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分析:
賽課結束后,我認真觀看了各位參賽選手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錄,找出以下影響運動密度的原因:
1.課前準備不足
教師由于課前過于緊張、忙碌,忽視了對器材、音響的檢查,導致上課時音樂不響、器材殘缺,影響正常組織教學,再加上臨場的經驗缺乏,讓他們慌了陣腳,不能快速找到應急的措施,耽誤了學生練習的有效時間。舉個例子來說:賽區一名女教師在帶領學生做準備活動時由于mp3音樂沒有響,她就放下50名學生不管,一人蹲在地上調試音樂。等了好一會兒她才站起來用口令帶著學生做操,可是剛做了三節操,她又跑過去繼續調試音樂,非要和音樂配合起來才算完成自己的預期目標。這種走形式、教條的教學思想要不得,試問,沒有音樂伴奏的準備活動操就不能進行了嗎?體育教學中是音伴重要還是學生重要呢?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些農村教師在課改的過程中學到的只是淺表的熱鬧形式,而并沒有深刻意識“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真正理解課改的實質與精髓。
2.課前預設不夠
課前預設包含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學會解讀教材:要了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重難點是什么?根據教學目標再來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這一點常常得以重視,但是解讀學生的一個環節常常被老師們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怎樣的,他們的喜好是什么,有沒有特殊的學生等等都應該在課前進行細致了解。
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不慎了解,擔心學生的理解能力,花費大量時間用于重復講解,占用了學生練習的時間,影響運動密度。例如四年級學生在學習雙手拋大球的練習中,有位教師想通過“跨下傳球”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她精心繪制了游戲規則的掛圖準備讓學生自己看圖學做,但由于不放心,她在學生看完掛圖后又認真地講解、示范了一遍,等小游戲做完,時間已經過去了近7分鐘,占用了主教材的時間段,造成前松后緊的教學節奏。
3.隊形調度低效
隊形調度要講究科學,簡易、合理、自然、巧妙的隊形調整可為學生練習贏得大量的時間,反之則可能浪費時間,影響到本節課的運動密度。例如:在本次賽課中有一位農村教師,她教授的內容是后滾翻,全班四列橫隊站立共52名學生,練習前她的講解示范和學生墊上滾動體驗用去了4分鐘,隨后利用四張墊子讓學生分為四組依次排隊練習后滾翻,每隊13個學生,每人練習一次共用去了3分鐘,隨后她又將整個隊伍齊步走大轉彎調整到墊子的另一端花費了2分鐘,繼續做了一次與剛才同樣形式的后滾翻練習再次用去3分鐘,毫無意義的隊形移動浪費了時間。不科學的練習隊形,造成學生等待時間過長,由于怕后面的游戲時間不夠,該教師草草講評1分鐘后轉入游戲環節,總共在后滾翻教材上停留了13分鐘,而學生才每人練習了兩次完整動作。
4.自主學習缺乏調控
新的課程改革,使教師學生的角色產生了變化。大家都在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尊重與培養。于是體育課上自主學習的環節開始成為模仿的熱點。這次比賽中有不少選手采用了學生自我練習的嚇節,但選手由于缺乏組織管理拘調控方法,反而落了個負面效應。例如:在后滾翻教學中,某敦師設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當學生們興奮地拿出墊子下均圖解及口訣時,大家七嘴八舌,熱烈討論,而這位年輕的教師不懂得調控學生的藝術,被突如其來的“學生熱情”所嚇倒,無論他怎么組織、怎么吆喝,學生依然滔滔不絕地“研討”,不得已拉下臉,高起嗓門嚴肅紀律,這場“自主學習”就這樣毫無結果地草草收場,這樣的“自主”既耽誤了時間,也影響學習的效果,是一種“走形式的自主學習”,該教師的自主學練只學到形而未領會神。
5.關注個體忽略整體
學生個體差異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體育教師也應該因材施教,盡自己所能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進步,分層設置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但是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耐心傾聽某一個學生的不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學生的存在,延誤了大多數學生練習的時間。在這次比賽中有一位教師在傳授小足球技能時,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學習動作要領,當學生們通過匯報達成統一認識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并與教師激烈地爭辯起來,教師為了體現尊重學生的理念,壓住內心的焦急,耐下性子與這位學生進行溝通,而其他學生卻在一旁等候。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的做法嚴重影響到體育教學的“運動密度”,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綜述以上原因,我們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課前細心準備、精心設計、專心預設、關注學生;課中精講多練、激發興趣、合理調度、科學分組;課后認真反思、總結不足、尋找對策、完善教學。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上課時間,合理安排運動密度,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