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務員,獎勵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對公務員用金錢,用人民幣來獎勵,甚至是重獎,這一定要慎重。
【事件】
日前,經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委常委會議審議,該市對2008年度縣級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中被評定為優秀檔次的部門予以通報表彰,并給予領導班子成員獎金獎勵,最高獎金為1萬元。決議一出,引起各方熱議。
在該市2008年度參評的16個縣(市)區、76個市直單位和部分市直事業單位的縣級領導班子中,有6個縣(市)區、29個市直單位和8個市人大、市政協專委會及辦事機構的領導班子被評為優秀檔次。獲獎的43個領導班子是從100多個候選單位范圍中選拔出來的,比例將近一半。在這些獲獎名單中有市委組織部、市委辦公室、市委宣傳部、市紀檢委、市財政局、市建設局等等。
獎金獎勵辦法是,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人民幣10000元,班子其他成員8000元;獎勵人大、政協主要領導8000元,班子其他成員5000元;獎勵被評定為優秀檔次的市直單位主要領導8000元,班子其他成員5000元。據估計,43個受表彰的領導班子總獎金至少在百萬以上。
據介紹,齊齊哈爾對縣級領導班子實施獎金獎勵這是第一次。有關負責人認為,綜合考評近年來對督促領導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獎勤罰懶發揮了積極作用,市委、市政府出臺獎勵政策的初衷,也是進一步激發大家工作中的競爭意識。
【觀點】
既當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王錫鋅(北京大學教授)
政府考核或者考評制度,根據《公務員法》的規定,主要是對公務員的一種激勵和管理的制度,考核或者考評通常分為平時的考核和年度的考核,定期考核。
按照這種常識性的理解,考核應該是組織部門來主持。既然是組織部門主持,為什么組織部門也得獎?這正是在網絡上,許多人評論的一個焦點,就是考核的程序,考核的主體,的確是一筆糊涂賬。
為什么說是一筆糊涂賬呢?從公務員的考核,不論是對個人的考核,還是對領導班子的考核,一定要有一個考核主體,誰來考,通常來講就是組織部門和人事部門來考。我們看一看齊齊哈爾這一次,最后被評為優秀,包括得獎的部門既有市委組織部,也包括市人事局,而且有些本來應該是對公務員進行監督的部門,像市紀委監察局。
因此在這里,典型地出現一種情況,就是自己既當裁判,又是運動員。
此外,這里面也存在一個被監督的給監督的發獎,甚至可以說下級給上級頒獎。比如說在這一次得獎名單中,還有市人大、市政協。從國家法律來講,政府是由人大產生,受人大監督的,現在出現了一個很怪的情況,市委市政府要給市人大的一些機構頒獎,這從法律上來講,造成了很多的混亂。
從財政來說,對公務員個人和集體的獎勵,《公務員,法》有規定,由各部門的財政承擔,要反映在各部門財政中,最終肯定是公共財政,其實是納稅人在買這個單。納稅人買單沒有關系,對于那些表現突出的,我們的確需要楷模,不論是整個社會還是整個公務員系統,都需要一種道德,一種精神士氣。因此獎勵是必要的,錢如果花得值得,也是可以的。但問題是,由自己來評,把自己評為獲獎者,這樣的花錢方式,公共財政,納稅人的錢的支付方式是否是冤枉的?
國家公務員局剛剛出臺的一個《公務員獎勵規定》的暫行規定,明確講,如果是對公務員集體的獎勵,那么這一個獎勵的獎金應該是作為集體辦公經費,原則上不得發給個人。所以現在要問齊齊哈爾的這種做法,它到底有哪些例外的情況,為什么直接發給個人?而且注意,不是所有的公務員都拿了,只是主要領導和領導班子成員,換句話說,受獎單位中也可能制連一種心理失衡,那些沒拿獎的,可能在一線干活的人,獎金跟他沒關。
網上有些評論說,這個獎勵是我們的公仆干了本來他應當干的事,但拿了不應該拿的錢。為什么叫應該干的事?固為納稅人交錢來設立這些官職,本身就讓他去履行法定的職責,如果履行得好,那么我們可以說是官員真正盡職了;如果履行得不好,最近政治局剛剛通過黨政領導干部的問責辦法,如果不作為,職,那要承擔責任。因此,對盡心盡力履職的官員,已經有相應的激勵,那就是晉升職務,晉升福利工資,如果再把考評的合格和優秀,直接與人民幣對應起來,那就是考評制度的變味。
政府“自我獎勵”與高管的薪酬
彭興庭(廈門大學博士)
齊齊哈爾的“自我獎勵”令我想起這段時間被熱議的“高管薪酬”,=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高管人員不斷“自我增酬”,其根源在于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者之間委托代理關系的扭曲,以致小股東的權益無法得到表達和伸張。事實上,齊齊哈爾“自我獎勵”所引發的爭議背后,也正源于這樣的隱喻。在齊齊哈爾市“自我獎勵”中,我們只看到當地黨委、政府部門的權力,卻始終沒有聽到人民的聲音,哪怕只是人大形式上的授權。按道理說,黨和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是委托人,是一切“權力”的所有權人,而政府官員,則只是代理人而已。可是,現實中人大代表的消聲則表明,人民和官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被扭曲了,這種扭曲直接導致了人民的聲音和權益無法得到正常的表達,也使官員“自我獎勵”變得隨意而有恃無恐。
在上市公司中,公司高管人員的收入必須由董事會的薪酬委員會嚴格審核并提交股東大會表決。但是,對于一個股權結構明顯畸形的公司而言,我們往往不了解在薪酬委員會里有沒有小股東利益的代表。事實上,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只是一個稱號或者一個榮譽的狀況下,我們也不知道,有沒有真正的人大代表替老百姓說話。
如果說企業高管薪酬問題,反映出的是企業所有權的“產權不明”,那么,齊齊哈爾的“自我獎勵”,反映出的無疑是“權力”的“產權不明”。一方面,在法律文本中,權力屬于人民,但人民只是一個“虛擬”個體集合,并沒有可操作性。法律上的文本一旦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脫節,法律規則很快就會被潛規則所代替。權力無法具體地人格化,最終使實際控制權全部落入了“權力代理人”——官員的手中,產生“內部人控制”的代理危機:官員作為內部人,成為了權力的控制者,而不是代理者。權力就像一盆大鍋飯,在由代理人掌勺的情況下,它的主人恐怕只有看著的份。而要從源頭上杜絕這種“自我獎勵”、“自我增酬”的發生,唯一的途徑,就是實現國家權力的人格化,真正確立人民“選擇權”的憲法地位。
【路徑】
如何去獎勵公務員?
王錫鋅(北京大學教授)
公務員的獎勵如果沒有明確的標準,沒有一個限定的比例范圍,大面積地頒獎,首先就是對獎勵榮譽的稀釋。另外一方面,如果這些獎是不應該拿的,那當然就是把本來屬于公的轉公為私了。
而且如果獎勵是對一些履行本職工作的活動進行獎勵,就可能會出現一些社會學家所說的,謬獎可能會逼退道德的底線,本來我們覺得是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做了以后,別人要獎,那些其他的人呢?
對公務員,獎勵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對公務員用金錢,用人民幣來獎勵,甚至是重獎,這一定要慎重。因為公務員不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他們的行政行為是他們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而對他們進行獎勵的獎金來源又是公共財政。
怎么辦呢?公務員要獎勵,要慎用貨幣獎勵。其實在《公務員法》48條講得很清楚,對公務員個人或集體的獎勵,要以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但要突出精神獎勵。為什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務員本身是去履行公職的人,我們通常都說是人民的公仆,就意味著不僅僅有法律所要求他的職責,而且應該有很高的道德上的一種楷模意義的作用。因此今天如果要想來刺激公務員,而這種刺激的方式簡單化為貨幣的話,在很多時候,達不到獎勵的目的。
其實國家公務員局在《公務員獎勵規定》中已經規定得很清楚,包括用什么樣的精神獎勵,有通報嘉獎,有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等。齊齊哈爾的做法,從法律上來說就是越權獎勵,因為它沒有權做。而國家規定精神獎勵的意義正在于提升公務員隊伍的士氣,在于通過對這種士氣的提升,刺激公務員真正能有一種向上的士氣。
【鏈接】
香港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一項旨在提升公務員優質服務的《公務員服務獎勵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榮獲此項殊榮的都是香港的公務員機構,而非某個公務員。
從評獎程序上來看,內地的公務員需要按照規定的獎勵審批權限上報,由審核部門公示。參加香港公務員服務獎勵計劃的機構,需要經過初審和中審兩個環節,評審方式由議員和民間團體組成的第三方機構。
雖然兩種獎勵最后都明文規定了獎金標準,但香港《公務員服務獎勵計劃》的獎金額度要遠遠高于大陸,比如部門合作獎就高達4萬美金,該獎金將直接撥入獲獎部門的員工福利基金。不過對于收入在全球位列前列的香港公務員,該獎勵所賦予的榮譽感無疑要遠遠超過獎金本身。作為香港特區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的獲得者中也不乏公務員隊伍中的優秀人物。作為表彰畢生為香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這樣一枚勛章的意義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