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國企高管薪酬長期以來都是國企改革的難點。近年出現的高管天價薪酬,不斷挑戰公眾敏感的神經,使得高管薪酬改革成為政府監管機構及社會大眾不能再回避的話題、當下,我國政府力圖通過對高管薪酬管控范圍的持續“擴容”逐步改善高管的激勵體制。此舉是否奏效,我們拭目以待
近年來,國有企業高管薪酬話題一直比較敏感。由于市場化程度不高,薪酬、福利科目復雜,內部層級差距不合理等現象讓國企高管年薪制度備受爭議。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有壟斷企業高管收入更是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進入2009年,國企降薪的消息頻現媒體。河北國企領導帶頭降薪超過20%:上汽集團等9家滬上大型國有企業高層帶頭減薪,最高降幅達到40%;吉林國企老總年薪48萬封頂,屬全國最低……
在博鰲亞洲論壇閉幕式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退去,在企業經營困難的特殊時期,高管人員應該主動承擔起責任,假設要減薪的話,應該從高管人員開始。作為國有企業所有權的代表,李榮融主任說的這番話,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基本觀點,一種基本要求和趨勢,其間包含更多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屬于國家和全民所有,無論是競爭型國企還是壟斷型國企,相對來說都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在受到外部環境沖擊下,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作為國企領導人,有必要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表現出與企業、員工共度危機的決心和氣魄。正如李榮融主任強調的,在企業遇到困難時,要減薪首先從高管開始,而不是馬上對員工減薪。
裁員對于企業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對于被裁員的家庭來說,則是災難性的,因此企業盡可能不裁員。這也是對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在特定復雜的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基本要求。
高管薪酬之所以惹人關注,也與高管薪酬制度的復雜性和不透明性有關。無論哪種性質的經濟組織,領導人的收入都必須跟業績掛鉤。如果企業效益好,較高的薪酬理所應當。但在經濟不景氣背景下,很多企業經營業績下滑,高管薪酬自然也應該下降。另外給高管減薪,或者高管主動降薪,有利于在公司內部形成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的氛圍,更有利于在危機時期提升員工士氣。
面對李榮融主任的呼吁,或許很多高管并不完全認同,加之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企業還是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通過董事會、職工代表大會,通過高管層獨立地做出決策,搞一刀切并不合適。其實李榮融主任的話并沒有抹煞企業高管層的權力。他們有權力、也有責任做出獨立決策。如果企業要降薪,應該先降誰?這本質是一個優先次序問題,而這種優先次序反映的是種社會責任。
另外,高管降薪也涉及一個大小環境的問題。世界范圍內任何
個企業,要想獲得經營上的成功,首要點是必須適應社會的宏觀環境。我們都知道,世界保險業巨頭美國AIG公司,在第一次獲得美聯儲注資后數天就組織優秀的保險經紀人到加利福尼亞州度假修指甲、做美容、享受按摩,支出大約44萬美元,引發媒體和政界一片嘩然。然而奢侈消費并沒有就此停止,當第二次獲得政府注資后,AIG部分高管花費數萬美元前往英國狩獵,年終還發放巨額獎金。AIG的行為再一次引起納稅人的討伐。
從大環境來看,AIG的高管們邏輯實在是太荒唐。當世界眼光盯著華爾街高管高薪以及個人生活的節骨眼上,公司集體奢侈消費無異于頂風作案;但是放在公司的小環境層面看,也沒有什么錯,因為這是他們高管的權力,為了留住人才,留住客戶,也在情理之中。同時也有可能是公司很早就確定的內部活動,不便變更??梢娡患虑椋谛…h境中是可行的,
而一旦放在大環境中它就是錯誤的。AIG的高管們正是忽略了這個問題而將自己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無論是國外的企業還是國內的企業,都必須服從外部的大環境。由于我國目前特殊的國情,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對于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的洞察尤為重要。
舉個例子,2008年,由于國內外航空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燃油套保的巨額賬面浮虧,東航出現巨虧,資不抵債,凈資產虧到只能買一架飛機,一度面臨退市風險。如果東航是一個純粹市場化運作的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邏輯,我們想想它的信譽等級會是怎樣?還有哪家銀行會繼續貸款?由于它是國有控股企業,政府不能坐視不管、見死不救,加之國家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4萬億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所以銀行對東航有信心,繼續給予貸款,國家繼續注資。這說明什么呢?就是在特殊的經營環境下,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必須審時度勢,在大環境和公司小環境之間,永遠要服從大環境,企業決不可逆勢而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李榮融主任的講話確實是給企業個很重要的信號,也相當于含蓄的提醒:在中國做企業,首先要考慮大環境,然后再考慮自己企業內部的規則,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擺正,也就是說企業經營決策必須符合大的社會環境。
當然,也有人會擔憂,國家的這種號召可能會導致一種后果,即央企的高級管理人才面臨降薪的狀況,他也許不能接受,不能認同,很可能出現人才流失。畢竟,著名的外企及其他企業高管層的重用程度和薪酬體系,相對國企而言,都是相對偏高的。如果再讓國企高管接受減薪,那么會不會出現高級管理人才的流失呢?目前正是央企大力發展、廣泛用人之際,會不會削弱央企的競爭力呢?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企業永遠都存在人員流動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應該說金融危機環境下,人員流動的概率要低。市場上的高級職位供求關系明顯可見,企業大都在裁員、減薪,你要走出去,得有人要你。所以,在整個市場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情況下,國企高管降薪的原則和做法不會導致這種結果。我們看到,從世界各大金融機構出來的中高級人才都在尋找工作,他們想換一個薪水更高的工作,其實并不那么容易。這個時候,宜動不如宜靜,宜靜靜在哪里呢?還是原單位為好。
李榮融主任這個講話還有另一層含義,不是每家企業都必須降薪。其實金融危機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受到影響,也有企業受的影響很小,或者幾乎不受影響。畢竟企業運營還得依靠市場機制,國資委主任也不能代替各家企業的董事會、經營管理層作決策。所以我認為,李榮融主任提出的這種要求,更多體現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一種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