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河南省新野縣依據市場實際需求和融資特點,通過組織財政性、互助性和保險類等多元化的信用擔保,努力開展農村金融創新,改進信貸交易效率,收到了和諧共贏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服務;創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maker has adopting a wide range of credit guarantees such as fiscal,mutual aid and insurance in Xinye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expanding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transactions,which based on the actual market demand and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Also,it has achieved harmonious and win-win social effects.
Key Words:rural finance,financial services,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9-0020-04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業務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的弱質狀況未能得到有效改觀,同時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直接導致了農村金融需求與正規金融的供需失衡。如何通過農村金融變革和創新,加速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政府、央行和金融機構共同面臨的迫切問題。基于此,新野縣緊緊圍繞縣域經濟發展重點,以改善金融生態、完善金融服務、暢通融資渠道、增進銀企對接、開發特色產品、培育競爭優勢為抓手,多方聯動,開展了旨在破解“三農”金融需求難題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程。其核心內容是: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增加農村金融產品供給,促使農村資源轉化為金融信用,讓農村、農民手中的市場資源流動起來,建立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產品模式。
二、農村金融創新的理論思考
金融約束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了緩解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需要組建金融中介體,實行比市場機制確定的均衡利率要低的人為低利率體制。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財富達到某個臨界值之后,人們才有能力參與金融市場,以求金融市場發展。在此基礎上,人們將金融約束理論運用到農村金融領域,形成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村金融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借貸雙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如果僅僅靠市場機制,可能無法生長出一個農村社會所需要的金融市場。在金融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前,應將實際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數范圍內,并同時抑制存款利率的增長,若因此而產生信用分配和過度信用需求問題,可由政府在不損害金融機構動員儲蓄的同時從外部供給資金;政府應鼓勵并利用借款人聯保小組以及組織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導致的貸款回收率低下問題;利用擔保融資、使用權擔保以及互助儲金會等辦法,以改善信息的非對稱性;融資與實物買賣相結合的方法,以確保貸款的回收。
農村金融需求主體,主要是數量龐大、高度分散、經營規模小、對貸款額度需求不大且缺乏擔保和抵押品的農戶,而供給主體是龐大的農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提供融資服務時,需要解決信息、交易成本和代理監督等問題。金融中介理論認為,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降低單位交易成本、提供流動性,作為信息共享聯盟、代理監督者、承諾機制,從而減少參與成本,還可與金融市場動態互補。從制度經濟學角度,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關鍵在于機構和農戶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交易成本(包括監督成本)過高。據調查,農戶或農村民營企業因“找不到擔保人”和“沒有合適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貸款支持的占60%以上。因此,亟需引進有效的信用擔保機制,緩解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動向產業化、規模化、多樣性方向發展進程加快,農村金融需求也呈現出主體多元化、需求多樣性和非標準化的特點。雖然農村市場的金融需求強烈,卻難從金融部門信貸供給這個巨大的“盤子”中獲得足夠的份額。究其原因,除受限于傳統農業的產出效率相對較低,難以負載過多的資本投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村地區普遍缺乏信用工具,缺乏風險補償機制,導致信用鏈條斷裂,從而造成貸款難。因此,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應與多元化農村金融需求相適應,應依據不同層次的需求、生產組織模式,探索不同形式的信貸業務創新開發和推廣機制。
三、新野縣四類農村金融創新
新野縣位于豫西南,總面積1062平方公里,轄9鎮5鄉,耕地98萬畝,人口75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0%,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該縣主要支柱產業有二:一是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工業經濟,全縣涉棉企業145家,固定資產約30億元,從業人員3萬余人,產業集群特征明顯;二是以蔬菜、畜牧為支柱產業的農業經濟,蔬菜播種面積30余萬畝,畜牧業以出產皮埃蒙特肉牛為主。
在過去較長時間內,縣域經濟嚴重“供血不足”、農村金融“血脈不暢”的現象在新野縣比較突出。中小企業和農民貸款難和農村金融機構難貸款現象并存,而擔保難是農村金融困境的基本成因。針對此問題,當地政府、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三者聯手,以信用擔保創新為出發點,探索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其創新品種有:
(一)“興業保”貸款
新野縣民營經濟發展活躍,以棉紡織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但融資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公司制、純營利性的商業擔保追求利潤最大化,擔保費用較高,條件苛刻,當地不適合采納推廣;全部由政府通過財政性投入來建立擔保基金的形式,無形中增加了財政的風險,還容易導致企業缺乏市場機制約束、降低生產經營風險意識、產生道德風險等問題。新野縣棉紡織企業相對集中,企業之間的信譽和經營狀況互相比較了解,推行互相擔保切實可行,同時新野棉紡織大部分企業設備比較先進、價值較高,一旦發生風險,設備便于處置。基于這種認識,縣委、縣政府組織金融部門、法律專家和企業法人代表多次探討論證,最終確定了信用擔保運行辦法。2004年10月,新野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掛牌成立,是河南省第一家會員制非盈利性社團公司,其所辦理的“興業保”貸款對象主要是以棉紡織為重點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通過建立信用擔保中心,把個體信用轉化為聯合信用,是突破農村信貸對抵(質)押物品的依賴,解決抵押擔保不足的有效方法。其運作機制為:由財政注入擔保資金,中小企業入會并繳納擔保基金,共同成立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擔保中心按照“入會自愿、互為擔保,合作共盈、促進發展”的原則,吸納中小企業入會,募集會員基金。擔保中心的基金由財政先期投入300萬元,以后逐年追加,入會企業自愿交納基金10-50萬元。中心開辦費、辦公費由縣財政解決,以減少會員企業的融資成本。縣信用聯社和擔保中心聯合對會員企業的資產、經營、盈利和信用狀況進行考察,評定企業信用等級,然后根據不同的等級和入會基金的多少,由信用社為每家企業授信。如,被評為AA級的會員企業最高授信額度為:入會基金的5倍+固定資產凈值的16%。擔保中心在授信額度內,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擔保”的方式為會員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在授信額度內,企業隨時可以申請貸款擔保,擔保中心在兩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2008年綜合授信額度達36568萬元,單戶最高授信額度達4000萬元。自2004年運作以來,累計投放貸款8.1億元,沒有一筆貸款形成風險。
(二)“連心鎖”貸款
農民擔保協會“連心鎖”貸款,是針對農民個體經營和創業的信貸需求,發揮農村經濟主體之間信息公開、監督便利的優勢,借助互助聯保組織,完成信用自增強和信用自升級,緩解融資瓶頸約束。新野縣于2005年9月嘗試組建農民擔保協會。即按照“聯合互助、誠信經營、共同致富”的設計理念,采取資產抵押、交納基金和信用聯保相結合的方式,重點發展有資本積累、信譽良好、專業經營程度高的個體工商戶和微型企業,成立農民擔保協會,形成互信、互助、互保和相互監督、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在特色農業有發展潛力和輻射帶動力強的鄉鎮,按照“農戶自愿、信用社引導、大戶牽頭、村委協調”的原則,以交納基金和信用聯保為擔保方式,成立“種養殖戶信用擔保協會”;在城鄉結合部,采取資產抵押、交納基金和信用聯保相結合的方式,重點發展有資本積累、信譽良好、專業經營程度高的個體工商戶,成立“個體經濟擔保協會”。農民只要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項目,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擁有固定資產不低于20萬元,社會信用好,無違法違規記錄,足額繳納1萬元以上的擔保基金,便可以申請加入會員。信用社根據擔保基金額度和全體會員提供反擔保資產凈值確定貸款額度。如果會員貸款到期后不能歸還,其所提供的擔保資產將交擔保協會處置;資產處置后仍不能還清貸款時,由擔保協會全體會員承擔連帶責任。
截止2009年3月份,新野縣已建立各類貸款擔保協會32個,吸引會員214戶,收到擔保基金352萬元,累計發放協會擔保“連心鎖”貸款5630萬元,貸款余額2910萬元。
(三)“公司+協會”封閉貸款
“公司+協會”封閉貸款,以基地為平臺,以誠信為基礎,以利益為紐帶,形成一個封閉鏈條。其運作模式為:企業和財政分別提供一定的擔保基金,銀行與企業建立信息溝通機制,通過提供代收代付結算服務和經營、銷售環節的資金監控,實現貸款資金封閉運行。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在新野縣建立十個千頭肉牛育肥場,新野縣農村信用聯社對其確定了“公司+基金”資金封閉運行模式。具體做法是: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和縣政府分別出資500萬元繳存縣聯社作為擔保基金,聯社向公司發放貸款4000萬元,并在該公司設立營業網點,統一進行資金結算和劃撥,對信貸資金實行封閉運行,肉牛深加工后銷售款項,須優先償還信用社貸款本息。
(四)“安貸寶”和“農貸寶”信貸
“安貸保”是為避免借款人意外傷害造成貸款損失風險,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設計的信貸品種,將信貸風險分擔和保險補償作用相結合。新野縣農村信用聯社與縣財產保險公司合作,聯手推出小額信用貸款安心意外傷害保險。具體操作步驟:一是借款人按貸款額的0.25‰的比例入保,信用社按保費的35%~40%向保險公司收取手續費,每1萬元貸款每月只需2.5元的保費;二是農戶憑借保險單在信用社辦理貸款手續;三是借款人向信用社承諾,約定該保險第一受益人為信用社;四是農戶歸還貸款,信用社相應歸還保險受益權。
“農貸寶”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與抵押擔保貸款不同,它單純以個人信用保證貸款本息償還,信用社憑借款人的契約性承諾提供貨幣資金。新野縣長期堅持抓好“創建信用鄉鎮、評選信用村、戶”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并將小額信用貸款逐步擴大延伸到農村商業、加工業等領域。當貸戶需要貸款時,由本人持“一卡、一證、一章”(即:守信卡、身份證、印章)直接到所在鄉(鎮)信用社的信貸專柜或向發卡社的任意一個客戶經理辦理貸款,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和保證擔保。目前,全縣已建成信用鄉鎮4個、信用小區4個,評選信用村85個、信用戶43260戶、守信工商戶161個。
四、新野縣四類金融服務創新的基本依據
(一)信用擔保的多元化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新野縣四類信用擔保的創新并非一種類型、一種模式。比如,“興業保”是以財政注資為背景的“俱樂部”信用擔保,其中,新野縣財政先期投入300萬元(以后逐年追加投入,財政解決開辦費、辦公費),表明這一模式具有財政擔保的成分;同時,又按照會員制要求吸納中小企業入會,募集會員基金,屬于非盈利性社團組織,含有“俱樂部”機制的核心內容。“興業保”所覆蓋的融資擔保對象主要以棉紡織為重點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同樣,“連心鎖”則是主要面對創業初期的農民和個體經營者的互助性信用擔保;“公司+協會”是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對旗下養殖戶提供的特定信用擔保;“安貸寶”和“農貸寶”則是以眾多農戶為對象,在互助聯保基礎上引入了保險保障機制,在更大的范圍、較低的成本發揮了保險的信用擔保的作用。可以看出,由于需求特點、融資層次和生產模式不同,信用擔保組建方式也存在明顯差異,這是新野縣堅持開展多元化信用擔保、量身定做金融創新的初衷。
(二)信用擔保的安全性
信用擔保是銀企雙方所共需的中間金融產品,即銀行和企業(農戶)都是信用擔保需求者,企業(農戶)同時又是信用擔保的供給者。在企業(農戶)端,信用擔保起碼要滿足成本低廉、程序簡單、監督方便、銀行認可等基本條件;但在銀行端,信用擔保必須安全的,信用擔保組織必須是穩定的。但在目前資金稀缺的時代,銀行在信貸談判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所以,安全性與穩定性是組建信用擔保必須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
單從信用擔保的安全性上考察,“興業保”有新野縣地方財政先期投入300萬元墊底資金,也有入會企業可自愿交納10-50萬元的基金保證,再加上對企業5倍入會基金+固定資產凈值的16%的合理授信,確保銀行貸款安全是沒有問題的。實踐證明,自“興業保”實施5年來,累計投放貸款8.1億元,沒有一筆貸款形成風險,就足可以證實該種信用擔保模式的安全性。“連心鎖”模式,對協會成員最高授信額度控制在等于入會基金4倍以內,加上反擔保資產的20%(比如,農民入會基金10萬元,固定資產30萬元,那么其最高授信額度為46萬元),其信貸資產的安全性同樣不存在問題。況且,“連心鎖”是互助性質的信用擔保,互助成員間具有信息對稱的比較優勢,在監督借款人履行合同方面比商業銀行有優勢,能夠更好地對借款人實行監督。同樣,“公司+協會”的貸款封閉運作、農業產業化龍頭公司的擔保實力和“安貸寶”的保險保障,都具有極強的安全保障作用。
(三)信用擔保的社會效應
由于四類信用擔保模式創新幾乎覆蓋了新野縣信用擔保需求的各個層面,其安全性基本能夠滿足銀行信貸的要求,進而較好矯正了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信貸服務失位和錯位問題,調動了供需雙方的積極性,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和特色農業融資瓶頸問題,實現了金融與產業組織的有效銜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截至2009年3月末,17種中小企業信貸產品貸款余額達13.21億元,扶持400余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15種農業信貸產品貸款余額達13.6億元,惠及800多個村集體和6.1萬農戶。在金融層面上,涉農資金放得出、收得回,金融機構增效明顯。2008年,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盈利7456萬元,盈利面達100%;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率為11.59%,同比減少14.5個百分點。金融產品創新還扶持和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小企業和特色農業蓬勃發展。2008年全縣中小企業稅收貢獻率和就業貢獻率分別達到69.6%和73.1%,同比分別提高了4.5個和5.1個百分點;蔬菜、畜牧養殖業支柱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7.04億元、21.58億元,實現增加值10.22億元和9.77億元,合計占農業增加值的比
例由2004年的55.1%提高到2008年的62.4%。
五、幾點啟示
(一)政府主導、合力而為是關鍵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政府在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中承擔著政策引導、搭建平臺、培育產業、依法治債等“杠桿”作用和加強銀企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的“橋梁”作用。因此,必須樹立“一盤棋”思想,建設服務型政府,充分發揮金融、財政、保險、發改、農業、中小企業局等部門的系統合力,做到多級、多部門聯動,才能把工作抓好抓實。
(二)社會信用建設是核心
金融產品的創新研發需要以較為堅實的社會信用基礎和有效的信用保障體系作后盾。金融產品的創新,其本質是信用的創造或信用替代產品的創新。如果信用環境不佳,信用資源不足,債權保護不夠,金融資產流失嚴重,金融產品的創新就無從談起。因此,應著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大力培植誠實守信的微觀信用主體,健全對守信或失信行為的獎懲機制,推動農村整體信用環境的根本性改善。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各類信用擔保中介組織,積極培育社會化、競爭化的中介機構,鼓勵、引導擔保機構增資擴股,擴大資本規模,提高擔保能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動產、提貨權、應收賬款質押等擔保新產品和農村宅基地、林權、土地使用權等抵押方法。推動有關部門規范中介服務機構經營行為,在貸款抵押物價值評估、登記、過戶、資信證明、信用評估等方面發揮與銀行業機構的銜接作用。
(三)必須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因地制宜
涉農金融產品創新要緊密圍繞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結合涉農經濟實體的實際需要,要特別注意地域性和適應性,不能貪新求洋。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實力、發展方向和經營特點進行準確定位,培育符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客戶群,提高對市場的自主把握能力。要緊緊在保證安全、效益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開發出適合當地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
(四)必須加強創新產品的研發與維護
應建立起激勵銀行業支持統籌城鄉發展和有利于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工作機制,建立信貸創新風險補償基金,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對金融創新活動應進行規劃設計和統一管理,對產品研發提供完善可靠的信息支持,建立統一、清晰的產品創新流程,促進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的協調配合。對于已經面市的創新產品,進行必要的維護和改進,定期開展評估,及時總結提煉和快速復制推廣,防止創新產品出現市場適應性差、存在潛在風險、壽命周期短、業務量小、可復制性差等問題。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