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份的各項經濟指標最近陸續公布,有評論講“數據顯示喜憂參半”,此評價帶有明顯的自我安慰色彩。3月份的數據曾經給人以驚喜,社會幾乎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回調,中國將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機。然而,4月份數據給大家心底埋進的悲觀預感,5月份數據給予了確認。我國經濟回調之艱難已經超出了當初的預期。
價格是經濟運行最直接的信號。5月份PPI達到了負7.2;而cPI自今年2月進入負區間,之后一直沒有絲毫回調的跡象。PPI和cPI數據說明,市場供給和庫存的壓力根本沒有得到緩解,形勢極其嚴峻。由于PPI呈現慣性下行特征,cPI也無回調跡象,兩大數據短期發生突變回調幾乎不可能。即使6月開始明顯回調,要在5季度進入正區間正常狀態也已很難。經濟回調壓力加大、回調時間后壓,完成今年經濟增長各項指標將難上加難。
5月份新增貸款超過預期,達到6645億元,使得1到5月份新增加貸款量高達5.84萬億。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開閘放水”規模空前,而實體經濟似乎無動于衷,市場價格反向而行。
經濟領域出現反常情況,究其原因雖然十分復雜,但有些事情是能夠也應該說得清的。
首先,不能把經濟增長寄于外需拉動。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面臨問題最嚴峻是外需。進出口增長率是去年11月進入負區間的,5月份進出口、進口、出口三項指標全部下行,分別為25.g%、26.4%、25.2%。今年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不要說達到這平,能夠不拖后腿就是最大成功。
特別需要警醒,千萬不能為了追口量,無休止地對企業進行貼補。這種稅人的錢、拿國家財傲的錢貼補外國人業屬于下游的夕陽性質的產業類型,就業量,但污染了環境。對這種傻事。
其次,民間投資萎靡不振,單靠政長。經濟發展三駕馬車,消費增長平平需急劇萎縮,唯有寄希望于加大投資。資計劃,但國務院只能拿出1萬億多,
目前投資狀況是,國家資金迅速到爭項目積極性比誰都高,但配套資金如想象的好。新增貸款也大都落戶國企中,國家尤其是中央政府,國企尤其是功勞。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家大的規模,國家和國企只能發揮引導化依賴于民間、依賴于社會資本。
目前,社會資本仍然采取觀望態度沒有想象的那么積極。這種現象既反大,也反映了政府宏觀調控存在明顯化政府傾向不可取。
再次,政府主導的增長,將使結構么這么大的投資和貸款規模,市場價號?為什么1至4月央企營業收入僅卻下降了36%?為什么工業企業有產業。
各級政府和央企、國企把保增長系統也同樣帶著這樣的使命進行貨幣其是央企把持的產業領域,很多產業產能過剩領域,這次危機給了他們新的成的是政治任務,所以,有沒有市場、是該淘汰,都成為次要問題,核心是工來,項目要啟動起來。
這種無視市場前景,不按照市場規的方式來調控經濟,既解決不了眼前保國家經濟將來發展埋下更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