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問題一直是影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隨著國民黨在島內重新上臺,“法理臺獨”危險消除,但不等于未來不會再有“法理獨立”。而更需注意的是“實質臺獨”仍在不斷得到強化,“臺獨”的潛在危險依然存在。
“臺獨”概念種種與變異
理論上,“臺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有不同的定義與內涵。現實中,“臺獨”更是復雜異常,與所謂的民主(公投)、人權(“住民自決”)等聯系在一起。
早期,“臺獨”論調先后有“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聯合國干涉論”、“臺灣民族論”、“臺灣國民主義論”、“臺灣自決論”、“臺灣政治實體論”等;“臺獨派別”則有“皇民化臺獨派”、“社會主義臺獨派”、“暴力臺獨派”與“革新自決派”等。“暴力臺獨”就是早期“臺獨”分子,該派一手制造了許多暴力恐怖活動,如炸橋梁、攻擊公共設施等,甚至前“副總統”謝東閔手臂被海外郵件炸斷事件、紐約暗殺蔣經國事件等均是“暴力臺獨”制造的典型事件。不少當年參與“臺獨”暴力活動的當事者如今仍是島內激進“臺獨”分子的代表,如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王幸男。
李登輝執政后,島內“臺獨”勢力高張,并逐漸出現“臺獨”與“獨臺”之分。這時候的“臺獨”概念主要是指以追求建立“臺灣國”或“臺灣共和國”為目標,以建國黨、民進黨為代表。“獨臺”則是指李登輝執政當局不再遵循蔣氏父子追求的兩岸或中國統一目標,而是開始策略性地分割臺灣與祖國大陸,企圖謀求有“中華民國”國號的臺灣現狀獨立,是另一種分裂活動。新黨就是因反對李登輝的“獨臺”路線而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一部分人成立的一個追求兩岸統一的政黨。民進黨前“立委”盧修一(已去世)曾明確提出“A型臺獨”與“B型臺獨”概念。“A型臺獨”就是公開鼓勵“獨立建國”,以“臺灣共和國”名義宣布臺灣獨立。“B型臺獨”是不一定公開宣布獨立,而是通過種種手段謀求臺灣事實上的獨立。這種“臺獨”也稱“國獨”、“實質臺獨”或“隱性臺獨”。
在以民進黨為主的島內“臺獨”運動發展中,又逐漸出現“溫和臺獨”與“激進臺獨”之分。“激進臺獨”有多種表現形式,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分“激進臺獨”分子不滿民進黨為了上臺執政調整“臺獨”策略,成立建國黨,堅定推動建立臺灣共和國的獨立目標。這時,民進黨制定了“臺灣前途決議文”,變為一種“溫和型的臺獨”,也為其上臺創造了條件。民進黨執政后,一度對“臺獨”路線有所調整,但后來黨內則出現不同的路線之爭,有人主張走溫和與漸進的“臺獨”路線,也有人主張走激進的“臺獨”路線,由此又逐漸演變成“法理臺獨”與“事實臺獨”之分。
所謂“法理臺獨”,就是謀求臺灣法理上的獨立,即通過法律程序(包括公投)建立“臺灣共和國”或“臺灣國”,也就是陳水扁大力推動的“公投制憲”行動,實際上是一種更為激進的“臺獨”活動。不過,民進黨內部也有人主張在維持臺灣法律現狀的條件下逐步謀求臺灣的獨立,即承認中華民國就是臺灣國的國名,認定臺灣(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與國民黨的主張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國民黨不反中國,認同中華民族)。
“法理臺獨”仍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大陸堅決反對“臺獨”,但今天反對“臺獨”的情勢也發生了變化。大陸最擔心的是所謂的“法理臺獨”或臺灣法理獨立,即一旦臺灣當局宣布獨立,成立臺灣共和國,大陸就不得不通過武力來解決,一場臺海大戰必然爆發。
馬英九的上臺避免了臺灣法理獨立的可能性。現在的問題是馬英九執政后的表現遠不如人意,民眾對馬當局的不滿不斷升高,對國民黨的支持度大幅下降(不足20%)。目前民進黨處境也不妙,甚至更慘(支持度不足4%)。但臺灣問題不是短期內所能解決的。馬英九即使連任,也只不過八年時間。就理論而言,島內政黨輪替將是一個常態,民進黨再次執政是遲早的事情。況且,島內政局變化之快,常常在預料之外。民進黨一旦重新執政,“法理臺獨”活動必將再起。只要臺灣問題一天不解決,“法理獨立”的隱憂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臺獨”政權的挫敗,不是“臺獨”勢力的衰落
民進黨失去政權,在某種意義上是“臺獨”政權的挫敗,但絕不是“臺獨”勢力的衰落。民進黨的基本支持力量并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減少。
在臺灣“立法院”中,民進黨盡管只有27席,與國民黨的80多席相差甚大,但藍營與綠營的得票率相差并不大。比如,好幾個小型縣只選一名立法委員,均是國民黨或泛藍勝出,民進黨沒有席次,但雙方的支持群眾可能是4:6或4.5:5.5,席位多少不能反映藍綠基本群眾力量的變化。這次選舉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選舉制度改變造成的。
在島內,既不認同國民黨、又反民進黨的一些政治勢力,也是認同“臺獨”的。像“反腐倒扁紅衫軍”的領袖、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人,反扁,不滿民進黨,但卻認同“臺獨”。施明德日前公開反對馬英九將李登輝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系”改為“特殊地區關系”,堅持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大陸中國是另一個國家。臺聯黨與李登輝是另一股不同于民進黨的綠色勢力。日前,施明德與李登輝合作,要發展第三勢力。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臺灣的統派力量本來就不大,隨著老一代左派中民族主義者及對祖國認同的人越來越少,島內統派團體只剩“中國統一聯盟”等少數幾個團體。相對的,島內獨派勢力,不僅有民進黨、臺聯黨與建國黨,更有一大批臺獨團體,除了早期的臺灣教授協會、臺獨聯盟、扁友會、李友會外,還有北社,南社、東社與中社以及臺灣社等許多新成立的組織,其活動能量與影響力遠在統派團體之上。
“臺灣國家意識”的主體建構已經完成
在今天的臺灣,認同臺灣是一個國家的民眾已普及化、大眾化。從臺灣島內發表的諸多民意調查分析看,臺灣主體意識的認同比例超過80%,維持現狀與認同臺灣獨立者,合計在70%以上。如果以無意識的“自我”國家認同看,這一比例會更高。原因在于,幾乎每一個臺灣人,不論是政治人物,還是普通大眾,都會以“我國”來表達臺灣,幾乎沒有人再將大陸視為“我國”的一部分,更不會將大陸視為“祖國”。
目前,“維持現狀”是島內主流民意。島內很多人是現實主義者,不愿公開表示支持獨立是因為擔心一旦獨立大陸會對臺灣用武。但在他們內心則是更多地期望臺灣獨立。
“臺獨”是中國的長久之痛
“臺獨”問題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勢力介入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清政府對臺灣這塊領土態度上的反復,顯示了對臺灣價值與重要性的短視。甲午戰爭失敗臺灣割讓給日本,雖屬無奈,但卻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二戰日本戰敗,臺灣短暫回歸后,卻因國共內戰與國民黨的退敗割據臺灣,蔣氏父子在臺灣的偏安與反共政策,造成海峽兩岸長達30年的全面對立與互不往來的格局,讓臺灣民眾在心理上對祖國的認知逐漸疏遠,而且培養了臺灣獨特的“國家意識”。最復雜的原因在于以“中華民國”自居的國民黨統治集團,讓臺灣人民搞不清“臺灣”與“中華民國”之間的本質差異與區別。口口聲聲的“我國”與“為國爭光”等口號,在臺灣人民感知中就是“臺灣是一個國家”。后來國民黨為了維護與爭奪政權,在與民進黨的政治斗爭中,不得不一再妥協,更造成概念上的混亂。今天大陸面對這種認知,要臺灣民眾重新認同祖國,將臺灣視為一個地區,實現國家的統一,已是難上加難。
不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講,“臺獨”這個“政治毒瘤”,都將會長期存在,影響兩岸關系發展,阻礙國家的和平統一。因此,反對與遏制“臺獨”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絕不能有任何絲毫的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