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化的含義及階段劃分
教材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造和組合的過程,它一步一步地使教材個性化和典型化,使教材適應特定的學制階段、適應特定地區和特定條件的學校、適應特定的教師水準和不同基礎的學生。
教材化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至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通過總結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體育文化財富(其中包括競技運動項目)進行選擇、改造、組合,使其典型化、個性化,把它變成課程標準或教科書規定的教材范圍,這一階段是以教育行政部門和專家為主完成的;第二階段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或教科書規定的范圍,進行選擇、改造、組合,使其典型化、個性化,使其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以單元為基礎的教學模塊構建,這一階段主要是由體育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組織骨干教師完成的,第三階段是在學校制定的教學模塊基礎上,將模塊劃分成若干個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學習單元,并依據教學單元制定課時教學計劃,這一階段主要由備課組召集一線體育教師完成。上述三個階段可以稱為第一次教材化、第二次教材化和第三次教材化。三次教材化可以由表1表示。

二、第一次教材化進程
2003版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構建了新的教材分類體系,這就是第一次教材化進程。當然,第一次教材化進程是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主持的,如圖1。
圖1中,課程的教材分類體系是第一次教材化的結果,反映了運動系列和健康教育專題兩個部分,其中運動系列要求取得10學分,而健康教育專題要求1學分。運動系列包含了6個方面的板塊,其中田徑類作為必修要求1學分,其余板塊的選擇由學校自主確定。健康教育專題的內容則包括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的生活方式、性心理和性知識等幾個方面,其內容根據相應的教學用書,由教師選用。
三、第二次教材化進程
1.構建適合本校特點的教材分類體系(以南京師大附中為例)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教材分類體系,并提出了實施的基本要求。每一所學校以此為依據,并按照本校的所在區域和實際條件,教師的特長及學生的基礎,在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實施第二次教材化進程。第二次教材化進程是在課程標準的教材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選擇、改造、組合,使其個性化和典型化,最終成為本校課程方案中主要的教學內容。(表2)
提出了本校范圍的課程實施要求,包括了如下內容:
(1)田徑類和健康系列是必修項目,各占1學分,共2學分;體操是校定必學,占1學分,武術也是校定必學,占2學分。
(2)選項教學采用六班選入項的方式進行,高一和高二每年選一次。班級和項目對應要考慮實際需要,例如男、女排球和男、女籃球可考慮臺班。
(3)高中三年級除田徑類和體操外,選項不限定項目,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選項教學課改為選項活動課。
2.以模塊為基礎的全校教學計劃(表3)
表3中教材分類體系和課程方案是按課標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的,有待進一步改進,但其創造性和靈活性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有一處特別應當指出的,這就是南京師大附中規定了武術作為校內必學項目,拓展了新課標實施的思路。

3.以單元為基礎的模塊教學計劃案例(表4)
表4中共有5個單元,只是列舉的一個案例,不是統一標準,具體設置幾個單元、單元目標以及主教材由教研組長召集骨干教師確定。每個模塊可由3~6個教學單元構成,每個模塊的具體單元數由體育教研組長召集備課組長共同協商完成。
四、第三次教材化進程(以南京師大附中部分單元教學計劃為例)
1.以課時為基礎的籃球單元教學計劃(接表4,籃球第1模塊第2單元見表5)
以課時為基礎的籃球單元教學計劃由備課組長或籃球專項組長召集大家集體備課,主要備本單元的課時目標和主輔教材,確定課的重難點,學習方法和步驟不做詳細備課,只提出具體建議,由任課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備課。每個單元可由3—5個課時構成,每個單元的具體課時數由任課教師完成。
2.課時教學計劃的制定
課時教學計劃的制定是一線教師對單元教學計劃進行進一步的個性化處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因素:
(1)把一節課作為一個完整單元的組成部分來考慮。
(2)每節課完成的是單元的目標。
(3)每節課的目標表述不一定全面,只要提出關注點。
(4)在單元計劃的基礎上考慮學情,對原單元計劃進行調整。
(5)要具體設計主教材和輔助教材,并把教材轉化為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
(6)重點和難點。不僅包括技術的,還應包含發展領域、學習方式和內容的拓展。
(7)課時計劃由任課教師獨立完成,給教師的創造性發揮留有余地。
(8)不要有固定格式,但基本上采用文字式和表格式兩種。
五、教材化的延伸——學習活動的設計
三次教材化進程確定的是一所具體學校的教材分類體系以及教材選用的基本要求,這為教師設計課程方案提供了參考。但是教材化進程遠未結束,教師還應當在建立教材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課程內容,設計學習活動,并使體育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能有針對性地實現課程目標。
作為教材體系,基本上呈現的是一個以運動項目為基礎的知識技能體系,我們要采用這個體系來進行教學,但真正教給學生的就不單單是知識和技能,還應當使學生在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均獲得收益。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賦予教材使學生得到發展的靈魂。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動腦筋,編制出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活動方式。
以教材為載體,設計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方式是從教學的實際經驗中獲得的,在這一方面,每一個體育教師均有一些好的做法。但歸納起來,有如下的途徑:身體活動的故事化、情景化處理;競技運動項目的教材化處理;技術技能轉換的處理;素質練習的興趣化處理等等。
總之,通過對三次教材化進程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教學計劃的制定是逐步形成的,而且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教學計劃由誰來制定、怎樣制定、制定各級教學計劃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等。以上所列舉的案例僅作為參考,并非固定的格式,拋磚引玉,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