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在我國,農村經濟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中,資本最為稀缺。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得不到金融行業的強力支持。在此過程中,農村信用社一直沒有準確的定位,更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金融功能。要推動現代農業經濟的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研究造成農村金融體系缺陷的根本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途徑。
關鍵詞:農村金融;政府創造;租金;信用;農村產權制度
Abstract:Rural finance is the core of the modern rural economy. In China,among the basic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rural market (land,labor and capital),capital is the most scarce. Over the years,there are serious shortcomings in our rural financial syst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can not be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During this process,the RCCs has not been accurate positioning,and also does not play its par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build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and ultimately solve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we must study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and find a appropriate way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rural finance,the creation of government,rent,credit,the system of rural property rights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9-0075-05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對金融體制進行了多次改革。從資產剝離到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在推進金融市場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拉大了城市和農村兩大金融體系的差距。以盈利最大化為經營目標以及現代銀行制度的改革取向強化了各國有商業銀行追逐利潤的動力機制,使得它們撤并了大量的設在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作為農村地區最重要金融機構的農業銀行,在其他國有商業銀行撤出農村金融市場后,非但沒能填補業務上的空白,反而也緊隨其后收縮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業務。與此同時,農村信用社并沒有承擔起支撐農村金融系統的重任,在利潤最大化的約束下不愿將多數資金投入到回報低、期限長的農業生產。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沒有準確的市場地位,其吸收農村存款轉貸工業項目的經營模式惡化了現在農村金融市場貧血的局面。
1995-2001年各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余額占全國貸款余額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5.08%。農村信用社由于資金實力和服務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資產等問題,難以滿足農村資金需求。“貸款難”的問題目前在農村極為普遍,銀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貸款還不到農村貸款需求量的30%。近年來,隨著國家扶植農業發展力度的加大,農村金融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但統計顯示,2002年-2008年,農業貸款(Loans to Agricultural Sector)占各項貸款(Total Loans)的比例只是維持在5.24%到5.92%之間。(如表1所示)。
顯然,以上統計數據顯示的狀況不符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對金融支持的要求。農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及小額的生產性需求無法通過正規的金融機構來滿足;農村的中大規模融資效率低下;農村經濟戰略性需求得不到優先滿足。因此,如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的前沿問題,農村金融改革勢在必行。有學者提出,我國農村金融活動主要面臨三大問題:可獲得性、交易成本和益貧性。然而,這些都是外在問題,研究制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根本因素必須從市場機制和制度傾向上找到突破口。
二、制約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三大決定性因素
目前,經濟學界將制約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因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信貸投資結構失衡;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功能弱化;支農信貸資金難以滿足農村信貸需求;貸款方式不合理;農村金融的信用環境差;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然而,以上所有問題都來源于三個關鍵性的因素:城市和農村間的金融租金差異、制度的缺失及農村產權制度障礙。
(一)城市與農村的金融租金空間差異
租金是金融機構利潤的源泉,在市場競爭中,相對較大的租金空間能夠吸引金融機構進入該區域。上世紀90年代,Hermann、Kevin、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約束論,就是主張利用政府在銀行業創造租金的方式帶來更有效率的信貸配置和金融深化。但至于農村和城市之間金融租金的差異,他們并沒有做深入的研究。
農村和城市金融租金存在差異是由農業和工業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工業生產的特點是科技含量較高、利潤空間大、投資期相對較短;而農業生產的特點是收益小、投資回報期長。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在業務擴展和營業網點設置上應該傾向于租金空間大的產業。因此,只要工業信貸還有租金的余地,金融機構的信貸策略就不會有大幅度的改變。
1. 城市的租金空間。可以用數學模型來進行分析,如圖1(a)所示。曲線R是金融機構在城市信貸取得的收益,總體遞增。并且隨著信貸量Q的增加,R的增加速度也呈現出先加快后放慢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金融收益的邊際遞減。曲線C是金融機構在城市信貸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結構設置固定成本CA、員工工資以及存款利息。該曲線總體上也是遞增的,并且隨著信貸量Q的增加,C的增加速度逐步加快,這是因為,當信貸量Q超過一定數量以后,就會產生大量的流動性成本。曲線R和曲線C有兩個交點PA、PB,過此兩點向橫軸作兩條虛線,就把圖形所在區域分成了三部分:起步區、租金區和退出區。顯然,在租金區金融機構是盈利的,其利潤
,租金空間比較大。當信貸量Q超過了經濟的承受量QB后,金融機構開始虧損,逐步退出信貸市場,需要指出的是:只要經濟不存在過度衰退且信貸業務運行正常,此類虧損就不會發生。
2. 農村的租金空間。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如圖2(b)所示。曲線C1是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結構設置固定成本CM、員工工資以及存款利息。然而,由于農村不是商業聚集區,金融網點不能實現片區集中,金融業務覆蓋面相對開闊,金融機構設置存在著空間、交通和輻射面等方面的困難,因此CM比CA要大得多。曲線R1是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取得的收益,隨著信貸量Q1的增加,R1的增加速度也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變化。與城市金融信貸的收益曲線不同,R1的增長空間是受到限制的,這些限制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農業利潤增長空間相對較小及政府出于農業支持規劃而制定的貸款利率的限制。因此,農村的金融信貸收益曲線R1逐漸變得平坦。曲線R1和曲線C1也相交于兩點PM、PN,過此兩點向橫軸作兩條虛線,同樣把圖形所在區域分成三部分:起步區、租金區和退出區。在租金區,金融機構的利潤 ,由此可見,農村金融信貸的租金空間顯然比城市金融信貸的租金空間要小得多。
(二)農村金融體系支撐制度的缺失
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度的缺失往往會導致整體效用的下降。2003年,Djanbov,Glaeser,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簡稱DGLLS)進行了一項關于制度可能性邊界(IPF)的研究,揭示了在一個由“無序”和“專制”組成的二維空間里,制度安排是如何在兩者之間達成妥協的。DGLLS的分析表明,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制度可能性邊界。因此,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安排不可能從其他國家移植過來,農村金融市場運行制度的研究必須以我國國情為出發點。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特色,政府因素對經濟發展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就農村金融體系來看,有兩股力量決定著協議的產生:市場性制度和政府制定的制度,并且后者的作用甚至有時會超過前者。城市、農村的金融租金差異是市場性制度,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就假設這種制度是非缺失的。
圖3所示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制度選擇組合模型,縱軸表示市場性制度,橫軸表示政府制定的制度。曲線A表示制度選擇曲線,由于我國政府對經濟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大,因而曲線A對橫軸的截線段要長于對縱軸的截線段。曲線IU是制度效用曲線,與曲線A相切于點E。由點O出發經過點E的射線稱為SCP曲線,表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制度組合的最佳偏好線。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由于存在著政府性制度的缺失,曲線A向左下方移動到A’的位置,并與曲線SCP交于點E’。又由于任何制度效用曲線與制度選擇曲線的交點都應該在SCP曲線上,因此曲線A移動迫使制度效用曲線IU向左下方移動到IU1的位置,造成了金融制度效用的下降。
可見,政府制定的金融制度的缺失是造成農村金融體系缺陷的又一關鍵性因素。這里的缺失包括很多種類型:政府沒有及時地安排制度;政府主導制定的制度違反市場經濟規律;過度管制,約束太多,造成金融抑制;一系列金融潛規則等。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政府制定的金融制度的缺失主要是指制度改革低效以及金融管制。前者的原因是我國擁有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農業經濟體,改革的阻力比較多;而后者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工業化道路使得資源配置傾向于城市以及農村金融本身蘊含著諸多的問題(租金、成本、信用等)。
(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緩慢
如果單純地從金融機構經營的角度去考慮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是有失偏頗的。長期以來,國內經濟學界并沒有強調農村產權問題對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影響。實際上,我國目前的農村產權制度狀況已經嚴重地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首先,農村產權制度的不合理因素不利于信用的確認以及違約責任的充分追究,而金融的發展又必須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其次,我國目前的農村產權制度不能滿足正規金融對于抵押資產的要求;最后,農村產權制度使得農村生產要素流通不暢,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在農村市場難以進行有效的資本運作。
目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不清晰。我國《憲法》以及《物權法》對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規定為: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是,在實際的土地配置、流轉過程中,集體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果我們把集體理解為一個團體,那么,這個團體的具體范疇是什么,哪些人屬于這個范疇,它通過怎樣的方式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權利?顯然,我國農村產權制度中沒有清晰的規則。從土地管理的角度來看,法律也沒有明確到底是哪一級政府的部門代為行使集體作為所有者的權利,勢必會造成重復管理和違規管理。土地又是大多數農民最大份額的生產要素,但是農民沒有權利決定土地的最終用途和流轉動向,更不可能以此為抵押來獲取信貸資本。
(2)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不暢。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的必備要素。雖然近年來理論界對于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是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仍然不符合現代金融發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受到所有權制度的約束,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僅限于市場交易,與金融資產掛鉤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不暢帶來了投資期、回收率、政府干預等各方面的問題,使得私人資本進入農村市場的風險增加。
(3)農村宅基地確權制度尚未建立。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農村宅基地屬于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可見,農村居民在進行信貸申請時,可以將房屋當做抵押物,但房屋下面的宅基地是不能抵押的。同時,由于宅基地確權沒有憑證(如宅基地某時期的使用權證書),私人資本在租賃或者購買農民對宅基地的使用權時容易發生利益糾紛,阻礙資本向農村市場流動。
三、政府推進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的切入點
經濟學界習慣于用“扶植”來描述政府與農村金融的基本關系。實際上,“扶植”不應該成為政府對農村金融保持的姿態。一方面,扶植由政府主導,不能解決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問題,而且政府也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和精力去傾注于扶植工程;另一方面,扶植的做法從根本上缺乏保障機制以及可操作的程序,并容易產生尋租行為。因此,政府推進農村金融發展切入點就是如何利用市場機制,采取引導的方式上進行完善。
(一)引導租金創造
對于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而言,戰略的出發點在于租金空間的大小以及現代企業強調的價值最大化。假設影響金融機構收益的因素有農業經濟利潤a、政府的利率限制i、農村信貸信用指標h、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成效度m、信貸期限t,那么金融機構的收益函數就可以表示為R=f(a,i,h,m,t)。同樣,影響金融機構成本的因素有網點和分支機構設置費c、員工薪酬w、統籌特定區域的信息費和交通費n 、稅費x、由信用風險帶來的壞賬s,那么金融機構的成本函數就可以表示為C=g(c,w,n,x,s)。因而,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決定因素=R—C+δU,其中,U為企業的價值,δ為企業價值在金融機構決策時的權重系數。可見,政府引導租金創造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
1. 引導R良性增加。在收益函數f(a,l,h,m,t)中,政府可以實施引導的因素有兩個:政府的利率限制i以及農村信貸信用指標h。在金融約束理論中,Hermann等人的提出政府可以通過調整存貸款利率帶來更有效率的信貸配置和金融深化。但是,這一理論在我國顯然缺乏操作性:一方面,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的利潤創造不活躍,整個國民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階段,提高農村金融市場信貸利率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另一方面,從整個國家的金融系統來看,需要保持穩定,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央行不可能在國際金融秩序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隨意調整利率。
在這種情況下,改善農村信貸信用指標成為政府引導租金創造的一個重要渠道。之所以將h納入收益函數而非成本函數,是為了充分說明農村信貸信用對于金融結構的重要性。政府通過監督交易規則等措施,能夠引導農村信貸信用指標的提高。一方面,建立農村信用監督和保障機制,保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引導信貸規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擴大違約風險,使信用深入農村信貸者的意識當中。
2. 引導C動態減少。在成本函數g(c,w,n,x,s)中,政府可以實施引導的因素有兩個:稅費x以及由信用風險帶來的壞賬s。在稅收上,基于財政壓力,政府不可能給予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以大規模的減稅優惠,但可以做到量力而行。因此,政府對此可以采取“稅收差別”的策略,與金融機構達成一個協議,以其在農村市場的信貸數量和質量作為衡量指標,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減少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信貸成本。
3. 將企業價值指標δU納入金融機構考核機制。企業價值U來源于兩個方面:股東利益和企業的社會價值。現代企業的經營目標已經是利潤加企業價值最大化,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例外。政府在引導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政策優惠增加這些企業的股東利益。同時,在社會價值上,給予支持政府引導政策的金融機構以社會價值肯定,并將這種社會價值與企業信譽、對經濟的貢獻指標以及股票穩定聯系起來。此外,企業價值在金融機構決策時的權重系數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央行可以考慮從整個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提高的角度進行該系數的設計。
(二)填補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缺失
前文已經提到,制度的缺失會導致農村金融市場整體效率的下降。這里的制度缺失既包括了制度體系不完備,也包括了已有制度的不合理。研究發現,政府制度對于農村金融的側重系數影響著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博弈論為此類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假設某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分為兩個方向: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貸款總額為Q,投入到農村市場的信貸比系數為η,即投入到農村市場的信貸資金為ηQ,投入到城市市場的信貸資金為(1—η)Q。又假設該金融機構在城市金融市場獲得的資金回報為a(1—η)Q,在農村金融市場獲得的資金回報為bηQ(a>b),因而該金融機構的總回報資金F=a(1—η)Q+bηQ=[a+(b—a)η]Q。設農村貸款者的收益取決于資金投的多少,二者成正比關系,其收益函數P=cηQ。對于政府而言,其效用函數有兩部分組成,即農戶收益帶來的效用和金融機構收益帶來的效用,并且兩者給政府帶來的效用系數可以用v和u表示(v
G=u㏒F+v㏒P= u㏒[a+(b—a)η]Q +v㏒(cηQ)
欲使政府效益最大化,將G對η求導并進一步整理得到:
η=a/[a+b(1+u/v)]
以上分析表明,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村市場的信貸比系數η和u/v成反比關系,即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業務量受到政府制度側重系數的影響。這就為政府設計支撐農村金融市場的制度提供了根據。一方面,制度側重系數影響金融機構對農業生產的貸款量,政府的制度應該在機制上更加側重于農業發展,而且制度應該圍繞農村金融業發展這一目標自成體系,零散的制度沒有效率;另一方面,從上面公式中還可以看出,b和η成正比例關系,因此,即便是政府制定好了一套引導農村金融體系完善的制度,金融機構也可能通過降低b(向政府表明增加農業貸款不利于自身經營)來逃避制度的約束。因此,政府在設計制度時還應該和第一步的引導租金創造相結合,使制度符合市場價值理念。
(三)改革農村產權制度
推進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于農村金融發展的作用在于兩點。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可以推進農村生產要素的確權,有利于金融信貸抵押落實及農民信用的增加。二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以及宅基地確權制度改革能夠減少投資糾紛,降低投資風險,使得農村吸引金融機構資本、私人資本的能力提高。因此,不對農村產權制度進行改革而單純地從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的租金角度去考慮農村金融問題是缺乏效率的,政府在出臺一系列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政策的同時,應該將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
四、當前我國政府調控農村金融發展的措施探索
(一)將信用納入農村金融租金的創造過程
(1)國家可以推出“信貸與信用證掛鉤”政策。即當農民提出貸款申請時,根據信貸機構等對申請人的信用考核,國家頒發不同等級的信用證,并規定信用證與申請人的個人資產相聯系,以減少農村信貸的違約行為,減低信貸機構及其他資金提供者的風險,擴大其租金空間。(2)提高農民信貸申請的信心。一項調查顯示,約38.82%農民根本就沒有向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使得農民和金融機構在訴求上的溝通不暢。政府一方面應該加強信用理念的宣傳,另一方面要增強農民在信用端的信心,引導他們按照程序提出信貸申請。(3)推行農村信貸利率信用差異化。允許信貸機構在法律框架下,針對不同信用的信貸申請人索取的有差別的利率,但要保持合理的差異性,防止農村金融市場的價格歧視現象損害農民合法利益。
(二)重整農村金融體系
(1)明確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使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民的合作金融組織,明確信用社的財產的歸屬,推進其公司制度改革,鼓勵農民參與經營和監督;給予農村信用社以財政稅收支持,積極引導其逐漸剝離不良資產,實現高效經營;強調農村信用,努力建立“信用社—信用證—農民”的金融信用模式。(2)將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村信用社的輔助機構之一向農民開放,擴大其政策性金融服務的范圍。(3)推進農村非正規金融的正規化,改變1998年以來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嚴格限制甚至取締的局面。一方面,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繼續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大力培育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打破正規金融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嚴格管理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運營,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的健康、穩定。(4)推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向普惠金融體系的方向發展,使市場化競爭和支農職責并駕齊驅。
(三)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
作為統籌城鄉(包括統籌城鄉金融體系)過程的重要一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突破口。目前,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全面展開,但四川省成都市的一系列改革已經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應該圍繞農村耕地使用權確權改革、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制度改革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制度改革進行,形成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同時,應該堅持“先試點、后推行”的原則,在農村建立起耕地保護、農村產權抵押擔保體系等政策體系,使農村產權制度符合農村金融發展的要求。
(四)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使得農業保險服務領域逐步拓寬,農業保險業務規模不斷壯大。2004年~2006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0.03 億元,保險金額1294 億元;2007 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51.8 億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1126 億元風險保障。然而,農業保險制度仍然不夠健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覆蓋面窄、法律缺位、風險管理不健全等。
因此,健全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探索適合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運用市場和調控相結合的方式,制訂基本的制度框架,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能夠起到緩解農村金融壓力的作用。(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7 年,國家財政首次對農業保險給予補貼,各級財政投入29.94億元保費補貼。2008 年,中央財政大幅增加了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支持,保費補貼經費預算由2007 年的21.5億元增加到60.5 億元。在此基礎上應該漸進地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擴大財政支持的覆蓋面。(3)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農村投資風險分散機制。通過降低農業生產和農村投資的風險來減少信貸機構或私人投資者對于農民貸款的擔心,最終建立市場運作、多元化投入、信用為基礎、政府支持、社會監督的農村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周孟亮.我國農村金融的現實需求與體系設計探討[J].浙江金融,2007,(9).
[2]馬君實.完善農村金融支持戰略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8,(1).
[3]Messori,Marcello.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market failures:the microfoundations of the new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 edited by Marcello Messori.[M].Edward Elgar,1999.
[4]張杰.中國金融制度選擇的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于輝.農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徑[J] .當代經濟研究,2007,(12).
[6]沈明高.發展新型農村金融[J].中國金融,2008,(1).
[7]巴曙松.構建客觀約束機制—從外資參與狀況看不良資產處置中的考核約束缺陷[J].國家貿易,2004,(6).
[8][9]郭田勇.開放經濟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博弈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0]韓俊.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J].改革,2006,(3).
[11]周春喜.農村非正規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效率:浙江個案[J].改革,2007,(4).
[12]張祖榮.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07,(12).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