學校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使特殊需要學生能在主流環境中取得成功。但目前我們的思維仍然局限于把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一個需要施以援手的弱勢社會階層。理論上我們強調殘健融合,而實際上仍然把他們隔離于健全人體育場域之外,由于弱勢群體在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方面無法與社會強勢群體抗衡,因此,在體育場域中的各種博弈就往往處于下風。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共享”的理念,“共享”是基于人的基本權利出發的一種社會保障理念。誠然,這種“共享”的范圍和程度首先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這是物質決定意識的具體表現,但同時也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已有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原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殘健融合的內涵與邊界解讀
合理性融合——差別共存與相互尊重。特殊需要學生與健全學生在體育運動內容和參與方式上一定會有差異,殘健融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學會承認差異,了解世界是多元共生的,任何人的運動權利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障,融合不是要求殘疾人與健全人在同樣條件下從事相同的體育活動,而是能夠以寬容、平和的心態理解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和諧共處。
選擇性融合一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從理論上講,殘健融合應該選擇最優的融合模式,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來達到全面融合,然而實際上我們只能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中按照目前的經濟條件和認識水平來推進融合的進程。由于社會發展自身具有的矛盾性質,我們在確定融合模式和手段時,往往會面臨兩難選擇。因而,我們只能權衡利弊輕重,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考慮“能不能融合”的問題,更應該考慮“應不應該融合”的問題,充分考慮特殊需要學生的身心特點,適時調整,在統一性的基礎上追求多樣性發展。
適度性融合——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和,相應也。而“諧”是“配合得當”。“和諧”就是“相應”并且“配合得當”。因此多樣的要素必須統一,應該比例恰當,各得其所,協調平衡,互動共振,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應。和諧是以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為前提的,沒有差異就無所謂和諧。任何人選擇體育運動都必須尊重客觀規律,這就啟發我們,應當充分考慮融合的限度,掌握適度融合的原則,因為融合的性質、內容和途徑,在根本上是由融合的主體自身的性質結構及邊際條件所決定的,在主體自身的性質結構和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時,一味盲目追求融合,是適得其反的。
融合所表達的應該是一種對等的互動,而不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唯有平等對待的前提,才能達到殘健融合,體育運動共享的目的。誠然,融合與共享是一種美好社會的圖景,在現實社會中,可能每個人多少都會有被排除在外的經驗。然而,融合的程度對于殘疾人的自我觀念、幸福感和動機均有很大影響,如果個人一再被忽視,一再受到不公正待遇,在體育運動融合過程中就會有壓力產生。
3.體育運動共享的深層剖析
“共享”的定義是“共同享用”,一般多指資源方面的共享。殘奧會理念中對“共享”的理解是‘要讓殘疾人與健全人在奧林匹克運動和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權利,在五環旗幟的感召下共享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歡樂、友誼、夢想與成功,共享社會文明成果。據此釋義,本文對
“體育運動共享”的理解,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使殘疾人的活動條件、方式和內容盡量達到一般標準,然而,并非要他們與健全人從事相同運動,而是提供他們和一般人一樣的環境和機會。“體育運動共享”最關鍵環節就是共享機制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權力共享,強勢群體不能贏家通吃,各個組織及個人在體育場域中都各有其職責和權力所轄范圍,讓各種權力互相牽制約束,避免各方隨意侵占他人權力;另外,還必須達到利益分享,建立公平的共享機制,特殊需要學生在體育生活中的秩序才有可能落實。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關心并采取各種措施和辦法為其他成員減輕痛苦。由于個體力量有限,就只能把這種關心委托給共同體的代表即政府來完成。同時,具有理性的人會利用有用的資源來了解其同伴的需要和愿望,他們愿意調整自己的利益以符合他人的需求,最后,還應該努力做到資源共享,國家應力求保證每個人都有使用和享用公共設施的權利,以及從國家各項體育運動保障政策中獲益的權利。共享機制的建立,使特殊需要學生在不利的狀況下也能在體育運動領域獲得利益,每個人都會覺得自我發展和生存空間并沒有被強勢群體剝奪,那么人們就會發自內心地服從制度和秩序,而不會有對立的心態和矛盾沖突。
體育運動共享是一種態度,無論是資源還是管理,共享都是節約型社會應持有的態度。更大規模的共享就是更有效的節約方式,比如教育、社區、交通等等,應該以制度來鼓勵共享,以宣傳促進共享。與此同時,共享應視為一項指標,一個社會中的成員,是否愿意與他人共享體育運動中的資源、經驗,反映該社會中的節約意識、信任程度、人際關懷和社會關懷的意識和能力等等,是否愿意共享,實在是一項包括節約意識,卻遠不局限于此的、重要的社會心理指標。
4.學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目標
4.1推動殘健融合觀念的形成與社會接受程度提高
態度決定行動。一個社會對待殘疾人的態度,將決定社會中的公民在行動中表現的行為,同理,殘疾人對待自身殘疾的態度以及對待外部社會的態度是開放抑或封閉,也決定了殘健融合的進程順利與否。作為健全學生,應該樹立對殘疾人“零拒絕”的觀念,我們與殘疾人身處同一個世界,與他們共享體育運動的陽光,既不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完善,也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或施合,應該有史懷哲博士那種對所有生命持敬畏和關懷的理念:“尊重生命的信念就是要求我們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而從事這些工作時應帶著感謝和奉獻的心情。”來自社會的接受和關懷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社會心理,能夠付出關懷并享受關懷,使人們認識到對殘疾人的關懷是社會的義務,并在社會意義上將關懷行動上升到價值層面上去。只有從價值觀上來看人和人的關系,才能有持久的愛心和持久的關懷行動。
4.2合理共享資源與健全管理機制
要達成體育運動共享需要多方面的資源,這其中,有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物質資源、財政資源等等。在推行殘健融合進程的初期,主要在于尋找一系列可用的資源來支持法規改革的實施或推動融合的深入。在資源管理方面,監督與責任是最為重要的兩個關鍵詞。目前國家尚未建立良好的監督系統意識,來監督地方行政部門如何使用來支持殘疾人體育參與的資源,制度公平如果沒有落實到程序公平,特殊需要學生的體育權利無異于一句空話,應該明確規定如果部門監督不力或責任不到位而造成這一部分人群體育資源的缺失,他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去維護自身的權益。
4.3建立完善的支持與服務體系
一個符合現代理念的特殊體育支持與服務體系應包括組織管理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特殊體育教師、指導員、志愿者培訓體系、特殊體育競賽活動體系、健身活動方法體系、體質監測體系、殘疾人體育科研體系等。這些體系應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充分體現保護體育權利的觀念。在目前資源“硬件”相對還不充裕的情況下,促進特殊需要學生的體育運動共享,更多要依靠管理、服務等“軟件”的配套。為了保障所有特殊需要學生都能獲得體育權,營造一種無障礙狀態是很必要的。有時,這種無障礙狀態不單純指物理上的意義,而且包括觀念、行為上的意義。各級部門應該盡力克服特殊需要學生由于機能方面帶來的限制,一方面對其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能力開發進行支援,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特殊需要學生體育鍛煉的機會和場所的擴大和充實。
4.4開發特定產品與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任何人權利的實現和能力的發揮都離不開社會的補償條件。健全人登高需要臺階,大家習以為常。但下肢殘疾人不需要臺階,需要坡道,聽力障礙者需要有字幕的影視節目,視力障礙者需要特殊印刷的文字。沒有這些補償條件,障礙便使他們處于不利地位。國家有責任采取措施消除這些障礙,使殘疾人在無障礙環境中享受社會服務,從事體育活動,實現自己的權利。無障礙設施不僅能給殘疾人帶來體育活動的便利和樂趣,更重要的是能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自卑、隔離感,當一個殘疾人不再因為身體的缺陷使參與體育活動的心理和行為受阻時,當他進入社會角色并不覺得自己與健全人有何不同時,才可以說我們真正實現了無障礙。
5.結語
融合與共享意味著面臨一項嚴峻的挑戰,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既包括國家政策水平,國家教育與行政體制以及資金、資源管理等宏觀的問題,也包含社會保障、支持服務等中觀問題,還有殘疾人的社會接受與自我接受等微觀的問題。在不同的坐標系里,“殘疾人”實際上是一個游移的概念。同樣,在不同的價值評判體系中,“強”和“弱”也是相對而言的。在同一個世界里,只要給予同一個機會,每個人都能實現同一個夢想。通過與特殊需要學生共同參與,將會使社會各方面更加了解他們的體育生活狀況與需求,有助于殘疾人體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更多地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從而“讓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理念會逐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