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告白#8226;臺商】
訂單縮水、銀根被抽、員工鬧事,外銷企業的這口氣,還能延續多久?
緊跟政策、專注內需、多角經營,內銷企業怎樣分羹大陸市場?
臺商攜手、聯盟經營、分工協作,抱團取暖的方式能否抵御風寒?
「現在還不是最壞時刻!」生死關頭,絕地求生,主動出擊迎戰,臺商已別無選擇。
「此行是抱著搶救臺商的心情前往,希望臺商能安然度過年關!」
2009年1月7日至10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右圖)首度以海基會的身份前往大陸探訪臺商,他以四天三夜時間橫掃深圳、東莞、廣州、南京四個城市,零距離了解臺商經營困境,并針對當下臺商困境提出了成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提供臺商融資便利、采用貸款延展方式紓困優質企業、降低稅費和企業經營成本、惠臺措施盡速落實到各地方執行等意見。
「更壞的還在后面。現在很多企業都縮小規模硬撐著,只有過了年關,等2009年開工后才知道具體會有多少企業倒下。」深圳臺協會長黃明智說。
「只有退潮的時候,才能看清楚究竟誰在裸泳」。金融海嘯大浪襲來,那些在經濟高潮時享受「水漲船高」好處的臺商們,都在承受著海嘯蕩滌的巨大震動,有人翻船落水,有人顛簸逐流,也有人踏浪前行——危難時刻,臺商的生存狀態正在產生明顯的分化。

困頓中的求生呼喊
「臺商電子業外銷從現在到2009年6月份之前,想都不要想,訂單至少減掉一半以上!」這是不久前的臺企聯第一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會上,全國臺企聯常務理事葉宏燈的開場白。
凝重的氣氛中,南通臺協會長劉璟芳、昆山臺協會長蘇來得也相繼發言。「我掉了70%的訂單,貸款也被抽,不得不進行15%左右的裁員。」劉璟芳說。金融風暴讓訂單大幅減少,而高額的裁員補償和各項稅費更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加之貸款被抽減,「快要受不了」的她,為了幾百個員工和家庭,只能苦苦支撐。「我們創立了三四十年的企業不容易,但是讓它倒掉卻很快。就算把廠關了,還是要付幾百萬的費用。」與劉璟芳有著相同終端客戶的蘇來得,也感同身受:「我們的體制和運營都沒有問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所以急需要舒困。」
全國臺企聯副秘書長、張家港保稅區精工光電董事長陳錦龍,也是100%外銷的電子行業,「我的產品大多是給友達、夏普、日立配套,現在訂單只剩下二三成。還好我早有預感,從2008年10月就開始逐步支遣員工,現在只剩下300多。但就是這樣,我一個月的員工基本費用也要將近100萬人民幣,撐半年就要600萬。」
日益兇險的勞資對抗
景氣難熬,勞資糾紛也愈演愈烈。一位從事傳統制造業、擁有數萬員工的臺商的經歷,也許頗具代表性。
自2008年6月以來,他的工廠每隔2-3個月就有一次員工鬧事,他們分頭行動,拉白布條、關門、關電閘、擋車子、游行等各有分工,極有組織性。一些不法律師還在工廠附近租辦公室,有計劃性的指揮工人搜集打卡卡片、財務運作表等所謂「證據」。對這種有圖謀、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維權」,臺商毫無辦法,只能認輸賠錢了事。

「勞資糾紛中有太多的東西,已經涉及道德法律層面。黑律師、黑中介的推波助瀾,很可能讓勞工問題成為壓倒臺商的最后一根稻草。」葉宏燈說,很多臺商以績效獎金的形式發放了加班費,但由于無法與加班時間一一對應,還是遭到控告。
劉璟芳呼吁:「企業已經在輸血了,勞動法能否在經濟危機下有一定的彈性調整,放假在家的工人能否只給生活費?保險額度能否降低一些?」陳錦龍也認為,2009年原有的勞動法標準應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比如養老保險照付的情況下停薪放假;或根據訂單情況按周付薪等。
決定生死的資金流量
「臺商遇到的一切瓶頸,歸根結底還是資金問題。只要資金注入,大部分臺商還是會生龍活虎起來的。是大環境的問題,不是企業的問題,救一下就活起來了。所以我提議建立臺商舒困基金,扶持部分優質企業。」陳錦龍指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于資金鏈的順暢和連續,但眼下臺商普遍遭遇訂單縮水,賬面虧損不可避免。而銀行一旦看到企業報表虧損,通常就會抽減貸款份額;銀行雨天收傘,工廠本來就不穩定的接單生產更加雪上加霜,加之遣散員工也需要付補償金,臺商就會陷入資金入不敷出、岌岌可危的惡性循環。
東莞臺協會長葉春榮提到,根據大陸法規,企業在繳交一筆中央級的土地使用稅后,地方還會課征土地使用費,等于被剝兩層皮。希望官方能稅費合一,降低臺商經營成本。
陳錦龍(左圖)提議增加臺商的融資管道,比如放寬房產土地抵押貸款額度,增加新舊設備的融資、公司法人或股東的私人財產及庫存材料的抵押貸款、應收賬款的融資等。一直守法經營的企業到期無法償還貸款時,應視具體情況予以協助或放寬期限;銀行審核時應以擔保品是否足夠作為主要依據,以公司賬面情況為次要依據;各項稅費,如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應該根據企業具體情況予以適當減免。

「要把現有的臺商支持好,這些基本面很好的臺商企業現在遇到了問題,你只要支持他一下,他就可能轉過來。困難的時候你不拉他,很小的一個資金鏈的問題就可能絆倒他,再起來就很困難了。」作為全國臺企聯的副秘書長,陳錦龍一直都在與各地臺協會長密集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困難,并在各個場合為舒困臺商積極發聲:「我們希望能夠雙管齊下。一方面直接向國臺辦等主管部門反映,另一方面由臺企聯發文給各地政府和臺協、臺辦,陳情臺商最感痛楚的融資、稅費、勞工等問題,懇請他們的協力支持。」
內需市場的突圍之路
與前面幾位外銷臺商的焦灼相比,上海臺協會長李茂盛則顯得從容了許多。他從事著10個不同的產業,除了其中一個產業——高質量手套每月外銷日本300個集裝箱之外,其余9個產業——集裝箱運輸、房地產開發、加油站、生產車用汽油、駕駛學校、醫院、健康食品、水產養殖公司及農業相關產業(有機農業、盆栽等),無一不是瞄準了具有商機潛力的大陸內需市場。「(這么多產業都是)一兩年做一個逐步發展起來的,我都不管理,只要會賺錢給我就好了。我建議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都來做內需市場的多角化經營,這樣可以分擔風險,穩定成長。」李茂盛顯得信心十足。
無獨有偶,西安臺協會長孫芳山(右圖),也是一個集食品餐飲、房產開發、鞋業制造、酒店經營等多行業于一身的多角化實踐者。盡管他笑言因為金融危機,魚翅的銷量減少了1/3,樓盤推出后的銷售也不是十分理想,鞋廠的訂單也有下降,但總的來講「影響不大」。如何因應?「成本、成本、成本!」他一連說了三個成本。「精算、控管,小到一包西紅柿醬、一張餐巾紙,大到人力精簡,嚴控成本才能度過難關。」另外,質量的標準化和不斷創新也至關重要。「市場雖然大,但是墨守陳規,一樣會失敗。」孫芳山說,除了肯德基,他正在考慮代理新的餐飲品牌,引入新的時尚餐飲理念。
談及自己在20多年前從單純的制造業轉身服務業,孫芳山也深有感觸:「外銷和內銷的思路截然不同,講的容易實際很難,要有勇氣和魄力,必須跨出這一步。」他認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技術含量低,早已成為夕陽產業,臺商在這一塊也面臨著本土企業強有力的競爭,已經不具優勢。
與孫芳山艱難而成功的轉型經歷相比,天津康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易升,則是從進入大陸伊始,就已經瞄準了經濟政策的主要扶持方向——三農政策和內需消費。「1999年我就開始做訂單農業,結合大陸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并在2006年成為天津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這是多年來堅持在農業行業經營的成果。」同時他還響應大陸「提升普通民眾消費水平、為最基層民眾服務」的倡導,把便利店結合餐飲服務引進小區,在滿足民眾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幫政府實現了小區服務功能。林易升說,自己始終密切關注大陸政策的主導方向,順應時勢才能借力發展壯大。「大陸市場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內需為主開拓市場,是臺商的突圍之路!」
抱團取暖連手突圍
景氣急凍,寒風凜冽,「抱團取暖、連手突圍」成為當下臺商生存救贖的希望。作為大陸各地臺商協會的總代表,臺企聯已經開始行動。會長張漢文指出,將充分發揮臺企聯產業升級功能委員會的作用,正在推動成立臺企聯鞋業聯盟小組,并計劃推動家具業、食品業、農業、服裝紡織、房地產等聯誼小組,重點做好協助臺商升級轉型和產業轉移的工作。
「我笨鳥先飛,先放第一炮,帶著大家看看在鞋業這一塊是否能探索出一條路,有了經驗我也愿意分享給其它產業。」作為鞋業聯盟小組的負責人,臺企聯副會長于曰江,一方面為1600多家鞋業臺商僅剩500多家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也對未來鞋業聯盟的發展充滿信心。「單純做外銷已經很難生存,制鞋業的臺商們要趕快做反轉。」他認為,整合了多家臺資鞋廠的「誠達鞋業批發創新園區」將成為內銷市場的突圍之路。
于曰江現任廣州好又多百貨商業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有制造業和服務業雙重經驗的他,對臺商轉型有著冷靜理性的認知:「由工廠一步到位變零售,太難,風險很大。從外銷轉內銷先做一半,由批發開始,比較容易達成目標。」他說,「誠達鞋業批發創新園區」將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與國際接軌,引進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設計專才,并聯合中國皮革協會、制鞋協會、臺灣外貿協會、鞋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培訓內銷供應鏈人才,讓人才培養專業化。同時引入IT 管理系統,實現單品管理的追蹤制度,成立貿易公司,構建遠達邊貿的通路系統,「單打獨斗沒出路,團結就是力量,抱團取暖才能撐過寒冬!」
注意!困難企業2009年之內可緩繳社會保險費
近日,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采取積極措施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局勢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稱《通知》)中,提出「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
「五緩」是指對暫時無力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困難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緩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5項社會保險費;
「四減」是指階段性降低除養老保險外的4項社會保險費費率;
「三補」是指使用失業保險基金為困難企業穩定崗位支付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以及使用就業專項資金對困難企業開展職工在崗培訓給予補貼;
「兩協商」是指困難企業不得不進行經濟性裁員時,對確實無力一次性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在企業與工會或職工雙方依法平等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可簽訂分期支付或以其它方式支付經濟補償的協議。
困難企業必須符合相應條件
三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困難企業是否能享受到緩繳或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政策,必須符合相應的條件,也必須經過當地人民政府的嚴格審批。
「困難企業」須同時符合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但恢復有望的;二是已制定穩定就業崗位措施且沒有裁員或少裁員的;三是生產經營活動符合國家及所在區域產業和環保政策的(國家限制的行業和企業除外);四是已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并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的。除此之外,省級政府還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規定其它有關條件。
養老保險不能降低
通知還規定,對于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基金結余較多的地區,可以在2009年之內適當降低企業這4項社會保險費率,期限最長不超過12個月。
三部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地區既可以考慮4項社會保險費率同步下調,也可以考慮對其中一項或幾項下調;但費率調整適用于統籌范圍內的所有用人單位。具體降低的幅度由統籌地區根據基金結余情況確定。
《通知》規定,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部分失業保險基金,對困難企業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遇到困難時提供的一種階段性補貼;崗位補貼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遇到困難,采取在崗培訓、輪班工作、協商薪酬等辦法穩定員工隊伍,并保證不裁員或少裁員時提供的一種階段性補貼。
兩項補貼的執行期為2009年內,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同一企業只能享受兩項補貼中的一項,已享受緩繳社會保險費的企業不能同時享受社會保險補貼。
據預測,上述措施落實到位后,可在確保參保人員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為企業降壓減負上千億元,穩定上千萬個企業職工就業崗位,對保持當前就業局勢穩定起到積極作用。