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海合作組織阿富汗問題特別國際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此次會議是“上合組織”倡導召開的首次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會議參與方眾多:除阿富汗、“上合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之外,北約、歐盟、獨聯體等3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結束時發表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阿富汗關于打擊恐怖主義、毒品走私和有組織犯罪的聲明》及其行動計劃。各方決定在禁毒、反恐及打擊有組織犯罪這三個領域展開多項合作。“上合組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建議在該地區建立一個反毒品、反恐怖的安全地帶,并邀請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該項行動。此舉表明“上合組織”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合作謀求在阿富汗實現穩定和推進重建。
美國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帕特里克·穆恩與會,這是美國政府代表第一次參加“上合組織”會議,其意味值得深思。
從漠視到懷疑
“上合組織”成立之初,美國并未給予過多關注。從1996年“五國會晤機制”建立至2005年,美國未發表過任何針對“上合組織”的正式政策性文件,也未進行過任何正式接觸。這緣于美國認為“上合組織”成員在目標和主要功能等重大問題上存在許多分歧,難成氣候。
轉折出現在2005年。這一年2月,“上合組織”成員國吉爾吉斯斯坦爆發所謂的“郁金香革命”,5月烏茲別克斯坦又發生安集延事件。俄羅斯在傳統勢力范圍不斷遭受美國侵蝕的情況下,加大了對“上合組織”的投入和依靠,希望借“上合組織”的整體力量,鞏固其在中亞和獨聯體國家的主導地位。中國將經濟合作納入“上合組織”日程。中亞各國希望借中國加快經濟發展。另外,“顏色革命”之后,中亞各國“恐美”情緒上升,加緊向中俄領導的“上合組織”靠攏,“上合組織”吸引力加大。這一年,“上合組織”吸收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為觀察員國,并在阿斯塔納峰會上發表《元首宣言》要求美國撤軍。7月初,美國申請成為“上合組織”觀察員國遭拒。7月29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要求美國六個月內從該國撤出駐軍。美國對此做出強烈反應,擔憂中俄借“上合組織”在中亞建立“反美集團”聯手與美對抗。另外,“上合組織”“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新型理念得到“上合”成員國及其他國家普遍認同。美國擔心“上海理念”將最終發展成廣受歡迎的國際關系模式,挑戰西方民主和發展模式。此后,美國將“上合組織”定性為中俄排擠美國向中亞滲透的工具,并在阿富汗問題上刻意排擠“上合組織”發揮作用,對“上合組織”嚴加防范。一是分化拉攏“上合”成員國及觀察員國。美國通過“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對中亞加緊滲透,不僅為中亞國家提供大量軍援,頻繁進行聯合軍演,還鼓勵中亞國家派軍官赴美深造,培養“親美”派;美出資改善蒙古軍隊裝備,兩國定期舉行“可汗探索”軍事演習,規模逐漸擴大,不斷升溫美印關系,批準《美印核協議》并向印度出售先進武器和轉讓軍事技術。2008年3月美國甚至向印度出售自己尚未裝備的先進海上巡邏機。二是力推大中亞計劃。2006年美國提出大中弧戰略,旨在把中亞、阿富汗同所謂的“大中東”連成一個統一的軍事戰略和地緣政治整體,以排擠中俄對該地區的影響,進而使“上合組織”邊緣化。為此,美國國務院中亞司改為中亞南亞司。原歐洲和歐亞事務司所管轄的中亞五國現已轉到了中亞南亞司轄內。美國國會外國事務委員會也建立了一個中東南亞次級委員會。
反恐東移背景下的政策再調整
美國一直對“上合組織”抱有戒心,但此次不僅派高級別代表與會,而且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伍德還表示“上合組織”阿富汗會議是一次重要會議,就在會議召開的當天奧巴馬公布了反恐新戰略,其中重要一點是美國將與聯合國合作建立巴阿問題聯系小組,其中包括“上合組織”全體成員國。美國態度轉變的原因根子還是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阿富汗塔利班死灰復燃。2008年是美軍自阿富汗戰爭以來傷亡最慘重的一年。今年前三個月又有67名外國士兵身亡,包括29名美軍。目前,阿富汗塔利班已有能力對駐阿聯軍實施較大規模的突襲。塔利班的影響區域已從阿富汗東、南部逐漸延伸至西部,并對首都喀布爾形成合圍之勢。卡爾扎伊政權有效控制面積不足國土三成。此外,阿富汗還面臨毒品泛濫、跨國有組織犯罪猖獗及重建進程緩慢等挑戰。鑒于阿富汗安全形勢不見好轉,聯合國安理會于3月23日一致通過第1868號決議,將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的任期延長一年。
巴基斯坦局面日漸失控。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巴基斯坦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風流星散。奧馬爾、本·拉登等塔利班、“基地”組織高層逃往西北部巴阿邊境普什圖部落區藏匿,數年下來不僅獲得喘息之機,而且元氣漸漸恢復,近年更是以部落區為基地與駐阿聯軍周旋。為此,駐阿美軍頻繁發動越境空襲并壓巴基斯坦加大打擊力度。200B年7月以來,lO萬巴軍開進西北部落區,塔利班等避實就虛,不斷向巴基斯坦腹地拓展暴力恐怖襲擊范圍,巴基斯坦反恐戰線被迫一再內移。今年3月3日,12名武裝分子在東部城市拉合爾襲擊斯里蘭卡板球隊,死8人,傷19人;27日,部落區一清真寺遭自殺式襲擊,死50人,傷100多人;30日,數十名武裝分子襲擊拉合爾警校,槍殺大量警員,并挾持人質與軍警對峙近8小時。同時,塔利班和“基地”加大了對駐阿聯軍物資運輸線的襲擾,使聯軍頭疼不已。
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對“上合”國家的依賴加大。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反恐重心加速從伊拉克移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3月27日,奧巴馬宣布反恐新戰略。在增兵1.7萬的基礎上,再派4000美軍前往阿富汗。駐阿美軍將達5萬多人,加上英國、荷蘭、德國等國軍隊,聯軍將近9萬人,后勤保障面臨更大壓力。目前,駐阿聯軍80%的物資運輸取道巴基斯坦,但這條“生命線”卻越來越不安全了。截至3月底,聯軍物資中轉站先后六次遇襲,300余輛運輸卡車和大量給養被焚毀。美國迫切需要開辟新的補給通道。2月上旬,美國向俄羅斯提出請求,希望取道俄羅斯向阿富汗運送非軍用物資。3月3日,俄羅斯允許一架裝載非軍事物資的美國飛機過境前往阿富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相繼同意了美方的過境運輸要求。美國還向中國提出請求,希望借道中阿邊境的瓦罕走廊運輸物資。同時,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成為觀察員國后,“上合組織”影響范圍涵蓋了中亞和南亞大部。“上合組織”利用“上合組織一阿富汗”聯絡小組這一渠道與阿富汗制訂加強合作的具體措施,取得積極成果。鑒于“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阿富汗局勢走向的影響不斷加重,美國心里清楚,要想解決阿富汗問題不可能繞開“上合組織”。
另外,此次美國參加“上合組織”會議還有助于改善與伊朗的關系。伊朗在阿富汗西部有傳統影響,且與前“北方聯盟”成員聯系密切。2001年反恐戰爭中,伊朗曾允許美國過境向阿富汗運輸人道主義物資,并與美國合作幫助阿富汗實現首次大選。奧巴馬上臺后,對伊政策開始調整,頻頻對伊朗示好。早在3月初,美國就邀請伊朗參加3月31日在海牙舉行的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此次“上合組織”會議上,美國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穆恩與伊朗副外長邁赫迪舉行了會談。同日,奧巴馬公布反恐新戰略,表示解決阿富汗問題需要地區國家,特別是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合作。目前,伊朗已經擴建查巴赫爾港,將允許非軍事物資過境運往阿富汗。該港是距阿富汗最近的出海口之一,且不受塔利班威脅。美國、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合作還可能為雙邊關系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