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仍未結束。筆者認為,金融危機不僅源于金融業自身,更廣泛地源于金融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而金融危機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也集中表現在對金融生態的影響上。
一、金融危機影響下金融生態脆弱性表征
(一)企業倒閉停產威脅金融生態微觀基礎
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構成了金融生態的微觀基礎。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重要媒介,其經營活動可支持企業的生產經營,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企業作為貨幣市場上的借款者和資金運用者、資本市場上資金的主要籌集者和使用者,其經營績效和風險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銀行、證券公司等的資產運營質量,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生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面臨內外需疲軟、停產、資金回籠困難等問題,出口型中小企業的大規模倒閉,必然會加大給這些企業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給金融體系造成巨大壓力。
(二)經濟結構調整加大金融生態經濟環境波動
由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正好發生在我國經濟出現周期性調整的時期,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將加快和加深我國經濟周期性調整的速度和幅度,同時也加大了金融生態體系維護的難度。在經濟周期性發展中,新技術或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會因生產不能滿足需求結構的變化,使實體經濟因結構調整滯后而陷入低谷,并使金融資本的正常運轉與流動出現障礙,增加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
(三)經濟調控政策帶來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
為彌補“市場失靈”,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往往采取一系列的宏觀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然而,國家在采取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熨平”經濟波動的過程中,治理實體經濟的宏觀政策往往成為影響一國金融風險的助推器。目前,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及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目的是拉動內需、重振實體經濟。然而,4萬億財政資金的投入需要銀行系統的信貸支持,如果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會造成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需求大、風險高,此時貸款投放的集中度過高,一旦這些項目出現經營風險,將影響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和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健運行。
二、維護金融生態的建議
(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夯實金融生態的經濟基礎
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我國出口和投資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已經逐步顯現。在本次金融危機之前,我國政府已經在產業結構調整、內需企業扶植、分配機制改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在更要堅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方向不動搖。在這一轉換過程中,要科學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實力和經濟運行質量。經濟發達地區,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做強做大支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提高投資水平,努力培育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培育壯大優勢骨干企業,提高企業盈利和市場競爭能力。
(二)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強化金融生態環境的硬約束
一是要明確金融生態的邊界,對現有的金融生態平衡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如產權、市場規則等。二是法律要完成市場不能完成的經濟功能,消除市場失靈和市場有限性對金融業的影響。當前要盡快修改與金融維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有效引導金融資產高效配置、金融經濟良性循環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借鑒新加坡打擊惡意逃廢債的“窮籍制度”,根除司法與行政難分離的頑疾,完善執法環節,提高執法效率。
(三)拓展金融生態空間,提高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
首先要做強做大區域金融產業,積極發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包括銀行、證券、保險、財務、信托和融資租賃等在內的種類各異、功能互補的金融機構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快金融開放步伐,積極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其次要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入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再次要鼓勵區域金融適度競爭,各商業銀行適當放寬授權授信,合理確定貸款定價,通過風險溢價覆蓋風險損失,增強金融機構自身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支持企業通過上市或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形式擴大直接融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減輕銀行融資壓力。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