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當中,教學效果的提高往往取決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剖析學生的“預見”、對所教內容的理解與再加工,以及對現有客觀教學資源的把握是體育教師實施教學策略的先知因素。在這三個不穩定的因素當中,教師對它們的認知匱乏,勢必使教學操作的現實發生變化。然而三個因素中的某一因素的本身屬性的特殊復雜性都會使其與教學策略的統一性產生對話。
一、案例介紹
1,教學案例
教學對象:會計班,總人數56人,男生8人,其他都是女生。
教學內容:足球比賽意識的墻養。
教學策略:運用領會教學法于足球教學比賽中。
2,預設的教學策略和反思后的教學策略實施教學現實對比(表1)。
二、案例闡釋
1,教學觀念的反映
在此教學的過程中,事實上反映了實施教學的主體本人對待教學的態度。特殊認識論認為教學是人類認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學生的個體認識,是教師教學生的認識,并且主要是間接的認識,而教學就是為了解決人類總體文明發展與個體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而在教育系統中開展的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經過篩選和加工的人類文明精華成果,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這一理論更多地把教學看成是幫助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活動,而對于學生當下鮮活的學習生活缺乏足夠的關注。此教學過程也是本人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心電圖”反映。在初期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和訓練經驗,對于學生如何有效改善學習效果思考過,大家普遍公認的領會教學法與一般的教學場景結合是我的一般教學思維。但是通過教學思維與現實教學的對話促使我的教學觀念的超越,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完成工作的基本需要,而是為了更多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根本作用,強調學生對足球的比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她們對足球的體驗也不盡相同。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關注他們將來的成長。故需要調整教學思維,轉換教法來促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在學習,真正獲得運動體驗。總的來說教師不是關注教的內容,而是關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過程產生的問題。由關注媒介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轉變。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過去的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師是神圣的。而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再加工茫然,勢必形成學生為了學而學,教師為了教而教。教師與學生只是通過書本內容的一個主題發生關系。教師關注的是教法組織形式和教材。而當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教師先前從關注他們的基礎(大部分縣區學生,興趣不很濃)以及自我策略實施的假設“現場”開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真實“現場”發生碰撞。課程當中的“兩頭”是常有的現象。好的與差的學生的關注程度對比非常明顯。但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教學是關注大部分學生,更加關注學生比賽時的身體感受和進球時的成功體驗乃至比賽意識的培養。讓他們在同等條件下更多地投入到比賽中,每個人都有運動的權利。在比賽中潛默移化地為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和社會活動做鋪墊。學生的比賽過程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其間有失敗有成功,但教師要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對學生身體的影響,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3,教學組織(方式的轉變)
領會教學的一節課的組織形式是先比賽后總結再比賽。現實學生的基礎層次不齊加上分組的不當以及學生人數很多使教學效果不是“課程改革的理想理念”所達到的效果。分組的方法很多,分組的目的很明確是為了學生在一堂有限的體育課時內得到更多的體驗。所以教法的細化使學生3對3或5對5使他們在自己劃定的場地內,與他們水平相當的學生展開教學比賽。大部分學生很好,積極參與。但女學生對足球了解的不足與興趣的低下,學生的配合意識難以形成。故形成教法的相應調整,引人手傳地滾球。教法的轉變是為了讓學生在比賽中不會傳錯,為形成學生配合意識做一鋪墊。
三、建議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策略的實施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價值觀。在此過程中,教師教學觀念應從“為教而教”轉變“為學而教”。教師在實施教學前預想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與學習中的困難,隨著教學的展開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收獲、問題及最終學習效果,使教學真正實現有效的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策三,教學認識論(修訂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