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培育員工具備居上位思考的習慣,主動領悟老板的意圖,并不是那么容易。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講,我們必須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培養員工。
在海洋館里,我們看到鯨魚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從水底一躍而起,躍過一根高出水面半米以上的繩子,每當看到這種場景時,都會覺得驚訝和新奇。要知道,鯨魚一開始是不會表演這種魚躍的,那么,工作人員是怎么做到的呢?
鯨魚剛從海洋運到海洋館時,工作人員并沒有把繩子放在水面以上,而是放在水里。這時,工作人員就注意觀察鯨魚,每當鯨魚從左邊游向右邊的時候,工作人員就及時的給鯨魚喂少許食物。時間長了,鯨魚就會自然的產生一個結論,只要從左邊游到右邊,就能得到食物。這時,鯨魚依然沒有注意到繩子。
當鯨魚習慣于從左邊游到右邊向工作人員索要食物的時候,工作人員悄悄地將水底的繩子提升到水中,不高不低,正好是鯨魚平時喜歡游動的高度。而且,只有當鯨魚從左游到右,并且是從繩子上方游過時,工作人員才給食物,反之,它從繩子下方游過去就不給食物。剛開始,鯨魚慢慢的發現,原來不僅與游泳的方向有關,還與繩子的高度有關,我必須每次從繩子上方游過去才能得到食物。于是,鯨魚便和繩子聯系起來了。
漸漸的,繩子被一點點的提升,后來繩子干脆被放到了水面。這時,鯨魚為了得到食物,不得不魚躍。于是,我們就能觀賞到鯨魚從水底一躍而起的表演。

在現實管理中,我們會面臨許許多多個剛從大海出來的“鯨魚”(大學畢業生就是這樣),并且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你要深呼吸,先潛到水底,然后奮力往上游,快出水面時拼命的擺下尾巴,爭取躍出水面,并且躍過繩子。這樣你就學會啦。一次不會多練練。”可是員工依然癡癡的望著我們,嘴里不敢說,心里犯嘀咕:“老板啊,你說的我聽不明白,怎么深呼吸還在水底?”時間一長,我們徹底絕望了,員工也失去了信心。但是,我們自然不情愿放棄對員工的某些“高難度”的培訓。
中國有句熟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的不可言傳,指的是不要簡單的把領悟到的結論性的東西硬生生的塞給別人,因為別人即使知道我們說的是什么,也不可能就此而領悟到這個結論。就像你教一個新手學習騎自行車一樣,不管你怎么說騎車的要領,他幾乎都是不會真正明白的。所謂的只可意會,指的并不是“絕望”,而是需要找到一些能夠讓別人獲得與我們一樣領悟的信息,然后把這些信息一步步的傳遞給別人,讓他們在這些信息的引導下漸漸的自己去領悟。鯨魚表演是一個非常好的信息引導案例,并讓別人真正“意會”的教材式案例(見表1)。
顯然,引導才是最佳的培育手段。
如果真的想教會員工某種或者某些技能,那么,請不要一味的“教育”他該怎么做,因為一個剛從海里出來的“鯨魚”是很難真正領會我們的“說教”的。我們應像案例中的工作人員樣,將培育過程分成若干個步驟,并用相應的信息一步步引導“鯨魚”領悟,才能達到效果。
在鯨魚的例子中,或許我們能得到
些類似的體會:手把手教,不如用心去引導。因為,第,很多經驗和要領是無法直接通過語言傳遞到位的,員工在不明白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完全體會和領悟我們所強調和傳授的要領;第二,讓員工主動的思考,不僅能提高員工領悟的程度,還能增加員工的成就感,如此,員工的能力提升才是最快的。
培養人才,提升員工能力,幾乎是每個管理者非常關注的事情,但并不是每個管理者都能做好。其實許多管理者對員工培養付出的精力很多,但最終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原因在哪呢?
吉野家在人才培養上就有其獨特之處,恰恰體現出了用信息引導員工領悟的要點。
在吉野家本部工作彼此職責和業務區分很詳盡,每個人負責的業務比較狹隘。這種體驗對于在一個體系化較為成型的企業中打工是很有用的。但是,卻很難培養員工獨當一面全面經營的能力,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潛力員工的進一步發展。
于是,吉野家往往會把有潛力的員工直接派遣到剛剛收購或者合并的新公司去鍛煉。對于這些員工來講,這就是一種增進功力的過程,透過不同的經歷,來拓展其能力的深度和廣度。不同的體驗,并不簡單的聚焦在與吉野家不同的工作內容上。規模比較小的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和有一定規模穩定成長的公司所需求的人才往往不同,這才是重點所在。
員工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下,可以訓練自己用廣闊的視野來做判斷的能力。所以,這對吉野家來說,就是一個難得的經營者訓練機會。有些理論在課堂上就可以學到,但是透過工作而獲得的經驗卻是不可或缺的,這是課堂上沒有的。透過自己的思考去不斷體驗成功與失敗,才能夠真正提升工作的能力。
所以,作為管理者,要像培育孩子一樣培養員工,就應該創造、挖掘出各種有引導價值的信息,并將其傳遞出去,引導員工不斷的領悟,并不斷的提升。這是培育員工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
小帖士
一個女兒對父親抱怨工作不如意,不知該如何面對。
父親是位廚師,把她帶進廚房。他先往三只鍋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們放在旺火上燒。不久鍋里的水燒開了。他往第一個鍋里放些胡蘿卜,第二個鍋里放幾個雞蛋,第三個鍋里放入碾成粉末狀的咖啡豆。他一句話也沒有說。
女兒不耐煩地等待著,大約20分鐘后,父親分別把胡蘿卜、雞蛋、咖啡舀放到碗里,轉身問女兒,“你看見什么了?”
“胡蘿卜、雞蛋、咖啡”,她不解地回答。
父親解釋說,這三樣東西面臨同樣的逆境——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卜入鍋之前是強壯的,結實的,毫不示弱,但進入開水之后,它變軟了,變弱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臟。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臟變硬了。而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之后,它們倒改變了水。他問女兒。“當遇到逆境時,你該如何反應?你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
面對困境中的女兒,父親沒有過多的開導,而是聰明的設計了一個實驗,借用生活中的各種道具來映射現實的生活,從實驗中的物質變化來映射和引導女兒去思考人生,從而讓女兒擺脫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