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貸風險直接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金融供給。本文以與城市商業銀行的比較作為分析視角,在探討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控制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對策
Abstract:The credit risk restrict directly the finance supply fro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of credit risk through comparing with city commercial bank,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control the credit risk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credit risk,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4-0076-03
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然而,農信社金融支農的作用并未有效地發揮出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信社面臨的巨大的信貸風險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以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比較為研究視角,深入分析了農信社信貸風險的成因,并針對其成因從農信社的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提出了控制信貸風險的對策。
一、農信社與城市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比較分析
(一)農信社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的共性
農信社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都無法避免信貸風險,它們的信貸風險具有相同的根源即信息不對稱。從貸前到貸后這一過程中,委托人(農信社或商業銀行)掌握的關于代理人(債務人)的信息(如經濟實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信用狀況等),與代理人相比一直處于劣勢。道德風險決定了銀行部門作為委托人在信息上的被動地位。債務人資不抵債的可能性導致了農信社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產生。
農信社和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都存在一定的歷史淵源。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銀企關系未理順,農信社和商業銀行長期充當第二財政的角色,沉淀了大量的信貸資金,承擔著經濟改革的巨大成本。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國共有農信社法人機構34909個,虧損面高達55%,歷史掛虧1300億元①。
體制上的缺陷也可能是農信社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搖籃”。主要包括:(1)經營管理體制,如管理層的決策機制不健全,員工層的信貸人員權責模糊等。(2)風險監控體制,如貸款審核制度不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缺位,風險指標體系欠科學,風險預警模型不敏感等。(3)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如缺乏競聘上崗機制,員工培訓制度不健全,員工業務素質低下等。
農信社和商業銀行外部的擾動因素也可能導致信貸風險產生。首先,政府失靈可能誘導信貸風險。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利用政府信用向金融機構貸款進行盲目投資,結果投資項目經營不善,導致信貸資金難以回收。其次,企業利用破產、資產重組等形式逃廢農信社和商業銀行債務。再次,信貸風險屬于信用風險的范疇,嚴重的社會信用缺失是信貸風險的社會成因。而且,金融市場發展滯后于企業資金需求,致使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對銀行機構信貸形成慣性依賴,這也成為信貸風險形成的潛在原因。此外,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利率變動、市場競爭等外部因素也會引發信貸風險。

(二)農信社信貸風險成因的特殊性
農信社是由農民入股,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地方性金融組織。它的服務對象是農民,服務區域在農村。建社50余年來,農信社一直壟斷著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然而,農信社信貸風險與商業銀行相比,其形成原因具有特殊性。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主要來自于城鎮經濟,而農信社信貸風險主要來自于農村經濟。農村信用社是地方性的金融組織,它的服務區域主要在農村。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由于農業具有天生的弱質性,加之農村交易條件長期惡化(溫鐵軍、郎咸平,2006),大量的農村資金流向了城鎮,致使農村與城鎮經濟發展失衡。表現在經濟總量上,即農村GDP小于城鎮GDP,農村GDP增長速度低于城鎮GDP增長速度。而且,由于農村人口數遠大于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均GDP小于城鎮人均GDP(如表1)。
農信社信貸風險的特殊性在微觀層面表現為信貸對象具有特殊性。農信社的信貸對象主要是鄉鎮企業和一部分農戶。信貸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信貸對象的經濟狀況,主要包括資金存流量、盈利能力、信用狀況等。鄉鎮企業是農信社信貸業務的主要對象,是其信貸風險的主要來源,農戶次之。
在現行的農村金融體制下,農信社是鄉鎮企業信貸資金的主要供給者。但是,鄉鎮企業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與城市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經營效益相對低下,造成信貸資產的長期積壓甚至流失,增加了農信社的信貸風險。不僅如此,民營企業發展的五大致命缺陷(杜恩,2005)使得其平均壽命僅有兩年零七個月,破產現象嚴重。鑒于農信社與商業銀行鄉鎮企業貸款份額的巨大差異,農信社來自鄉鎮企業的信貸風險比商業銀行大得多。
農戶的生產經營面臨著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農戶的資本存量和盈利能力均較小。而且,農戶抵押能力有限,沒有有效的貸款擔保,因此,農信社對農戶的貸款很容易變成逾期或呆滯。商業銀行面臨的這種情況則較少。
農信社的政策取向與其經營目標相沖突,存在信貸風險隱患。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信社肩負著艱巨的支農使命——解決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貸款難問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支持,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福利,這是農信社的取向。但是,農信社作為企業,具有自己的商業化經營目標,存在盈利經營的激勵。因此,在一個混合的目標之下,農信社很難真正遵循商業原則把經營搞好,嚴重的道德風險最終導致貸款的無的放矢。這種后果表現在其賬面價值上,就是不良貸款比例升高,信貸風險增加。
與商業銀行相比,農信社信貸風險集中度更高。農信社的風險集中主要是由兩個方面造成的:一是農信社經營的地域限制。這種地域限制主要表現為農信社在機構設立和業務經營上嚴格按照鄉級或縣級行政區域分割,貸款一般都發放給相對同質的客戶,而且同質借款者的違約風險具有高度相關性,信貸業務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貸資產無法有效分散。二是農信社經營規模的限制。單個農信社的資產負債規模較小,資金實力薄弱,容易引起單戶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升高,風險集中。2005年,全國農信社法人機構平均資產只有1.1717億元,平均每個商業銀行的資產為1885.90億元。可見,農信社與商業銀行相比,資產規模非常狹小,單筆信貸所產生的風險相對集中,風險比較大。
與商業銀行相比,農信社信貸風險對自然環境變化更為敏感。良好的自然環境,如豐富的資源稟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變化等,有助于農業生產,為貸款的歸還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反之,由于農業生產非常脆弱,惡劣的自然環境不但會破壞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秩序,甚至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這對貸款的歸還極為不利。我國最常發生的災害種類繁多,由此所造成的損失占損失總量的80—90%。自1949年以來,農作物受害面積年均超
過4000萬公頃(新華網,2006),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直接增加了農信社信貸歸還的不確定性。
二、研究結論與農信社信貸風險控制對策
(一)研究結論
1. 作為一種風險,農信社信貸風險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具有共同的形成原因,且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在信貸風險的防范上,農信社可以借鑒商業銀行的成熟經驗,在經營決策制度、信貸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監督考核制度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減少因內部因素所導致的信貸風險。
2. 農信社的信貸風險與商業銀行相比具有特殊性,這是由農信社服務對象及其經營區域的特殊性決定的。多種成因綜合的結果使得農信社比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信貸風險。目前,銀監會對農信社采用的監管指標與商業銀行相同。然而,由于農信社信貸風險的特殊性,適用于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和監管措施不一定適用于農信社。因此,在信貸風險的防范上,一方面,農信社應該針對自身的特殊情況,建立起更為完善的風險防范和預警體系,另一方面,還要依賴政府和社會更大的支持和銀監會更加嚴格、科學的監管手段和措施。
(二)農信社信貸風險控制對策
信貸風險不能消滅,但可以對其進行預先識別,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控制。由于農信社目前的信貸風險控制機制很不健全,信貸風險的防火墻還很脆弱,不能有效地抑制風險、減少損失。為此,本文針對農信社信貸風險的形成源頭,對癥下藥,提出相應對策,有效地控制信貸風險。
1. 內部控制對策。一方面,在農信社內部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包括有效的信貸風險防范機制、合理的風險轉嫁機制和科學的風險預警機制;另一方面,農信社經營層面應正確處理商業性經營與政策性經營的關系,既要嚴格界定商業信貸項目和政策信貸項目的特征,又要特殊對待政策性信貸項目,既要提高自身的效益,又要履行好社會責任;再者,農信社應制定嚴格的用人標準,建立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創新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職工培訓力度,積極開發和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2. 外部控制對策。第一,要積極貫徹“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發展農村經濟,增強農村經濟主體的經濟實力,為降低農信社的信貸風險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第二,增強農戶信用意識,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使市場按照經濟主體的信用度配置信貸資金、產品等資源,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第三,建立農村經濟主體信息征集體系,減少信息不對稱。第四,進一步加強銀監部門對農信社的風險監管。應設計出更加適合農信社信貸風險監管的指標體系,風險監管指標的設計及其賦值應比商業銀行具有更強的風險預警能力,體現出農信社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差異,在監管方式上實現以非現場監管為主導,以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和市場準入相結合的協調監管機制。第五,為農信社建立起完善的風險補償機制。全面推行信貸擔保與抵押制度;政府應主動承擔起卸除農信社歷史包袱的責任, 完善財政撥補資金制度和呆賬壞賬準備金制度;建立貸款保險制度和組建農村信用擔保機構。
注:
① 2004年以后,農信社歷史掛虧隨著央行專項票據的發行和兌付等扶持政策而有所減少,由于這一數據的機密性,本文無法獲得最新數據。
參考文獻:
[1]謝敏,李冬.對中國農業信貸風險問題的探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1,(8).
[2]嚴迅建.論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J].浙江金融,2006,(1).
[3]劉民權.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Mich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